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稱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一

  高校教師管理現狀分析

  [摘要] 以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針對學校自身特點,分析了教師的需求特點和管理現狀,分析問題所在,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參考依據,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高校教師 管理現狀 職業倦怠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高校為社會各界培養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或綜合性人才,對於社會進步和國家的發展非常重要。筆者所在的工作院校為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是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全國第一所專門為職業中專和職業高中培養師資的全日制本科師範院校,也是目前東北三省唯一一所獨立設定的全日制本科職業師範院校。根據在該校的調查問卷分析並結合其他高校的教師管理現狀,對存在問題做出以下分析。

  一、整體薪酬水平偏低

  據教育部人事司統計,2005年,全國高校30歲以下教師比例為29.32%,40歲以下佔65.23%。根據問卷分析,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所佔比例為48.7%。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師由於工作時間短,在資歷、職稱等方面均處於劣勢地位。在高校教師群體收入的金字塔結構中,青年教師的工資收入實際上處於金字塔底端,整體工資收入偏低。針對問卷調查結果,約75%的青年教師對自己的工資收入狀況不滿意。青年教師大都面臨贍養老人、購買住房、結婚生子等實際的生活壓力,物質需要相對較為強烈。而實際的工資收入水平與強烈的物質需求形成強大反差,也由此造成青年教師的怠惰情緒,工作質量、效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近年來很多青年教師紛紛在校外尋求兼職授課,甚至兼職成為主業,本職的授課與科研反而成為副業,出現了嚴重的“隱性流失”現象。

  目前,很多高校的分配製度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收入,但距離高校教師的物質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多數高校目前都實行績效工資,但對於工作業績的定位、分配標準的制定卻缺乏科學標準,如教學、科研等如何進行量化,其參照物如何制定等都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標準。這種沒有彈性的工資制度很容易引起教師的不滿,難以吸引真正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容易導致高素質人才外流。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對其收入滿意度不高。其中,表示很滿意的人佔12%,滿意的佔25%,表示不太滿意的約佔46%,表示很不滿意的有17%。由此可見,儘管近年來我國高校教師工資收入普遍提高,但教師總體上仍然感到不太滿意,收入水平與教師期望還有較為明顯的差距,而且問卷調查表明教師對於學校的工作量等的分配標準並不滿意。

  二、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和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

  高校教育的公共服務性質決定了高校人力資源不能完全按市場規則實行完全的聘任制,雖然近年來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革改革,實行聘任合同制,但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的聘任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各高校人力資源的配置很難有序合理流動,教師資源共享缺乏有效機制,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壓力,不能充分發揮教師潛能。

  在回收的348份有效問卷中,認為考核制度完善合理的約佔40%,反映出了教師群體對目前的評價考核體系並不滿意。對高校教師的績效考核評價方法要科學合理,對其工作行為、態度、結果進行考評,獲悉相關準確資訊,以此評價教師履行職責程度,從而確定其待遇。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高校對教師工作業績的考評手段不盡科學合理,很難全面客觀地反映教師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並不能給教師的獎評提供客觀公正的依據,由此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教師的進取心、責任感和成就感,並極易引發管理者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矛盾,必然會降低教師績效評價的激勵作用。

  三、教師職業倦怠心理嚴重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貝弗利•波特認為,職業倦怠,即指由於工作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過大而導致對於工作的厭倦情緒。20世紀70年代,新澤西州教師聯合罷工曾經一度困擾過美國社會。由此,美國政府開始對“職業倦怠”這一問題表示更多的關注,並將其上升到了“社會問題”的高度。近年來,由於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我國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隨著高校擴招,在校學生人數大幅增長,擴招後生源質量明顯下降,教師很難真正解決學生的不良行為、厭學情緒、較差的學習態度等問題,這種難以控制的工作性質常使教師感到焦躁不安。同時,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和考評制度並不科學,尤其是與教師密切相關的職稱評定、教師聘任等,過分強調數字量化,加重了教師工作負擔,也干擾了教師的工作目標,導致學術腐敗,使急功近利之風在校園盛行。由於利益的驅動,教師之間競爭變得十分激烈,正常的合作交流明顯減少,工作壓力加大,同事間相互猜忌,使教師個體產生壓抑、孤獨、焦慮的情緒,加大了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機率,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四、缺乏心理需求分析及有效的激勵方法

