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髮展的影響因素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心理髮展主要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年期間所發生的積極的心理變化,是個體在成長期間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活動不斷擴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過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有關兒童心理理論影響因素的分析》

  摘要:兒童“心理理論”是發展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近十年來專家研究的焦點,探討心理理論對兒童的發展及社會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心理理論概念入手,介紹心理理論的理論模型,並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發現影響兒童心理理論形成的有家庭、語言、同伴交往、文化環境等因素,最後對心理理論的存在的問題及研究趨勢提出看法。

  關鍵詞:心理理論;理論模型;影響因素;兒童

  中圖分類號:B8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2-375-02

  1心理理論概述

  有關兒童認知的研究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源於皮亞傑的理論和研究,皮亞傑認為兒童對人心理的認識是由自我中心產生到逐漸脫離自我中心發展起來;第二個階段始於20世紀70年代,是關於兒童元認知發展方面的理論及研究;第三個階段始於20世紀80年代,即有關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心理理論的研究是近十年來認知發展研究的焦點。

  現在國內外普遍接受的是海普等人的定義,認為心理理論是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認識,並由此對相應的行為作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的能力。弗拉維爾在整合相關的研究後,提出心理理論包含五個子成分,包括兒童成熟解讀他人的能力、預知能力、心理知識、資訊加工和言語能力、經驗,且弗拉維爾分別解釋了它們在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發展中的基本作用。

  在認知心理學中,很多人反映心理理論與觀點採擇、元認知等概念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容易被混淆。就其概念而言,觀點採擇是指個體在對自己與他人的視角進行區分的基礎上,理解他人所處的情景並推斷該人如何對這一情景進行反應的能力。它強調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安德伍德和馬若1982通過相應分析,認為觀點採擇應屬於心理理論中的一個子概念。而關於元認知,弗萊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人對於自己認知活動的認知。

  2兒童心理理論研究方法

  關於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多使用情境性試驗及任務試驗的方式,研究者為了更好地測得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設計了不同形式、不同難度,以及適用於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實驗任務。如“區分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的實驗任務,理解到心理世界與物理世界的不同是兒童認識和理解心理世界的基礎,該類實驗任務主要內容包括區分想象與現實、理解大腦功能、再認心理詞彙、圖片故事理解等方面。關於兒童心理理論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錯誤信念認知”的實驗任務:所謂錯誤信念是指他人或自己的一些與現實不一致的信念。探察兒童認識“錯誤信念”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意外轉移任務、失言識別任務。

  3影響兒童心理理論形成的因素

  3.1家庭因素

  導致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存在差異的因素很多,家庭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中,家庭中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依戀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親子談話等,都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3.1.1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測量主要基於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其職業階層。有研究考察了家庭經濟地位對3-4歲的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使用的是錯誤信念的研究方式,發現相比於來自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兒童,家庭經濟社會高的兒童其錯誤信念的成績得分顯著高些。盧格和泰密斯2008進行了一項縱向研究,研究了兒童的家庭資源、父母養育質量和兒童認知發展水平三者之間的關係,發現父母的養育質量在家庭資源對兒童認知發展水平的影響上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這說明家庭資源,也可描述為家庭的客觀環境,對兒童的認知發展,包括其心理理論的發展之所以起著較為顯著的作用,是通過父母的教育質量來決定的。可以推測,兒童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會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產生影響,是通過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包括父母對親子的養育方式和質量來起作用的。

  3.1.2依戀型別

  衡量一個人早期人際關係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變數即是兒童的依戀型別,其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有一定的關係。已有研究發現3-4歲兒童中,安全型依戀的兒童錯誤信念測試得分顯著高於不安全依戀型兒童,且安全型依戀測試得分與所測得心理理論得分呈顯著正相關。安全型依戀兒童的母親更加看重兒童的心理髮展,注重兒童的心理狀態,因此在與兒童進行互動過程中,會更加傾向於使用一些心理狀態言語與其交流,而這些能夠描述心理狀態的言語會促進兒童更好地理解他人及自己的心理狀態,因而可以提高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

