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體驗式教學促進語言知識向語用能力轉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論文關鍵詞:體驗式教學 感受 體驗 語言實踐 語用能力

  論文摘 要:外語教學方法對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構建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成效。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感受、體驗、反思、實踐來主動建構知識、掌握技能,這種教學的理念、本質和優勢,有益於學習者語言知識向語用能力轉化。
  一、體驗式教學的發展
  體驗式教學源於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理論是於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庫伯(David A Kolb)在總結了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約翰·杜威John.Dewey,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1890~1947和瑞士認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經驗學習模式的基礎之上提出的經驗學習理論。
  庫伯提出體驗學習過程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他強調體驗在學習過程中發揮的中心作用。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對已經歷的體驗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觀察的內容的程度並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到了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要驗證這些概念並將它們運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問題之中去。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首先通過親身的參與產生感覺或感受,接著通過對親身經歷或是通過交流、討論觀察到的感覺或感受進行分析、思考和評價,明確自己學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然後學習者把反思和觀察到的結果進一步抽象,形成一般性的結論或理論,或者是對剛才所發現的現象和問題進行因果解釋,最後,學習者還要在新的情境中檢驗結論或理論假設的正確性、合理性。如果檢驗得到了證實,學習暫告結束,即學生只要把發現的結論遷移到其他情境中進行應用就可以了。如果檢驗沒有得到證實,將會導向新一輪的具體體驗,一個新的學習迴圈又開始了。
  二、體驗式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語言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 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掌握。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 就是通過大量的實踐以培養學習者外語應用能力。在外語教學中採用體驗式學習模式,使學習者在具體體驗過程中來發現語言使用原則並主動應用到語言實踐中。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實踐與反思相結合來獲得語言知識和技能、並對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從總結和反思中獲得經驗的提升的教學模式符合語言學習規律,可使學習者獲得成長性的發展。
  體驗式英語教學重心在於學習語言學習的過程和語言技能的掌握。技能不是懂不懂的問題而是會不會的問題,技能的高低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熟練不熟練的問題,而語言知識不會自動轉換成語言技能或應用能力,體驗式教學過程的四個階段為學生提供的是轉換知識和綜合應用語言技能的機會與情景,是把外語教學中的語言實踐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利用語言學習的“任務”讓學生為達到某一具體目標而進行實踐活動,以任務為主線的體驗式教學是讓學生在應用為主的語言實踐中發展技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提升外語應用能力的目的。

老師潛能生會議講話稿
化學教學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淺析體驗式教學促進語言知識向語用能力轉化
體驗式教學在市場營銷教學中的科學應用論文
淺析專案式教育在法學本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淺析計算機教學的方法論文
高職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探討論文
淺談數學教學中語文知識的運用
體育運動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體育運動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怎樣促進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