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愛情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愛情”是一個抽象的名詞,看似十分簡單,僅僅就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但又看似十分複雜,其間包夾著酸甜苦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90後大學生的戀愛心理透析》

  摘要:當代90後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正屬於思想意識形態成熟的關鍵時期,在充滿了對愛情的渴望與嚮往、追求人生的美麗時刻,他們希望去了解異性並得到異性的關注。研究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目的在於從生理、心理上洞悉當代大學生對戀愛觀的認識與態度,使他們正確對待和處理好戀愛問題,從而更好地對他們的婚戀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讓他們健康成長。

  關鍵詞:90後大學生 戀愛心理 婚戀觀 引導教育

  一.當前90後大學生的現狀

  戀愛觀——異性之間在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互動作用下互相傾慕和培養愛情過程的思想觀念。在當今高校,大學生談戀愛已經很普遍,在校大學生的年齡平均是20歲左右,已經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約束。當代大學生都處在性心理和性生理上都趨於成熟的時期。他們渴望愛情,而且中國高校的條例、條規上明確規定,在校大學生是可以結婚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社會現象的影響,大學生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時,也接受了“性解放” “性自由”。在這樣的思想下,出現了戀愛不是為了婚姻,戀愛不是真情的表現。把戀愛當成畢業後發展的“動力源”;把戀愛當成大學期間排解憂愁的方法;把戀愛當成一種時尚,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種方式。大學生在解放思想的同時,忽視了道德、社會、法律的約束和譴責。這樣的想法為大學生本應正常的戀愛塗染上了不光彩的一筆。

  不管90後們願不願意,他們已經被拉進公眾視線,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又一個龐大群體。關於90後的社會標籤極其多元——90後的愛情觀與性觀念相對超前。在90後聚集的“牆壁網”上,有861位網友參與了一項“你與異性發生過性行為嗎”的調查,36.54%的孩子都承認有過,而大多數人的初戀年齡都在初一初二。袁嶽認為,90後的特點可能就在於“並不覺得什麼東西特別不可為”,“他們可能自己先體驗了,先主張了再說。現在的很多家長,可能想都沒想到自己的小孩初一就已經戀愛過了。”

  二.我們的調查目的及研究過程

  正因為如此,我們同學三人成立了一個小組,共同探討了有關90後大學生的戀愛心理以及他們對婚戀觀的感受看法,並對他們不適合的戀愛行為進行教育以及端正其不良思想,從而進一步來分析90後大學生如何正確培養愛情所應有的歸屬感、責任感,讓他們健康成長。

  從我們在湛師各大學院隨機發放的60份預測紙質問卷調查中,統計結果並不顯著,及樣本範圍不具代表性,因此經過較認真謹慎的討論分析,我們參考了一些權威性的資料,參考了他們的研究方向,方法,然後在問卷網站自行設計了一份比較有針對性與代表性的問卷,一共十三道題,單項選擇與多項選擇相結合,還有一道對愛情看法的主觀題,這些題型分別涉及了戀愛態度、動機,兩性觀念,婚戀觀念,愛情觀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問卷內容基本上可以反映當代90後大學生的戀愛現狀,並隨機發放到全國各個高校,回答者分別來自北京、上海、武漢、湖南、湛江、佛山、廣州、江門……等各大城市的高校,在2010-12-20截止問卷回答時間。

  190後對戀愛的態度

  根據回收的117份問卷答案,男女比例基本是2 :3,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談戀愛的次數是?”的回答中,48%的90後大學生聲稱從無談戀愛,但是心中都已有心儀的物件,只因面子、單戀、環境、家長反對、學業前途、異地。。。而並沒有開始行動進行追求;37%的同學則表明只談過一次戀愛,或正在熱戀中或已分手並且準備涉獵下一個物件或者專心學業思考自己前途,無心戀愛;32%的同學是談過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戀愛,部分同學表示他們只想找到合適的人,愛情可以與學業並行不悖。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接近二分之一的90後大學生並未步入戀愛紅塵,但心理上均已對愛戀躍躍欲試,渴望戀愛的趨勢明顯上升,而談過戀愛的90後大學生嚴重缺乏處理複雜事情的能力,對愛情的盲目性極其容易導致他們走入戀愛的誤區,對愛情的不確定性也是明顯地表現出來,從現在90後大學生談戀愛的低齡化與公開化明顯看出來。

