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講計劃論文範文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有關語文計劃的論文比比皆是。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語文學講計劃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語文學講計劃論文範文一

  摘 要: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問題,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如何學、如何講是困擾教師的最大難題。

  關鍵詞: 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 學講計劃

  自2005年起,高中語文教材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不僅有必修還有選修,再加上配套的讀本,容量比以前大得多,但每週只有很少的幾節語文課,這就造成了容量與課程之間的矛盾;其次高考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關於2014年的高考,很多學生覺得除了作文外,前面的題型有很大的變革;最後是學生語文能力下降。

  很多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學生的語文水平一年不如一年。許多高一學生不會語法,不懂邏輯,不會運用修辭,語文常識、語文能力更談不上,寫文章更是沒有構思,語言乾巴巴的。對於這樣的學生,先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語法知識普及。另外,語文地位比較尷尬。語、數、外三科中,學生認為語文學與不學都一樣,往往把語文放在最後,這些原因都是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大忌。學生對語文不重視,但是高考對語文能力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迫切需要一場教學變革,尤其是利用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語文現狀。

  從2005年至今,我們一直在探索怎樣改革教學方式,如學習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學教結合”,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但是轟轟烈烈地鬧過一段時間後,卻又歸於沉寂,為什麼?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生搬硬套別人的思想是行不通的。教育創新不要跟風,要立足實際,做自己的教育。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我漸漸明白一個道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學”與“講”的問題。學生通過學達到語文能力提高的目的,我認為這就是“學講計劃”的核心。

  那麼“學講計劃”如何具體實施呢?學什麼、怎樣學;講什麼、怎樣講?

  一、有目標地學

  1.學習已經知道的知識。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語文學習要小火慢燉,因為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知識是有一定銜接的。常見的字音、字形、文學知識是基礎,沒有這些基礎的支撐,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加固基礎。當然,面對一種知識,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理解層面是不一樣的。高中生會理解得更深刻一些,這對於他們來說,就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所以要夯實基礎。

  2.學習文章中出現的新知識、不會的或讀不懂的內容。在“學什麼”這個問題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有目標地學。如果學生漫無目標,就是低效的,指導學生學習要有層次性。首先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要有淺層次地閱讀,像生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內容,應由學生在自己小組內解決;其次在學案“我的困惑”一欄中,寫下自己不理解的內容,集中起來,解決有難度的問題。我們不妨給學生一些自由,讓學生再讀課文,商量解決,讓每小組只提一個問題,看他們提什麼問題,讓每個小組把問題寫到黑板上,重複的擦掉,剩下的就是我們要解決的重點內容。

  3.學習習慣的養成。“學講計劃”中的“學”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沒有思維習慣的養成,學生不可能完整地思考、表達。如我們規定學生在表達自己見解時,要態度鮮明地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怎麼樣,“我覺得”或“這一點,我不同意”,要有理有據,這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不要限制他們。如我們班舉行詩歌朗誦比賽時,有的學生唱詩歌,有的學生跳著表演,甚至有一個學生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時是躺在地上的。在指導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不要遏制他們的質疑精神,引導他們向深層發展。

  二、有層次地講

  “學講計劃”中的“講”不是漫無目標地“講”,而是“有層次地講”,那麼講什麼、怎樣講呢?

  1.細枝末節地講。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一些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他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一些問題這個學生沒懂,另一個學生懂了就可以幫助他。學生在這個環節裡講自己讀懂的地方,特別是自我理解之處,明確自己會什麼。如講《定》時,一個學生提出“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煙雨”是否是自然界的風雨,理解能力好的學生馬上指出這是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煙雨,又指人生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的是“一種不在乎風雨名利的灑脫的淡然心態”。