  高校教師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們自身除了物質需求,更需要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更需要得到信任、尊重及自由發展的工作空間和個人前景。然而,很多高校對教師個人的許可權以及深造學習發展的機會限制過於嚴格,也沒有提供給教師更多的管理與實踐機會,包括對科研激勵政策的制定等,往往忽略對教師的年齡、心理、個性心理特徵、學科性質等方面的差異,沒有建立多維交叉的激勵機制,不能體現差異化獎勵的激勵效果,問卷中對培訓機會不滿意的約佔68%。這一結果體現了學校對教師自身實際需求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由於教師的需求型別與結構相差甚遠,並非每個人都會對學校的激勵機制做出相同反應。只有當激勵措施與教師的需求相適應時,才會發生有效刺激結果,這就要求應對教師進行深入研究,從而制定最有效的激勵方法。但目前院校很少對此進行深入研究,並不能真正根據本校的客觀實際情況制定激勵政策,激勵方式也較為單一,常常只利用較為單一的物質刺激。目前,很多高校管理中存在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即受市場經濟價值規律的影響,只片面強調教師物質層面需要的滿足,加大物質激勵的力度,而忽視對精神激勵的力度。這種僅以物質刺激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做法,必然會引起部分教師以追求物質需要為滿足,造成少數教師的物慾膨脹,把工作與條件相結合,根本無法起到激勵的效果。

  只有深入分析高校教師管理存在的問題,並有效解決,才能充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自身價值。同時豐富教育管理的研究內容,完善學校教師管理並進一步建立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陳偉國.試論高校教師激勵機制創新[J].華東經濟管理,2001,4.

  [2]餘慧星.論高校教職工激勵機制的建立原則和方法[J].高等農業育,2003,5.

  [3]劉寶珍.論高校管理的激勵機制[J].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4]嶽敏.高校人才激勵機制的構建[J].財經科學,2003,3.

  [5]週三多,陳傳明,魯明漲.管理學――原理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篇二

  高校教師素質古今評析

  摘 要:古言之“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行教化之業在教師”。這句話道出了作為教師的神聖職責,也體現了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師的基本素質,是教師為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特定的文化修養及相應的知識結構。教師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素養,應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要對自己主攻學科的全部內容及理論基礎有較深的瞭解。要把握本學科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此外,高校教師要懂得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才能提高教育教學的效果。在當今社會,強調並重視高校教師的素質,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教師;素質;透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2-0059-02

  一、古代中外學者對教師素質論說之評析

  教師素質問題的研究,在我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被後人譽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首倡教師素質的修養,開教師素質之先河。孔子認為教師首先應當熱愛學生,忠於教職。他曾說:“愛之,能勿勞手?忠焉,能勿海乎?”[1]。

  要求教師愛生忠海,任勞任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孔子對教師素質提出的另一重要要求。孔子還主張教師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他指出:“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明了教師必須具備“以身作則”這一品質的意義。另外,孔子還要求教師虛懷若谷,學習別人的長處,正如他所講的那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著名教育家荀子,非常重視教師的地位和作用,首次將教師與天、地、君、親相提並重,與此同時,他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說:“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有信,可以為師;漏說而不陵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這四個要求在現代來理解則是:1教師要有尊嚴,能使人敬服;2教師要有崇高的威信和豐富的教學經驗;3教師需具備有條理有系統地傳授知識的能力;而且不違反師說;4教師要有淵博的學問,且能“中理”的加以闡發。只有具備了這四個條件,才可以為師。

  唐代教育家韓愈的《師說》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研究教師問題的專論。其中也論及教師的素質。《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認為教師應能完成傳道、授業、解惑之三項基本任務[2]。如果具備了完成這三項任務的能力,也即符合了教師的素質要求。

  在西方,比較明確地論及教師素質的教育家可推古羅馬的昆體良。他認為教師應該是“公認的有學問的人”。作為一個教師決不能“以本身的愚蠢去教人”[3]。昆體良還認為,教師的道德面貌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教師應該是才德俱優。即言即行的人。