  因為90後們既嚮往美好的愛情,又是正值學業高峰努力期,所以難免困惑連連,就在“你最希望戀愛教育在哪方面對你能有所幫助?”這個問題上,61.5%以上的人選擇了“如何處理與戀人的發展關係,又不影響學業”,24.8%的人則選擇瞭如何與異性交往,13.7%選擇了“如何才是精神的柏拉圖愛情”,從這樣的資料更可以瞭解到當代90後大學生是不能很好地處理學業與愛情之間的關係,並且對愛情的認知並不是很清楚,迫切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夠對其進行正確引導。

  290後大學生對兩性態度以及婚姻觀念的矛盾

  90後的世界裡出現了與80後截然不同的觀念,他們很直接地舉牌公佈於眾,不會太扭捏含蓄,有愛就大聲表達,很超前的思想趨勢。據統計,有75.2%的人認為最難忍受的校園戀愛現象是仍然是先性後愛,這個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說明90後的大學生仍然信仰愛情是神聖的,但在面對“你對婚前貞潔的看法”是有 51.3%選擇了“假如認定是他她,會考慮的,而且是雙方兩情相悅”; 43.6%的同學則選擇了“很介意,一定要自愛”; 27.4% 認為“無所謂,荷爾蒙的作用,正常對待就好”;9.4%選擇“我覺得“試婚”就是先性後愛的代名詞而已”;這卻比較顯著地表現出90後大學生面對青春的悸動,仍然是勢不可擋,而且有蠢蠢欲動的趨勢,進一步表明90後大學生在愛情與道德觀念上存在嚴重的矛盾,這兩個結論表明:大部分90後大學生對婚前貞潔還是持比較寬容態度的,與他們內心相對保守的兩性觀念形成鮮明對比。而且他們更大程度上認為婚前性行為純屬個人私事,無可厚非。另一方面這也跟他們更大受到西方性解放的思想意識的影響即他們性觀念上比較開放,但心態上是很保守的,這也是為什麼90後大學生對婚前貞潔與性行為之間的矛盾的原因之一吧。

  根據調查反映出來的問題,90後大學生務必接受以下幾方面的教育: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性心理疏導,通過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婚戀態度來健康學習,如何成長;其次,在充分尊重和保護大學生的前提下,在大學開設比較有利於學生性教育發展的課程以及較好的戀愛教育講座等等;再者,通過開展各種有意義的學習、文娛、社會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大學生明白人進入青春期的萌動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不必太介意與異性的正常交往,也不需感到太過焦慮與不安,也不要有心理負擔;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大學生一定要明白,在大學期間,學習才是主要的任務,所以也要嚴肅認真的對待戀愛問題,不應該花費太多時間在男歡女愛上,否則,一定會分散自己的精力,從而影響了學習,容易荒廢學業。

  大學生畢竟還受到年齡和人生閱歷的限制,對感情問題還缺乏成熟、深度的思考,校園戀情能走到婚姻的比率很低,受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大多到畢業時就各奔東西,大學校園裡的愛情花朵雖然美麗,但是經不起風吹雨打。而90後的年輕人更容易一時衝動造成終身遺憾,發現為時已晚才追悔莫及。所以,面對愛情時,不要讓感性逾越理智,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快樂學習,這同時離不開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正確教和引導,任重而道遠。