  2.深入地講,講什麼呢?講學生在小組討論後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學案中“我的困惑”一欄中的問題,小組內討論後仍然理解不了的,拿到班級共同解決。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說是有共性的,每個小組把問題寫到黑板上,擦掉重複的,剩下的就是這一節課要解決的內容。學生通過再讀課文,結合語境、背景再次討論,講自己思考後對問題的看法,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引導、總結。如講《燭之武退秦師》時,一個學生注意到“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句話中鄭伯的自稱有改變,不知道為什麼。小組內解決不了,拿到全班內討論,幾個學生一點一點地弄清了“吾”是我,因為道歉所以姿態要放低,而“寡人”則表示自己的身份,表明鄭伯向燭之武提要求時含蓄地施加了一種壓力。這就體現了《左傳》“微言大義”的寫作特點。

  3.更深層次地講,指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講有難度的問題。在這個環節中,往往有很多亮點。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講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與別人意見不同之處。如教授《浪淘沙》與《虞美人》,比較閱讀時問道“哪一首詞是李煜的絕命詞”時,有的學生認為《浪淘沙》是李煜的絕名詞,因為它的最後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表達的是一種絕望、想要歸去的思想,可見他此時萌生了死志;而《虞美人》最後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見作者的憂愁之重,但是還不能說明他已經絕望。有的學生則認為《虞美人》因表現對故國的思念,令趙匡胤起殺心,賜毒酒把他毒死,所以《虞美人》才是李煜的絕名詞。兩個學生一個從文字角度、從李煜情感角度看問題;一個從趙匡胤角度知人論世、從歷史角度分析,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就是個性化解讀。如果不是先學,沒有充分預習,學生怎麼會有這樣深刻的見解呢?

  “學講計劃”構建了一個能體現學生思考、活動的模式,通過充分地“學”,讓學生充分地、有目標地預習,再通過學生講、老師講,深層次地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符合“由淺入深”的認識發展規律,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很大幫助。當然,“學講計劃”的實施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們要廣泛閱讀,這樣,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才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老師就像一個大超市,學生想買什麼就有什麼。教師還要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眼神,及時捕捉他們眼神的含義。在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下,教師不是站在跑道邊上的看客,而要和學生一起奔跑在跑道上,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語文學講計劃論文範文二

  摘 要: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如何打造高效語文課堂的問題,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如何學、如何講是困擾教師的最大難題。

  關鍵詞: 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 學講計劃

  自2005年起,高中語文教材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不僅有必修還有選修,再加上配套的讀本,容量比以前大得多,但每週只有很少的幾節語文課,這就造成了容量與課程之間的矛盾;其次高考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關於2014年的高考,很多學生覺得除了作文外,前面的題型有很大的變革;最後是學生語文能力下降。

  很多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現在學生的語文水平一年不如一年。許多高一學生不會語法,不懂邏輯,不會運用修辭,語文常識、語文能力更談不上,寫文章更是沒有構思,語言乾巴巴的。對於這樣的學生,先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語法知識普及。另外,語文地位比較尷尬。語、數、外三科中,學生認為語文學與不學都一樣,往往把語文放在最後,這些原因都是學生語文水平提高的大忌。學生對語文不重視,但是高考對語文能力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迫切需要一場教學變革,尤其是利用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語文現狀。

  從2005年至今,我們一直在探索怎樣改革教學方式,如學習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學教結合”,魏書生老師的“六步教學法”,但是轟轟烈烈地鬧過一段時間後,卻又歸於沉寂,為什麼?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生搬硬套別人的思想是行不通的。教育創新不要跟風,要立足實際,做自己的教育。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我漸漸明白一個道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學”與“講”的問題。學生通過學達到語文能力提高的目的,我認為這就是“學講計劃”的核心。

  那麼“學講計劃”如何具體實施呢?學什麼、怎樣學;講什麼、怎樣講?

