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七年級數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在初中階段的起始年級,如果能根據他們的不同成因及特點進行施教,大面積轉化好七年級數學後進生,不僅能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將來的發展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如何讓七年級學生愛上數學

  摘 要:近年來,學生越來越重視學習的效率,數學的學習在很多的學生中都非常的重要。本文中主要介紹了怎樣讓七年級的學生愛上學習數學。

  關鍵詞:七年級 學生 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3-0088-01

  很多學生剛進入初中學習,對各學科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可是有的學生上數學課沒多久,興趣就慢慢消失,這幾乎成了七年級數學教學的普遍性問題,長期以來,教師們為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不懈努力。但師生雙方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材,左右著教學改革和教學程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新教材內容安排新穎合理、生動活潑,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師教法得當,就能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階段的教學。

  七年級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後,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想學好數學的求知慾較為迫切。因此,教師要不惜花費時間,深下功夫,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階段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教學第一章時,可讓學生參與部分實驗。在本章結束後,可以利用課外活動舉辦一次自由形式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學生對數學難學嗎、有用嗎?數學是不是都這樣有趣?對基礎弱的能不能學好?對各種問題展開討論,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第一章中“展開與摺疊”時,讓學生倆倆一組互相製作,同學們積極的認真畫、剪、疊,又互相驗證:畫的時候要注意邊與邊之間的關係。再如在教學截一個幾何體時,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難為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標:七年級數學起始階段的教學,側重消除學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學習興趣上做文章,以數學的趣味性、教學的藝術性給學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鐵上的鐵屑離不開磁鐵一樣,嚮往著教師,嚮往著本學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七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我的具體做法是:

  1.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七巧板”時,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提出:這些圖案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它們的邊與邊之間有什麼關係?待他們思考回答後再進行總結。最後讓他們自由合作進行製作,也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這樣,通過簡單的表演,把問題設置於適當的情境下,從而營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相信在這樣輕鬆的環境下,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2.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新教材還針對七年級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徵,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儘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組合,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道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演示。通過實驗操作,既規範了學生的勞動、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慾。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的精練、語調的變化得當,板書設計合理,字型優美雅觀,知識豐富等都能激發學生和學科情感,達到“親其師,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實踐中,我從興趣教學入手,側重於從以下幾個環節中進行:

  1.培養閱讀習慣。具體方法是閱讀前出示閱讀題,如教學“角的度量與表示”時,可出示閱讀題:我們以前用刻度尺測量線段的長短,那我們用什麼來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幾種?表示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閱讀完畢,或通過提問、或以評估的形式來檢查閱讀效果;或有計劃地組織學習小組以討論的形式探討閱讀內容。同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問題,並不失時機地表揚在閱讀中有進步、有成績的學生,使學生有獲得成功之喜悅,從而產生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2.培養討論的習慣。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學生進入教學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特別是一題多解的題目或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如在教學“絕對值”、“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就有很多需要分類討論的題目;還有在探索規律這一節的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由此引導學生三、五人一組進行討論,歸納出相應的方法和規律。

  3.培養觀察能力。學生對圖形、對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去觀察。可採取邊觀察、邊提問、邊引導學生對變化原因、條件、結果進行討論;也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較熟悉的環境中去觀察。如在教學“平行”前,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現實生活中有關於平行的實物,上新課時著重提問幾個學生,並根據他們的觀察、分析的情況逐步匯出平行及其性質。這樣能使學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穫與興奮,自覺養成觀察的習慣。

  4.培養小結習慣。根據新教材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或讓學生上講臺進行小結評比,或以板報的形式張貼幾個學生的小結,或在課餘時間對互幫互助小組雙方的小結進行評比,從章節、小節慢慢過渡到課時小結。由於經常強調自己去歸納、小結,這使學生記憶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正確的學法指導,才能使學生站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學有所獲,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另外,還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質疑的形式、列舉生活中數學現象的形式引入教學,以簡單明瞭、深入淺出、氣氛暢然的開課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激發他們的講學習興趣。

  四、開闢第二課堂,展示閃光點,啟用學生的求知慾。

  七年級數學的自然性、實用性,決定了開闢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根據新教材的提示與要求,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開展數學興趣小組活動,舉辦數學知識猜謎、小製作比賽、拼圖遊戲等等。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生動有趣、吸引力強,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創造力,也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在他們的閃光點上做文章,讓他們領略成功的喜悅,感覺路就在腳下。這樣他們就會興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繼續追求成功。特別要給學生多打氣,多鼓勵他們,要充分肯定其動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給予表揚,使其心理在表揚中受到振動,開始對學習數學感興趣。這時就要趁熱打鐵,教導他們上課要認真聽講、行為要規範,做個好學生,引導他們逐步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 王彩瑜. 如何讓學生愛上數學[J]. 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11:92.