  篇二

  《愛是心理學的本源》

  摘 要:愛的真諦不是自私也不是約束,更不是佔有。把”愛”字分開來,你會發現它其實是一隻手撫慰著朋友的頭。無論對待親人還是朋友,我們用心去愛,用手撫慰他們的痛苦,這就是愛的真諦。

  關鍵詞: 愛; 愛情; 親情; 友情

  一、 關於愛情

  一愛情是什麼 愛情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因素。從社會層面說,愛情是一種複雜的、多方面的、內容豐富的社會現象;從生理方面說,愛情是男女生理成熟後表現出的對異性的從動和好感;從心裡方面來說,愛情是男女之間對對方的一種依賴和傾慕。弗羅姆給愛情下的定義獨樹一幟。他認為愛情既是一種休驗,又是一種行動。在他的著作中,愛情不僅僅是激情或情感,它還是行動,只有當一個人用行動表明他對所愛的人理解、關心、尊重,並懷有責任感時,愛情關係才得以建立,沒有理解、關心、尊重和責任感,就談不上愛情。美國心理學家魯賓認為“愛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特定人物所持有的一種態度,他以特殊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愛慕物件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莎士比亞說:“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的密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脅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之上。”這句話告訴我們,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必須具有共同的東西。

  愛情是人際吸引的強烈形式和最高形式,也是西方社會心理學家的經典研究課題。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愛情是指存在於各種親近關係中的愛,意味著人際關係中的接近、悅納、共存的需要及持續和深刻的同情,共鳴的親密感情。狹義的愛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異性個體之間的強烈的人際吸引。以下我們介紹的內容專指這種狹義的愛情。

  二愛情的起源

  首先,我認為,愛情的起源是基於對繁殖的需求。我們可以推測,兩性最初是因為繁殖而走在一起,進而以繁殖為目的又發生各種關係的。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我認為愛情最先起源於女性。早期的母系社會中,女性是社會的主體,而由於生理的差異,女性無法與凶猛的野獸搏鬥,那麼就需要依賴強健有力的男性來負責食物的獲取工作和對女性以及後代的保護。愛情在女性中產生以後,女性對於某些男性個體的依附性無形中得到加強,而且,基於愛情,女性必然會對所看中的男性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優待,這種關懷和優待會在男性中產生一種相對應的心理變化,從而也會產生“男方的愛情”。至此兩性間的愛情便誕生了。

  三愛情的發展

  愛情在出現以後,其產生方式逐漸分化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男女雙方因彼此為對方的優點所吸引而產生愛情,從而利於進一步繁殖後代;而另一種則是男女雙方為了繁殖後代而結合,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而產生了愛情。但歸根結底,兩種愛情的產生都是為了更好的完成繁殖這一基本活動。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愛情本身也在不斷髮展、進化。到今天,愛情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種心理追求,這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不再僅僅滿足於物質、生理和繁殖的基本需求。

  二、從需求心理學的角度看愛情

  一 為什麼男人多喜歡“小女人”,女人多喜歡“大男人”

  人類是雌雄異型動物,雄大雌小,所以男人多喜歡“矮女人”,少喜歡“高女人”;反之,女人多喜歡“高男人”,少喜歡“矮男人”。如此,男人找不到老婆,往往是因為個兒太矮;女人找不到老公,往往是因為個兒太高。然而,人類的男女不僅在營養和體力的分配上有差異——男高女矮,而且在財富和權力的分配上也有差異——男強女弱。所以,男人多喜歡“弱女人”,少喜歡“強女人”;反之,女人多喜歡“強男人”,少喜歡“弱男人”。如此,男人找不到老婆,往往是因為錢太少;女人找不到老公,往往是因為錢太多。如此,男強女弱的格局造就了男人和女人的情感模式:男人喜歡“小女人”發嗲,女人喜歡“大男人”發威。友情一旦昇華,就成了愛情;愛情一旦凝華,就成了親情——什麼感覺都沒有了,除了“孩他爹”、“孩他娘”。男人和女人之間相處,會因融洽而產生積極的吸引型情感狀態,比如牽掛、依戀和恩愛等;也會因隔閡滋生消極的排斥型情感狀態,比如冷漠、厭棄和怨恨等。愛情需求是人們通過各種手段滿足在男人和女人之間追求積極的吸引型情感狀態和避開消極的排斥型情感狀態的慾望。