  一、有目標地學

  1.學習已經知道的知識。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語文學習要小火慢燉,因為小學、初中、高中的語文知識是有一定銜接的。常見的字音、字形、文學知識是基礎,沒有這些基礎的支撐,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所以要加固基礎。當然,面對一種知識,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理解層面是不一樣的。高中生會理解得更深刻一些,這對於他們來說,就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所以要夯實基礎。

  2.學習文章中出現的新知識、不會的或讀不懂的內容。在“學什麼”這個問題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有目標地學。如果學生漫無目標,就是低效的,指導學生學習要有層次性。首先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要有淺層次地閱讀,像生字詞、文學常識這些內容,應由學生在自己小組內解決;其次在學案“我的困惑”一欄中,寫下自己不理解的內容,集中起來,解決有難度的問題。我們不妨給學生一些自由,讓學生再讀課文,商量解決,讓每小組只提一個問題,看他們提什麼問題,讓每個小組把問題寫到黑板上,重複的擦掉,剩下的就是我們要解決的重點內容。

  3.學習習慣的養成。“學講計劃”中的“學”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沒有思維習慣的養成,學生不可能完整地思考、表達。如我們規定學生在表達自己見解時,要態度鮮明地說“我認為”這個問題怎麼樣,“我覺得”或“這一點,我不同意”,要有理有據,這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不要限制他們。如我們班舉行詩歌朗誦比賽時,有的學生唱詩歌,有的學生跳著表演,甚至有一個學生背誦《夢遊天姥吟留別》時是躺在地上的。在指導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不要遏制他們的質疑精神,引導他們向深層發展。

  二、有層次地講

  “學講計劃”中的“講”不是漫無目標地“講”,而是“有層次地講”,那麼講什麼、怎樣講呢?

  1.細枝末節地講。這個環節要求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一些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他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一些問題這個學生沒懂,另一個學生懂了就可以幫助他。學生在這個環節裡講自己讀懂的地方,特別是自我理解之處,明確自己會什麼。如講《定》時,一個學生提出“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煙雨”是否是自然界的風雨,理解能力好的學生馬上指出這是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煙雨,又指人生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的是“一種不在乎風雨名利的灑脫的淡然心態”。

  2.深入地講,講什麼呢?講學生在小組討論後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學案中“我的困惑”一欄中的問題,小組內討論後仍然理解不了的,拿到班級共同解決。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說是有共性的,每個小組把問題寫到黑板上,擦掉重複的,剩下的就是這一節課要解決的內容。學生通過再讀課文,結合語境、背景再次討論,講自己思考後對問題的看法,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引導、總結。如講《燭之武退秦師》時,一個學生注意到“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句話中鄭伯的自稱有改變,不知道為什麼。小組內解決不了,拿到全班內討論,幾個學生一點一點地弄清了“吾”是我,因為道歉所以姿態要放低,而“寡人”則表示自己的身份,表明鄭伯向燭之武提要求時含蓄地施加了一種壓力。這就體現了《左傳》“微言大義”的寫作特點。

  3.更深層次地講,指學生對文章的個性化解讀,講有難度的問題。在這個環節中,往往有很多亮點。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講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與別人意見不同之處。如教授《浪淘沙》與《虞美人》,比較閱讀時問道“哪一首詞是李煜的絕命詞”時,有的學生認為《浪淘沙》是李煜的絕名詞,因為它的最後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表達的是一種絕望、想要歸去的思想,可見他此時萌生了死志;而《虞美人》最後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見作者的憂愁之重,但是還不能說明他已經絕望。有的學生則認為《虞美人》因表現對故國的思念,令趙匡胤起殺心,賜毒酒把他毒死,所以《虞美人》才是李煜的絕名詞。兩個學生一個從文字角度、從李煜情感角度看問題;一個從趙匡胤角度知人論世、從歷史角度分析,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就是個性化解讀。如果不是先學,沒有充分預習,學生怎麼會有這樣深刻的見解呢?