  3.1.3父母教養方式

  上述研究的因子中提到了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心理理論之間有一定的關係,並有研究顯示出,父母的養育質量會在兩者之間起一定的中介作用。那麼,父母的教養方式作為家庭客觀環境的一部分,對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會存在一定的影響。已有研究以3-5歲兒童為物件,發現母親情感溫暖理解的教養方式與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存在顯著正相關。由於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是通過其它變數的中介作用而產生的,比如父母教養方式下的行為特徵以及父母與子女互動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特點等因素。茹福曼等人深入考察了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下具體的親子教育特點對3-4歲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通過訪談法研究得出正是親子的互動特點影響到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3.1.4親子談話

  上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母親在與兒童進行親子游戲過程中如果使用對心理狀態的描述術語,兒童完成心理理論任務成績會更好。這啟發研究者們開始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親子談話對兒童心理理論產生的作用及影響。研究者會使用不同的方式誘發親子之間的談話,比如觀察親子之間的自然談話,記錄親子在給兒童描述圖片及講故事過程中的談話,或是記錄母親對孩子的自由描述等。不同研究方法均表明,如果母親對於孩子心理狀態的談論越多,兒童有關心理理論任務的成績就越好。後來有研究者直接研究了談話風格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研究者同時考察了親子談話對心理狀態提及的頻率、兒童依戀型別和親子談話風格三者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只有詳述的談話風格才會對四歲幼兒心理理論能力產生顯著影響。

  3.2語言因素

  國外對語言發展和心理理論能力發展之間關係的研究是從兒童言語對心理理論能力形成影響的基礎性研究開始的。有些研究者認為語言的部分成分,如心理狀態動詞和補語句法,會在兒童心理理論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研究者主要是通過兒童在完成錯誤信念任務過程中報告包含心理狀態動詞和補語句法,這些成分向兒童很好地傳達了第三個人的想法和心理狀態。但後來也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是一般語言能力制約著兒童心理理論任務的完成,而並不是單獨的心理狀態詞語和句法。2010年,國內一項研究基於國外關於語言發展與心理理論能力發展之間關係的基礎性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兒童語言發展和心理理論能力之間的因果關係及其作用方向。該研究以4-5歲的兒童為研究物件,縱向探查了前後相隔6個月的兒童的一般語言能力和心理理論的發展狀況,結果顯示了語言能力是心理理論能力發展的前提基礎,存在因果關係.

  3.3同伴交往因素

  心理理論能力水平反應的也是兒童社會化的水平,同伴關係又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推動因素。布朗等人認為,同伴關係因素可以促進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他們的研究表明,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合作過程提供了一種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情境,從而能促進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哈哥和丹通過同伴交往過程,考察兒童在此過程中對心理狀態指示詞使用頻率,看兒童的同伴交談是否與其心理理論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結果表明兩者相關顯著,兒童在同伴交談中使用的心理狀態指示詞越頻繁,那麼他在當時的錯誤信念任務上成績就越好。彼得森等人從友誼角度入手,也探查了兒童同伴交往因素與其心理理論任務的關係,研究者把兒童分為受歡迎的兒童和被拒絕兒童等型別,結果表明不管是哪種型別的兒童,擁有了穩定友誼關係的兒童在心理理論任務上要比同類型中其它友誼關係不穩定的兒童成績好得多。這些研究說明,同伴交往因素確實對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4有關兒童心理理論相關因素研究幾點思考

  1有關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物件雖然涉及到的年齡範圍較為廣泛,但對於兒童型別更多地集中在正常兒童這個群體,對於異常心理兒童,比如智障兒童、患孤獨症兒童、自閉症兒童等的研究還十分缺乏,他們作為一個特殊兒童群體,其心理理論發展的研究,對他們的心理髮展和人生成長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未來研究中建議適度擴充套件研究物件的範圍。

  2目前對於兒童心理理論影響因素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相關分析上,在研究方法上多為調查研究與相關分析。但是我們更期望能找到真正影響到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直接影響因素,希望得到一些因果性的分析,因此,實驗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未來研究是否能設計較為嚴謹的實驗研究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關於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研究可以探究其存在的腦機制問題,目前腦機制的研究雖已經找到與心理理論相關的腦定位區域,但是對於心理理論如何發生的問題仍然尚未明確,所以,研究者必須意識到弄清心理理論的神經生理機制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王雨晴,陳英和.幼兒心理理論和元認知的關係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2.