  二 為什麼男人愛“貌”,女人愛“財”

  動物主要靠營養維持生命,並養育後代;人類主要靠財富維持生命,並養育後代。動物養育後代的營養主要由雌性來提供,人類養育後代的財富主要由男人來創造。愛情需求源於繁育需求。所以,在滿足愛情需求的過程中,兩性地位的高低取決於兩性為繁育後代所作貢獻的大小。如此,生命存在著一個審美定律:為繁育後代付出較高代價的一方擁有對異性外表的選擇權。於是,在動物社會,雌性是審美主體,雄性是審美客體;在人類社會,男性是審美主體,女性是審美客體。男人,常常通過相貌的美醜來評判女人;而女人,往往根據財富的多少來評判男人。在愛情上,感性的女人很理性——注重男人的財富,理性的男人很感性——注重女人的外貌。

  三 為什麼“專情”要被神聖化,“多情”要被妖魔化

  從繁育需求的角度來看,愛情分為兩種型別:專情型和多情型。專情型,即“對一愛情”,一夫一妻制是雙向的對一愛情。專情型動物雌雄同型:在體形上雌雄大小相同,即在營養和體力的分配上雌雄一樣,比如大雁、河狸。多情型,即“對多愛情”,一夫多妻制,丈夫是對多愛情,妻子是對一愛情。多情型動物雌雄異型:在體形上雌雄大小相異,即在營養和體力的分配上雌多雄少,比如海象、猴子。對人類來說,既在營養和體力的分配上,又在財富和權力的分配上男多女少,如此男人傾向於多情,女人傾向於專情。然而,如果在財富和權力的分配上女多男少,那麼男人傾向於專情,女人傾向於多情,比如,當年武則天和她的女兒太平公主,都有多個男寵。如果不從繁殖需求的角度而從享受需求的角度來看,那麼男人、女人既可能是專情的,又可能是多情的。面對兩種型別的愛情,人類的意志——觀念做出了評判和選擇,於是神聖化褒揚專情,妖魔化貶抑多情。因為人們的觀念認為,對男人和女人的權利和義務的平衡而言,專情有利,多情有害。如此,人們極盡讚美羅密歐和朱麗葉、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專情。相反,陳世美被視為“薄情郎”,潘金蓮被視為“負心女”。

  三、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看愛情

  在愛情中的人們,在心理上往往退化到嬰孩時期,認為:我有什麼需要,不用開口,愛人就該象爸媽一樣知道,而得到照顧最好的辦法就是哭鬧。但在成人的世界裡,這樣方式行得通嗎?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護。

  一愛人和被愛

  一個人從小成長的背景,常會深深地影響他日後被什麼樣的人吸引,以及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維護。不管曾經受過多少傷,當愛情來臨時,就是最好的醫治和療養機會。從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天下最好的治療者是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信任、不設防,所以在愛情中也是傷上加傷最危險的時候。當人的感情被觸動時,就進入了一個非理性的潛意識過程;愛情關係其實很像母親與嬰孩的關係,彼此戀慕、含情對視,都想把最好的獻給對方;不在一起時會焦慮、不安,彷彿“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一無條件被人接納,二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特別心裡愈空虛或愈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賴對方來支撐其脆弱的自我價值感。不知不覺地,期望對方能隨時隨地無條件接納、隨時隨地把自己擺在第一位;心理愈沒有安全感的人,日後對伴侶的要求愈是加倍,希望過去受的傷,要從現在愛的關係中加倍討回。例如過去在家中被忽視的,現在會不知不覺地要求伴侶不斷給予注意力;過去被管得太厲害的,現在會要求伴侶信任和留給對方一定的空間。