  總之,中外學者研究教師素質的歷史可謂久遠。他們的觀點雖受時代背景的影響,但其中很多見解在今天仍不失其合理性。

  二、當今高校教師素質之評析

  我國高校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階專業人才,推動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大任務。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有一大批政治合格,品德高尚,業務精良,勇於創新的高校教師。

  當今在高等學府裡,“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的神聖職責。傳授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智慧。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特徵或個性品質。同時“為人師表”體現了教師在其職業活動中承擔的重要角色,既是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是知識經驗的傳授者;既是學生心目中的楷模,又是活動的指導者;既是有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又是學生身心健康的保健員。

  一位合格的高校教師,應具有多方面的素質。我們認為,教師素質應包括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和外在素質等七項因素。

  1.思想政治素質

  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是指關於自身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品德和思想作風等方面素質的總和,它決定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節操觀、責任感、義務感和榮譽感等思想觀念的內在基礎,對其他素質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教師是國家教育路線和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因而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方針政策,表現出鮮明的政治責任感,在三尺講臺上,以身作則,為人師。

  2.道德素質

  教師的道德素質,是指教師在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它是教師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上的某些穩定的特徵系統,良好的道德素質,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師不斷完善自身人格的催化劑,也是教師奮發向上,教書育人的推動力。

  3.文化素質

  教師的文化素質是指教師通過學習和積累而具有的文化修養和知識力量,以及由此進一步形成的知識體系結構。教師的文化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專業知識;二是文化基礎知識;三是教育科學的知識。三者密切結合,缺一不可。在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各起特定的作用。這三個要求也是衡量教師文化素質水平的主要指標。

  4.能力素質

  教師的能力素質是指教師順利完成教育教學活動必備的基本條件。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教師的能力主要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瞭解學生的能力;二是組織能力;三是語言表達能力;四是教育機智;五是教育能力。教師能力素質的這幾個層次互相制約,互相滲透,構成了能力素質的有機統一體。

  5.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指表現在教師身上的那些經常的、穩定的、本質的心理特徵,如情感、意志、興趣、氣質、性格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表現為一種教育才能,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成敗,而且還以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形成。

  6.身體素質

  教師的身體素質是指教師身體的基本情況,是教師體質的反映,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各種機體能力。教師的勞動量大,任務艱鉅,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就難以勝任。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身體,精力充沛,頭腦清醒,記憶良好,思維敏捷,能堅持正常工作,無慢性傳染病,懂得體育運動的一般知識,根據教師的勞動特點,掌握用腦科學,堅持體育鍛煉,善於娛樂休息,注意飲食衛生,不斷提高身體素質。

  7.外在素質

  教師的外在素質是指教師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風度儀表,它是教師的德、才、體、貌等各種素質在教育教學活動和社會交往中的綜合表現所形成的獨特風貌。一般認為,優秀教師的外在素質包括:健美的體格,端莊的容貌,整潔的儀表,安詳的舉止,文明禮貌的談吐,幽雅的風度,振奮的精神,嚴肅活潑的工作作風。教師的外在素質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力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集語言大師、演員等藝術形象於一身,其外在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精神文明,乃至學習情緒,對教師教育接受的程度。

  總之,高校教師應該具有道德、文化、能力等多方面的素養。建國六十多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國教育在總體上還比較落後,不能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教育的戰略地位在實際工作中還沒有完全落實;教育投入不足,教師待遇偏低,辦學條件較差。在高等學府裡,也存在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和不良現象,教師的素質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特別是青年教師,忽視了本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對於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相信必然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而得到認真的解決。

  我們正處在新世紀,正處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急需培養各種規格、各種型別的高階專門人才。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任重而道遠。在今後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已的政治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業務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各種心理品質,以自己的德、才、學識對大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發揮多方面的積極影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5]。

  參考文獻

  [1]張承芳.教師素質學[M].濟南:濟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趙立伯.教師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於萍濱.師德記[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鞠獻利.教師素質[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宮作民,張柱芸.新世紀教師素質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的人還看:

高校職稱發表論文
語文如何提高成績
相關知識
高校職稱論文發表期刊
高校職稱論文發表刊物
高校職稱論文
高中數學高階職稱論文
醫學高階職稱論文發表
醫學高階職稱論文
小學語文高階職稱論文
江西律師高階職稱論文格式要求範文
教師高階職稱論文範文
老師副高階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