  “學講計劃”構建了一個能體現學生思考、活動的模式,通過充分地“學”,讓學生充分地、有目標地預習,再通過學生講、老師講,深層次地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符合“由淺入深”的認識發展規律,對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很大幫助。當然,“學講計劃”的實施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們要廣泛閱讀,這樣,學生課堂上的“生成”才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中,老師就像一個大超市,學生想買什麼就有什麼。教師還要提高自身駕馭課堂的能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眼神,及時捕捉他們眼神的含義。在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下,教師不是站在跑道邊上的看客,而要和學生一起奔跑在跑道上,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進步。

  語文學講計劃論文範文三

  教學策略作為教學研究的一大重點問題,無論是對教學理論研究的深化,還是對教學實踐的變革都有重要價值。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教學方法是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策略則包含有監控、反饋內容,在外延上要大於教學方法。它包括教學活動的元認知過程、教學活動的調控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師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與手段的展開過程。教學策略不同於教學設計,也不同於教學方法。它是教師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活動的整體把握和推進的措施。教師在教學策略的制定、選擇與運用中要從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入手和著眼,要兼顧教學目的、任務、內容,學生的狀況和現有的教學資源,靈活機動地採取措施,保證教學的有效有序進行。教學策略是一系列有計劃的動態過程,具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

  自國家教育部頒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來,過程與方法作為語文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之一,就是引導語文教學要特別關注這一維度。在中學語文課堂中,過程與方法的有效實施尤為重要。首先,三維目標有機結合,不可割裂,就這一點來看,語文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應機械地將三個維度的目標分開表述,這種做法並不符合《標準》的原意。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基本思想能否得以真正實現。如果教師在一節語文課或者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始終以講授法為主,學生無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樣的教學過程無疑是枯燥乏味的,學生的情感體驗、獨特感知無從談起。

  一、語文教學策略制定和選擇的依據

  語文教學策略的制定和選擇,首先要依據教學規律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配合必須遵循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教學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客觀反映,是教學系統諸要素內在聯絡的理論概括。講述法不是不再使用,而是必須適時地與提問法、討論法結合使用,這也與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教學原則相匹配。

  其次要依據教學目標與任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總目標共有十項,第三項“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一項提出了關於語文學習態度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第五項“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一項強調了語文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是探究過程,是實踐過程。這就要在課文目標中進行貫徹和落實,注重師生的互動、注重學生的提問、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其三要依據學生的實際特點。當代中學生對學校中的課程普遍不歡迎,有調查表明,中學生喜歡語文課程的比例隨年級升高而呈下降的趨勢。作為教師,尋找這其中的原因責無旁貸。由於教育的普及,由於資訊的不斷湧現和資訊傳播的多渠道等原因,中學生的認識發展具有豐富的刺激因素和時空條件,他們成為多種文化資源的佔有者、享用者,特別是通過網路,學生獲得的知識資訊甚至比教師還多。面對思維普遍活躍、但學習興趣不高的中學生,語文教師應擯棄傳統的以講述為主的單一教學策略,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走向注重對話、指導策略實施的教學。另外還要依據教師本身的素質、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以及教學的組織形式、裝置條件等。

  二、講述策略是基礎,不可偏廢

  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行為及策略的運用是教學實施過程的主要方面,從而構成主要的教學行為策略。講述行為是指教師以口頭語言向學生呈現、說明知識,並使學生理解知識的行為。語文教學中,講述策略尤為重要和普遍。如教師的閱讀指導就是其中最為基本的內容。在進行閱讀指導時,教師的正式講述往往佔據一節課的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尤其在中學高年級。在正式講述、講解過程中,首先應把握好教學時間,講述時間不宜過長,畢竟中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有限,在較短時間內呈現的新知識應適量;講述內容應精心組織,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要兼顧學生已有的閱讀體驗,喚起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適時、恰當地使用語文學科的專業詞彙,同時儘量做到教學語言口語化、通俗化,儘量使用短句等。