  [2] Premack.D.,&Woodruf,f G.Does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1:515-526.

  [3] Bjorklund,D.F..Children′sThinking[M].Brooks/ColePublishing Company,1995.

  [4] Flavell J.H..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knowledge about the mental worl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024:15-23.

  [5] 鄒榮,陳旭.觀點採擇任務在心理理論腦機制研究中的應用[J].心理學探新,2010,304.

  篇二

  《淺談家庭對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影響》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個體從童年向成年發展的過渡時期,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一成問題的時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將抗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003-2738201206-0201-01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但是,當代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突出。究其原因,影響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遺傳因素、生理成熟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等。下面,我僅從家庭因素對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影響,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從心理髮展角度審視家庭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從傳統的家庭習慣看,一個人從乳兒期到青少年初期,接觸最多的就是家庭的環境,父母等直系親屬成為最早的啟蒙老師。在這一階段,從人的心理髮展情況看,自3歲的嬰兒開始以直覺行動性的思維方式,當時父母所給予接觸的物體、人物,與自身的運動緊密相關,父母直接支配著嬰兒的行動;3歲至6、7歲學前兒童思維的產生主要是憑藉對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的聯想來進行的,而這階段父母的行為動作直接規定了幼兒的活動範圍,也就直接影響了兒童思維的發展;到了學齡初期6、7歲至11、12歲,兒童的思維已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逐步過渡的階段,對所接觸瞭解到的事物,行為會用簡單的判斷推理形式,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絡,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仍然依賴父母對自己所作聯想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進入青少年時期11、12歲至17、18歲,抽象邏輯思維日益佔有主導地位,能夠經常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並且有簡單的辯證思維。但是,由於青少年知識經驗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瞭解反映事物的本質,在推理時往往帶有主觀性和跳躍性,其思維的依據一方面來自以學校老師為主的教育內容,但因學校的原因下面專門分析,使青少年的心理髮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受家庭父母的管教約束,對青少年初具形成的個性特點,世界觀等方面有很大影響。上列原理證明,少年兒童時期的教育,尤其是學齡前家庭父母教育,對形成、塑造一個人未來的思想、性格、品德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而這個時期的教育,迄今為止在任何國家都還不是家長以外的任何人或機構所能代替的。

  二、從學校教育看家庭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

  學校作為對兒童自學齡初期開始就進行系統教育的陣地,無疑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知識的獲取、世界觀的形成等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學齡初期,兒童非常相信老師,時常以“老師怎麼說”做為行為的規範準則,這在某種程度上優於家長,已被眾所公認。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過程中,對學校的依賴程度會發生相應在變化,從“絕對聽話——聽話——基本聽話——基本不聽話”提轉變過程。目前,許多家長因自身素質和水平的原因,對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存在困難,教育方法不當,提高不了子女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需要,而把教育依賴於學校。對此,因忽視了學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機構也有不足所在,往往出現期望值過高的心理現象。從許多調查的情況表明,許多學生利用學校作為掩體,謊騙家長,將學校作為避風港;而家長也片面地認為將子女趕到學校就有一個約束的地方,實際上學校的學生違法犯罪率不可低估,團伙型案件居多;曠課已成為青少年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危險訊號。據中國政法大學法社會學與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北京、上海、廣東等8省對違法犯罪青少年的情況調查表明,91.5%的違法青少年有過曠課的經歷,並且初次劣跡,初次違法的高發年齡與開始逃學的高發年齡一致,而曠課的直接原因,據對1983名在校中小學生的調查,因為學習負擔過重而厭學、不喜歡老師、上學沒意思、犯錯誤怕被懲罰等學校原因的有1248人,佔61.9%。另據對違反校規的1939名學生的調查,教師採取耐心教育的佔30.3%,而採取找家長的佔39.8%,訓斥、趕出教室、不理睬等懲罰佔18%。這種簡單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30.2%的曠課學生受到了家長的打罵,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由於家庭與學校之間對中小學生採取了“依賴老師、老師又依賴家長”的方式,一方面反映出學校教育自身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家庭對中小學生教育的重要性。事實表明,學校、老師與家長對學生的教育配合的好,對學生的進步起到促進作用;相反,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過高,教育方法不當,往往使學生無法承受而採取曠課逃避的方法,成為走向社會參與各種違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據某市對查獲的900名團伙犯罪成員的調查表明,經過初中以下學校教育的有832名,佔92.4%。其中在校學生237名,佔26.3%。沒經學校教育的只有51名,佔5.7%。這說明學校教育仍存有弊端。