  [2] 黃耀華. 如何讓學生愛上數學課[J]. 甘肅教育,2012,20:89.

  [3]黃賽金. 如何讓七年級學生更快適應初中數學學習[J]. 新課程導學,2013,08:55.

  範文二:七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

  《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在七年級這一起始年級落實好新課程的這一理念,科學有效地實施課程改革,關係到這些學生後續學習的質量。根據近幾年實施新課程的體會,遵循七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認為數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教學。

  1.做好初中與小學的銜接工作,以“慢”促“優”。

  中小學數學不銜接好,必將影響學生今後的學習,學生會很快出現兩極分化,造成惡性迴圈,也會讓學生染上“數學恐懼症”等,再去挽救就很困難了。

  從調查情況看,初中數學教師還沒有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去做好銜接工作的不多,給新課程實驗的順利實施帶來了一定困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這項工作,具體措施如下。

  1.1適當聽一些小學數學課,瞭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特點,也瞭解學生學習的習慣。總體來講,小學數學課堂生動活潑,學生交流熱烈,教學知識點少,學生練習時間多。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起始階段儘可能營造良好的氣氛,以使學生逐步適應,順利過渡。

  1.2通過摸底測試和對入學成績的分析,瞭解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規劃自己的教學,以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

  1.3熟悉小學的知識體系,找出小學與初中數學知識的銜接點、區別點。如小學幾何是實驗幾何,它的性質都是通過實驗方式得到的,如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是通過剪拼得到的。初中數學教師應針對小學與初中對相關知識的不同處理,採取不同的策略,以達到鞏固複習,深化提高的目的。

  2.課堂教學要求新、求活以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七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語,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2.1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七巧板”時,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提出:這些圖案是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它們的邊與邊之間有什麼關係?待他們思考回答後再進行總結。最後讓他們自由合作進行製作,拼出一些優美的圖案。這樣,通過簡單的表演,把問題設置於適當的情境下,從而創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相信在這樣輕鬆的環境下,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2.2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新教材還針對七年級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徵,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儘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組合,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起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演示。通過實驗操作,既規範了學生的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慾。

  3.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我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男孩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例項,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4.創新設計讓學生體現積極向上。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開展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立體圖形的三檢視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若干個正方形擺放出圖形並說明你想表現什麼。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佈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說明自己的創意。最後,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5.為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應重視“小練習”,以體現數學思想的教育。

  初中階段是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初步形成的階段。對剛剛步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要促進他們較快地從所熟悉的以具體數字計算為主的數學學習,過渡到以用比較抽象的字母表示為主的數學學習,提高適應初中階段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在數學教學中重視數學思想方法形成的教育。

  進行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應遵循幾個原則:一是化隱為顯原則。就是有意識地讓學生將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明確的學習物件,教學應當以知識為載體,把隱藏在知識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來;二是循序漸進原則。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反覆孕育結論發展形成的過程,採用“小步走”、“多層次”的方式,以體現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三是學生參與原則。應當認識到這樣的教學是數學活動過程的教學,具有動態性、重思辨的特點,要求有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使學生逐步領悟、形成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我們應當按照這些原則設計教學。例如,應用題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個數學學習的難點。這個階段的應用題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真正涉及實際應用,即使這樣也有些學生對此感到頭痛。為了處理好這個問題,我們應按上述原則,在教學中重視設定一些與講授問題相關、簡單且有層次的小練習,讓學生通過這些小練習,逐漸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思路。

  參考文獻:

  [1]顧海林.淺談七年級數學教學興趣的培養.

  [2]落雪無聲.七年級數學教學中幾點重視的問題.

  [3]高風亮節.提高七年級數學教學實效性的探索.

大學生數學畢業論文
淺談七年級數學小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七年級數學論文
有關七年級數學小論文
七年級數學論文範文免費
七年級數學論文範文免費
七年級數學論文參考範文
七年級數學論文
有關二年級數學手抄報資料
有關六年級數學節手抄報的版式設計
有關四年級數學手抄報資料內容
有關六年級數學節手抄報的圖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