  二“外向”者與“內向”者

  當一個人遇見一位身具自己“影子人格”的異性時,心中常會有歡喜雀躍的感覺,因為對方彰顯出自己所缺乏或已被潛抑,消逝了的人格特質。例如,當 “分析型”的男性與“感性型”的女性相遇時,彼此常會充滿新鮮歡愉。她豐盈流暢的情意,往往會挑動他長久壓抑心底感性部份的人格。與她在一起時,他那被深埋陰暗地窖的“影子人格”開始見到陽光,感受一股從外注入,活潑新鮮的生命力,使他深受吸引,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受桎梏的心靈,頓時得以自由釋放。這個異性相吸,彼此各得一線生命契機,使自己塵封枯萎的“影子人格”重見天日,得到露水滋潤,與自己“顯性人格”整合,發展出一個較完全,較成熟人格之過程,我把它稱為“完整之我”的追尋。瞭解並遵循上帝所創造的心理定律,放棄使對方變成完美的幻想,不要定睛在對方身上,而回頭重新專注在自己“顯性”與“隱性”人格之整合與成長。換句話說,“感性型”的不再逼“理性型”的也要和她一樣善用詩詞表達豐盈的情感,而專注擴充套件 Stretch自身的影子人格,讓自己也能擅長邏輯思考;“急驚風”型的,學習去容忍“慢郎中”的慢,同時學習讓自己欣賞並享受影子人格中的輕鬆自然。

  四、愛情的總結

  愛的感覺,總是在一開始覺得很甜蜜,總覺得多一個人陪,多一個人幫你分擔,你終於不再孤單了,至少有一個人想著你、戀著你,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能在一起,就是好的,但是慢慢的,隨著彼此的認識愈深,你開始發現了對方的缺點,於是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發生,你開始煩、累甚至想要逃避。有人說愛情就像在撿石頭,總想撿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但是你又如何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撿到呢?她適合你,那你又適合她嗎? 其實,愛情就像磨石子一樣,或許剛撿到的時候,你不是那麼的滿意,但是記住人是有彈性的,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有心、有勇氣,與其到處去撿未知的石頭,還不如好好的將自己已經擁有的石頭磨亮磨光,讓它變成你的無價之寶!

  一愛意味著互相給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首先意味著獻給,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他她締造幸福。這個例子也許過於典型,但是其中折射出的道理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只有在這種互相給予的雨露滋潤之下,愛情的蓓蕾才會更加生動美麗、飽滿壯實。只有在互相理解、信賴的光照之下,愛情的蓓蕾才會更加芬芳馥郁、光彩照人。

  二愛需要理性的控制 愛情之所以叫做愛情就是因為有理智。美麗的愛之蓓蕾是由理智和感情的交融、結合、孕育而成的。在戀愛過程中,提倡文明理智的愛情十分重要。偉大導師馬克思曾經告訴我們:真正的愛情是表現在戀人對他的偶像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決不是表現在隨意流露熱情和過早的親暱。在愛情的表達方式上,我國向來有自己的傳統美德,講究含蓄、高雅、委婉、細膩、謙恭、莊重和自尊,同時講究感情表達的時間和空間。熱戀中大學生應該尊重民族傳統,注意行為端莊、舉止文明,用理智控制行為,用道德約束舉止,用文明的方式表達對戀人的愛慕之情,切不可不分場合地放縱自己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情感教育》宋煥先著

  [2]《深度心理學》黃維仁著

  [3]《愛情課堂》曉峰編 [4]《愛情心理學》黃維仁著

有關管理心理學的論文
與挫折有關的心理學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愛情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相關論文
淺談中小學心理教育相關論文
學校教育心理課程相關論文
學校教育心理課程相關論文
淺談電腦科學與技術發展的相關論文
淺析中學生德育教育的相關論文
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相關論文
老年人心理健康相關論文
心理諮詢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