  講解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深刻性,在有限的時間內有計劃地完成對眾多物件的教學任務,方法簡便易行。其特點在於具有單向性,不要求學生有對應的互動行為;有利於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缺點是對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聽講的能力要求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落實難,極易形成學生學習被動的習慣,獨立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夠;課堂交流溝通單調,氣氛沉悶;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易讓學生進行讀寫練習,不易照顧個性差異。

  張志公指出,教師一講到底是“笨的勞而少功的老辦法”。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研究學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靈活選擇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對於不同教學環節主要實施的教學策略應做到胸有成竹。

  三、對話策略中重視學生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教學重難點的能力,僅靠教師的講述是不夠的,師生對話很重要。對話指的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旨在通過互動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它往往具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問答和討論作為對話的兩種基本形式,分別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生生之間也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師問生答的情況尤為普遍,這種“提問式”策略在語文教學中意義重大,教師針對教學重難點提出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能集中有效地啟用學生的思維,思考尋求屬於自己的答案。

  提問法是以師生的相互問答為主要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教師預設的與教學重難點相關的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應數量固定,發問頻率應維持在較高水平上,根據不同班級的不同學生應適度調整問題的數量及難易程度,同時合理安排低認知水平和高認知水平的問題的次序,注意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一定的邏輯關係,能夠反映教材的重點和系統性。教師在實施提問法這一過程中,應善於啟發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且言之成理的見解,不強求統一的答案,往往只要形成一定的共識即可。

  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提問遭遇冷場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時教師要快速思考判斷學生不回答的原因,是未聽清問題,還是問題偏難,缺乏相關知識基礎無法作答,還是不知如何組織語言等等,這時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重複提問,降低問題難度,轉向別的相關問題引導示範語言組織等等。

  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提問顯示的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思考關注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到達什麼程度,是否有偏頗,極有利於教師抓住學生的思維動態,喚起共鳴。學生提問雖有價值,但往往很少,這就需要教師多番引導。教師本著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多元理解的原則,給足學生多角度思考的時間,同時靈活啟發,尊重學生從文字出發的言之成理的感受和理解。對於無關緊要,與課文內容沒有關聯或關聯極小的提問評價時可側重評價學生的態度;對與課文主題,對學生聯絡舊知、發展新知、提高思維水平的關鍵性問題,首先要著重表揚,讓學生意識到這類問題的價值,然後條分縷析地引導學生深入細緻地進行探討分析,形成一定共識的同時,允許學生有獨立見解。

  如分析莫泊桑《項鍊》瑪蒂爾德這一人物形象時,多數學生感受到從第一部分描寫瑪蒂爾德的夢想,就直接具體地展示了她不滿足於小職員的家庭生活,嚮往上流社會的奢華生活的虛榮心理和思想性格,且發言踴躍,還時有重複。教師較為迅速地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下文,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句中去發掘,經歷了人生的大變故,瑪蒂爾德的性格是否發生了變化。學生提出,虛榮心是很難改變的,又有學生提問,瑪蒂爾德去償還項鍊顯示的還是她的虛榮嗎?並舉出例項,從文中寫路瓦栽夫人擔心佛來思節夫人開啟盒子,設想路瓦栽夫人發覺是件代替品時會怎麼樣。從這種擔心和設想,我們可以看出路瓦栽夫人誠實正直的一面:她覺得自己欺騙了佛來思節夫人,她不願意被人當作賊,儘管她是花了大價錢買了一串項鍊來賠償她。學生的這一提問很有價值,涉及小說主題,顯示學生對文字的細緻全面的關注。教師因勢利導:“不同的社會經歷會讓人的個性發生變化,瑪蒂爾德的性格當中有變化多樣的一面,有待我們共同去挖掘。”學生的積極性就激發出來了,像後一位舉出例項證明自己觀點的同學一樣,既學會了怎樣用事實說話,又更加深入細緻地分析了人物形象特徵,為以後分析小說中人物性格積累了方法經驗。

