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活化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師,從生活中我們悟出道理、悟出真諦,課堂知識是生活知識、生活經驗的總結,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教育應該回歸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感悟道理的真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小學品德課程教育生活化》

  摘要:生活是人最好的老師,從生活中我們悟出道理、悟出真諦,課堂知識是生活知識、生活經驗的總結,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教育應該回歸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感悟道理的真諦。本文以小學品德教育課程為研究物件,深入剖析制約構建生活化品德課堂的因素,並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促進小學品德課程生活化教育的開展。

  關鍵詞:品德;教學生活化;內容;情境;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3-262-02

  小學階段學生天真活潑,思維方式直接,對於知識更容易接受直觀表象知識,對於抽象概念理解能力仍有欠缺,因此,在教學中多采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例子進行教學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學的內容,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中設計的活動應體現兒童生活並展現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使兒童在品德教育的過程中逐步豐富生活經驗,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其人格和諧發展,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人生的啟蒙階段,小學生好比單純的一章白紙,教師與課堂讓小學生的人生白紙上塗滿豐富的色彩,這一階段的學生的思想形成多是由外部的灌輸來完成,而完全理論化的知識性灌輸並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於這一階段學生思維方式特點決定,生活化的知識與體驗更能夠喚醒小學生內心的共鳴,得到更多的生活體驗。

  生活實踐是學生認知的載體,教育源於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品德課堂原本是一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走“生活化”的教學之路,是深化品德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阻礙構建生活化品德課堂的因素分析

  面對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讓太多的學校與教育者感到無奈,我們都知道社會生活化的大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更快的成長,然而,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目前小學品德課程教學中出現了諸多的問題,阻礙了生活化品德課堂的構建:

  1、品德課的地位不夠突出,重視表面現象。在當前很多學校中德育工作形同虛設,學校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投放在學生成績的提高上,對於學生的德育工作往往是口頭上的重要,在實際工作中並沒有放到應有的位置。

  2、缺乏專業專職的教師,學校重智育輕德育。品德是一門專有學科,它囊括了心理學、生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門類的知識,並不是任何其它教師就所能取代的,很多學校在配備品德教師工作上,多由其它學科教師進行兼職,由於學科之間知識體系含量的不同,導致品德課堂教學的效果下降。另外,品德課雖然納入了課程計劃,但大部分教師不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學校甚至把品德課看成是學校的“副科”,這就導致在實際教學中看輕品德課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3、教材內容過於理想化,脫離現實生活。品德課的教材內容過於理想化,脫離了現實生活。現行小學品德課本重視“兩史一情”的教育,對學生的政治、思想觀點、道德品質教育也比較全面,但過於理想化,與現實生活有些脫節,且遠離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覺知識遙不可及,趣味性降低,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相對有限,如果教學內容不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就很容易產生溜號現象,這教師的教學方法、教材內容設計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4、評價缺失,缺乏引領。小學階段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對薄弱,個人模仿能力較強,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作為學生思政的教師,對於學生的評價有著指引性作用,而不少品德課老師,除了課堂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外,缺少對學生日常生活品德的評價。再加上家長對品德學科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使得對日常生活品德的評價嚴重缺位,對於學生的一些品德問題缺乏正確引領。結果使得“學生課堂所學到的知識未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領域中一個研究的熱點話題。

  三、完善小學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營造生活氛圍,轉變教學中主體重心。以生為本,促其成長,學生才是我們培養的重要客體,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促其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參與激情,營造生活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覺像是在家裡一樣,產生熟識感、親切感,對於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2、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悟。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改進自己已有的認識和經驗、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現成知識的過程。品德課可謂是生活知識經驗的積累,同時亦是對生活感悟的蹤跡,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置身於其中,讓學生間接的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讓品德課堂轉變為一個小的生活圈,使學生得到更真實、真切的體驗,並表露自身的情感,教師作為這一情境的佈設人以及操控人,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開啟學生真實的情感,促其形成正確的思想品質。

  3、掘生活素材,幫助學生探究思考。現代詩人說:“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生活中的快樂和寶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種發現。作為品德教師應該善於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利用富有思想性和知識性的生活素材進行教學,杜絕脫離實際的空洞說教,堅持貫徹理論聯絡實際原則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思品教材體例編排上活動內容化、內容生活化的特點設計一些生活話題,將學生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通過生活引路,把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4、教學形式生活化。紙上得來總覺淺,習到用時要躬行,教師的千言萬語的說教抵不上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獲得的點滴感受。為此,我們品德課教師可採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動方式,如就一些學生關注的問題,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的形式,拓展活動的空間,實現從教室到社會的轉移,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實踐聯絡起來,加深學生的真實感受。

  5、轉變觀念,提高重視。小學品德課是為小學生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其目標是以加強小學生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因此,學校應將品德課放在與語文和數學等課程同等的教學地位,應選擇有責任心、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專職品德課教師,而不應該把它當作一門副科,更不應該讓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品德課教師。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該課程的開展和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與督導。強化學校領導對品德課的認識,並認真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的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小學教育綱要》等重要法規和檔案的精神,使學校領導真正領會檔案的精神實質,明確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正確領會並把握品德課的本質及作用,把品德課的教學真正當作育人的主渠道落到實處,擺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這是實現打造生活化品德課堂的重要前提,如果仍延續目前的現狀,就談不上生活化教育,更談不上品德教育,對於學生的成長將十分不利,因此,作為學校領導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總之,讓學生迴歸生活化的課堂,教師不但要創設生活化的教學課堂,同時要不斷挖掘發現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課堂教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更深刻的情感體驗,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劉定源,劉定仙. 關於小學品德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 貴州教育,2001 7:9-11.

  [2] 敖小蓉. 淺談品德課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 23:201-203.

  [3] 馬光焱. “兩課”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J] 才智,2004 11:11-13.

  [4] 汪鳳炎. 等著《德化的生活一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10 l .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小學環保教育論文範文
個別教育探究論文
相關知識
小學生活化教育論文
小學生家庭教育論文
淺談幼兒園生活化教育論文
小學生責任教育論文
小學生安全教育作文
小學生安全教育作文大全
中學生安全教育論文範文
有關中學生道德教育論文
小學三年級教育論文
小學計算機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