  三、不完整的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影響

  家庭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長期相處、關係密切,都是一個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正常的家庭結構被打破,則會給青少年心理髮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如:父親或母親早亡,會給青少年學生造成很大的心靈創傷,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託,出現行為不正常、情緒不穩定等現象。隨著離婚現象的增多,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這些離異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語、性情孤僻、厭學情緒和逆反心理較強等心理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家庭、學校的極大關注,這也是當今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學校裡有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就是由於殘缺的家庭結構造成的。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發展,首先應該給他們一個完整和睦的家庭。

  四、家庭生活氛圍對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影響

  家庭生活氛圍包括物質生活環境和精神生活氛圍等。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許多家庭只注重為子女提供一個優越舒適的物質生活環境,而忽視了營造良好的精神生活氛圍,這會給青少年的心理髮展帶來不良的影響。如: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歸屬感,心理上失去支援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礙,在學校可能表現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異常現象。實踐證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現為情緒穩定、性格開朗、人緣好、對生活和前途充滿信心等人格特徵;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圍中的青少年,則容易出現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對現實強烈不滿等人格特徵。可見,家庭生活氛圍是比較直接影響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社會環境。所以,作為一個家庭,除了為子女提供物質生活條件外,更重要的應該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給他們一個寧靜、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

  五、家庭教養模式對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影響

  家庭教養模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撫養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養觀念支配的,有什麼樣的教養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不良的教養方式會給青少年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如:由於棍棒教育的摧殘,造成子女自卑、焦慮、過分順從、無安全感或攻擊性強等異常傾向;由於父母過高的期望,超過了子女的承受力,使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由於過分的溺愛,造成子女自私、任性、不肯吃苦。又如:有位初中一年級的男生,由於在學校經常違反紀律,學習成績差,他的父親對他經常打罵,甚至把他鎖在房間裡,餓上幾餐,結果使他出現自卑、情緒壓抑,在學校經常打人等異常現象。因此,作為教育者應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對症下藥,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順利地發展。

  六、家長自身的特點對青少年心理髮展的影響

  家長自身的特點,如:家長的性格特徵、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甚至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子女的心理髮展。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說明,父母的為人處事、言談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假如父母整天沉迷於賭博、打麻將,對子女的學習、生活漠不關心,其子女在學校往往表現為經常不遵守紀律、厭學情緒嚴重等不良現象;假如父母開口閉口都說髒話臭話,其子女在學校往往不可能是一位文明而又有禮貌的學生。可見,家長自身的特點也無形中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髮展。要實施正確的家庭教育,還必須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修養。

  總之,家庭因素對青少年心理髮展有很大影響,因此,應切實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修養,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共同培養身心健康成長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新一代接班人。
 

論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論文
小學生心理髮展及影響因素的有關論文
相關知識
小學生心理髮展及影響因素的有關論文
學生心理髮展的影響因素的論文
小學生心理髮展有關的論文
小學生心理髮展的相關論文
有關中學生心理髮展的論文
有關中學生心理髮展的論文
中學生心理髮展為主題的論文
中學生心理髮展主題論文
有關中學生心理髮展論文
大學生心理髮展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