要重視對學生內心節奏感的訓練和培養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進行適當的音樂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音樂感,對於培養情感和陶冶情操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正是音樂普及教育工作的指導方針。然而,這種能力並不是順其自然就可以得到發展的本能的東西,而是需要經過某種教育和訓練才能得到引發和發展的。節奏和節拍方面的基本訓練,對於中小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和形成,無疑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德音樂家卡爾·奧爾夫獨創的音樂體系,就把節奏訓練放在第一位,強調結合語言的節奏、動作的節奏來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我在這方面也曾做過許多努力,同時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訓練,如教會學生用手劃各種拍子的“指揮圖示”,學譜時邊劃拍邊唱歌,有的在曲譜下面畫上時值長短不同的斜線;有時在唱歌時還要求學生抬起手臂,隨著音樂的節拍一上一下地“擊拍”。這些方法對於低年級兒童還是不錯的方法,它可以幫助兒童更快地熟悉並掌握控制準節奏和節拍的進行。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無目的地濫用,甚至自始至終完全依賴這些“輔助”手段,忽略了兒童內心節奏感——內心律動的訓練和培養,便容易產生種種弊端,甚至造成極其不良的後果,形成一部分學生下意識的習慣動作。我就曾見過一些學生的節奏樂器表演,那些敲木梆和搖鈴鼓的同學在空拍就要虛敲,“虛晃”一下,藉以掌握節拍……我認為,這便是上述種種“形體”節奏、節拍感訓練造成的消極後果,這不能不引起廣大音樂教師的重視。
        在幼兒的早期教育中,音樂教育佔很大的比重,原因就在於音樂作為音響藝術,首先作用於人的聽覺,給人以聽覺上的感性體驗,使人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這就是音樂與文學、戲劇、繪畫等其它藝術形式的不同之處,無需具備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可以感受音樂的律動,體驗音樂的美妙,音樂的音響可以直接沁人心脾,引起人本能中的表現慾望。早期的音樂教育對強化兒童對音樂的感知、培養兒童的音樂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學校教育中,由於現行教育體制的制約,如過分地片面追求升學率,音樂課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近年來我在對所在地區普通中學的調查中發現,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試前後,音樂課就停課讓給其它主課複習(以每學期十八週計算,在我所瞭解的中學中,平均每學期僅上九節音樂課)。而且,有的學校音樂課教學內容單一、刻板。因此,造成許多學生缺乏對音樂的最基本的感知與體驗,對音樂音響沒有敏銳的聽覺反應,更不能感受音樂並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筆者也曾對本校音樂系剛入學的學生作過調查,有20%的學生缺乏節拍節奏感的敏銳體驗。如有的學生用腳打拍,當只允許用內心節拍感來演唱演奏時,就會失去節拍律動感,沒有了“心板”。 
還有30%的學生音準概念較差,那就是不注重對人的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大腦沒有音樂的音響體驗與記憶,就體會不到樂曲的律動,即大腦對這種節奏和旋律的感知太少,缺乏聽覺上的預想,沒有形成經驗的積累。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創造良好的音樂教育環境,通過對學生進行音樂諸要素的訓練和培養,增強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增加聽覺經驗的積累。在專業音樂教育中,內心音樂聽覺的培養是一種基礎訓練,它主要通過視唱練耳課的教學來培養和增強這種音樂實踐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要通過一系列的聽辨、模唱、默唱、視唱等教學手段,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聽覺訓練,而更重要的是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良好的內心音樂聽覺。也就是說,人的素質、環境、教育只是內心音樂聽覺形成的前提和條件,而積極主動的音樂實踐活動才是形成良好內心音樂聽覺的關鍵所在,要通過親身的感受與體驗,對音樂各種要素的感知和領悟逐步在內心積累下來。
通過音樂表演,能夠傾聽音高的走向及它所形成的旋律線條,加強大腦對各種音的高低、強弱、長短等要素的認知;通過音樂欣賞,能夠增強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加深各種音響在大腦中的痕跡,強化對音樂音響的記憶並從中獲得經驗。這樣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內心音樂聽覺。當然,它的形成還受多種客觀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但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我們知道,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賴以生存的基礎,它所顯示出的諸多變化音的長短關係,又是依靠重音迴圈反覆出現的節拍而組成完美的音樂運動。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音樂在一定時間內的進行和發展,就是一種運動。因此,人們對音樂的節奏——節拍感,實際就是一種時間——運動感。本來這種運動感(也可稱為律動)就存在於人的自身之中,在生理方面,它表現於呼吸的動作、心臟跳動的節律、行路、語言……幼兒時期,娃娃們便能有節奏地晃動手中的響鈴、鼓、有節奏地號哭;在心理方面,則表現為種種心理反映和運動的感覺。這一切便是人類內心節奏——節拍感所存在的基礎,它好似埋藏豐富的寶藏,要人們去挖掘、引導。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加以“開掘”,我相信會迅速獲得有效的成果。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積極訓練,發展學生的內心節奏感。可以在用手拍的基礎上,逐漸仍掉“柺棍”,養成不靠形體動作的輔助而單憑心智去準確掌握節奏的能力。當學生已初步熟悉了各種基本節奏型,掌握了音樂強弱拍迴圈反覆的規律,知道了各種節拍形式之後,便不要再讓學生劃拍歌唱了。內心節奏感的訓練方法應當靈活多樣,可以結合視唱、聽音、唱歌、欣賞音樂作品同時進行。比如視唱之前,讓學生不出聲地默唸節奏;學唱新歌曲譜時教師按拍指譜,讓學生默默地用“心”唱;用錄音機播放音樂,讓學生凝神聆聽,辨識節拍;在黑板上書寫二或四聲部交替進行的節奏譜,讓學生默讀,然後分部用手輕輕合拍,控制好休止符。
        以上是我教學的的一些發現總結,希望中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起到一些作用,把我們的青少年培養成為對音樂具有較高的感知力的新一代。

實際應用問題解題策略
每個學生都是一朵別樣的花兒
相關知識
要重視對學生內心節奏感的訓練和培養
讀懂學生內心掌握教育真諦
中學生愛心捐款感謝信範文3篇
學生愛心捐款感謝信範文
學生幹部素質拓展訓練心得體會
大學生素質擴充套件訓練心得3篇
淺談大學生與心理輔導的論文
探析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論文
論歷史教學對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對學生安全給家長的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