  討論法由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師生之間的交流共同組成。其優點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培養人際交流技巧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討論成敗的關鍵。在討論中,教師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討論尤其是辯論重在過程而不在結果,有時不必也不可能有統一的結果。運用討論法要注意學生的年齡特徵。高中生進入心理封鎖期,往往經過深思熟慮才會發言,對自身或他人的失誤看得較重。但同時,封鎖性越強,表現欲和希望獲得他人理解贊同的慾望也更強。在討論中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四、指導策略實施中以學習方法指導為主

  隨著學生年級的不斷提高,學生能力逐步發展,語文素養進一步提高,當前對語文學習活動的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逐步走向主導地位。因此,語文課堂中教師的教學策略會隨之從呈示走向對學生的有效指導。這裡著重談談閱讀指導,是教師在學生獨立閱讀教學材料時,幫助學生理解閱讀內容和學會閱讀方法、策略的指導行為策略。

  在閱讀過程中,具體的閱讀方法往往有多樣。基本的閱讀方法有朗讀和默讀,朗讀應有四個層面,感受、理解、聯想、欣賞。朗讀的要求包括一要正確,即讀準讀音、讀好停頓、讀出語調;二要流暢,具體要求是要連貫、順暢、無漏添改倒和重複;三要有感情,即理解文意,要通過讀出重音、停頓、語調、節奏等來領會作者想要傳達的感情。默讀的三點要旨是速度快、理解深、價值高。要求有速度,提醒學生擴大視幅、減少眼停、避免回視,理解過程中要做標記、進行評點、適時摘錄提要、及時寫隨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糾正學生可能出現的聲讀、脣讀、喉讀、指讀的不良習慣,逐步養成邊讀邊思、邊讀邊記的好習慣。

  精讀和略讀也是常見的要求中學生掌握的閱讀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或使用精讀這一閱讀方法時,應在指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的詞、句、段、篇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其內容、情感、思想。對於略讀這種搜尋資訊的方法,略次抓要,把握重點,提綱挈領。

  以導讀法為例,教師指導學生自己閱讀,以學生的閱讀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為主要目的。通常做法是教師先提出一些問題和要求,學生自行閱讀思考分析,互相質疑解難,一起切磋琢磨,回答教師之前提出的問題。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隨時指點。導讀法的最大意義,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拙劣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優秀的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真理。”誠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對於學生的終身學習而言,是極為重要的。

  任何一種教學策略,都有它適用的條件和範圍,都應經由教師精心地選擇和設計。不存在一成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求教學策略適時靈活變化以與之相適應。在對話、指導策略的實施過程中,要實施監控,即全程參與,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動態的具體表現情況,有所側重地對學生的提問、回答、討論等進行適宜地處理,引導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智力發展朝著廣度和深度上發展。同時讓學生了解自己和他人蔘與學習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小組和成員間的合作與交流情況,使學生對學習活動過程實施自我監控。再用適當的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檢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具體情況。最後可以組織成果交流會,展示交流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思考、見解、理由原因等,認同或批駁他人的觀點,聽取他人的有效意見。只有這樣,讓語文課堂變成學生髮言討論、迸射思維智慧火花的殿堂,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才具備堅實的基礎,語文課堂才能真正走向鮮活、走向真實。

  參考文獻:

  [1]和學新.教學策略的概念、結構及其運用[J].教育研究,2000,12.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範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初中地理結業考複習知識點
老師潛能生會議講話稿
相關知識
語文學講計劃論文範文3篇
應用文學習計劃優秀範文精選
高中語文學習計劃優秀作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學科計劃詳細範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學科計劃詳細範文
大學生學習計劃參考範文
2017年小學生學習計劃總結範文
小學生寒假學習計劃隨筆範文
個人學習計劃書的範文
高二新學期學習計劃優秀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