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科學說課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小學科學教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由於其啟蒙性、綜合性以及基礎性的特點,要求教科書的編排遵循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滑輪、輪軸與齒輪

  《滑輪、輪軸與齒輪》是廣東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材《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簡單機械”第3課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節課做一簡單說明。

  教材分析:

  這是《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槓桿原理、輪軸省力原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中學生將認識這兩種機械,並通過用測力計測量、比較的方法研究滑輪的省力情況。在課堂上通過科學實驗活動希望幫助學生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機械原理,也將把學生引向滑輪組的探索中,所以《滑輪、輪軸與齒輪》的第一課時必須由學生自己猜測、自己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探究驗證,從而進行觀察,發現問題、總結結論,讓學生從實踐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學情分析: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定滑輪的位置較高,比較隱蔽,真正見到過的不多,實際應用中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也常與吊鉤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學生對這類機械的感性認識是比較缺乏的,但只要留心也能觀察到,現在建築工地上、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在課前要蒐集一些學生熟悉的滑輪圖片,教學中從生活中的升國旗例項出發引出定滑輪,最後又讓學生舉例說明滑輪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機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科學概念:

  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隨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動滑輪作用與定滑輪不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在操作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4.教學重點: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5.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來驗證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

  教學策略:

  1、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選擇必須對學生有啟發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根據本課知識特點,根據小學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2、學習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滲透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制定的三維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絡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著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匯入新課

  1、回想星期一升旗情景。你注意到了嗎?升旗手輕輕拉動繩子,旗杆上的什麼裝置幫助我們把國旗升上高空?學生回答:有滑輪

  2、出示課件細心觀察的學生髮現,原來在旗杆頂部有一個滑輪,你知道這個滑輪在工作時有什麼特點嗎?板書: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3、出示課件定滑輪的定義:像這種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科學探究

  一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

  1、定滑輪能不能省力呢? 學生猜測

  2、請小組長領取實驗器材。

  3、請各小組討論利用現有的器材怎樣來證明你們的猜測呢?

  請各小組參照活動手冊上的實驗記錄表,討論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 各實驗組彙報實驗方案,全班分析討論並改進,確定正確的實驗方案。如下: 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直接用手提升重物時所需的力的大小

  連結定滑輪,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測出所需的力的大小

  比較兩次用力的大小

  4.演示實驗

  5.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資料。

  6、彙報交流:通過實驗你們小組發現了什麼?學生用資料分析總結 多叫幾個小組彙報增強結論的說服力

  7、現在請大家總結一下定滑輪有哪些作用?結論:可以改變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二研究動滑輪

  1、出示課件提問:“圖片中的這些滑輪是定滑輪嗎?”不是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是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轉動

  指導學生從定義去認識並判斷滑輪的種類

  2、動滑輪的定義:那他們是怎樣轉動的?板書: 隨重物一起移動人們在搬運貨物時,常常使用這種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你能給取個名字嗎?板書:動滑輪

  3、猜測:你認為動滑輪的作用和定滑輪的作用相同嗎?不同會有哪些不同呢?學生猜測

  4、反問學生:你們猜得就對嗎?學生說要通過實驗來證明請各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來證明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5、學生彙報交流,教師概括。

  1組裝動滑輪。將細線套在滑輪的槽裡,左端掛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著,將重物掛在滑輪架的鉤上,使滑輪成為一個能與重物同時升降的動滑輪。

  2用測力計測量將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大小,

  3再用測力計測量將同樣多的鉤碼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大小。

  6.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資料。

  完成書中表格

  7、交流發現: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麼?用資料說明

  小結: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8、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定滑輪 優點:改變用力方向

  缺點:不能省力

  動滑輪 優點:省力

  缺點: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三、學以致用,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1、談話:同學們你能舉出生活中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例子嗎?

  2、想一想我們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使用定滑輪,什麼情況下選擇使用動滑輪?搬運較重的貨物時就選擇動滑輪,想站在地面上把較輕的物體搬運到高處就選擇定滑輪。

  3.引申的問題:要把一堆重800斤的石板運到5樓的建築物上,你會用什麼樣的滑輪?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學習後的收穫是對本課知識進行回顧總結。

  請各小組組長迅速把器材分類整理好歸還老師。教師清點器材,評價學生在實驗中的表現

  :岩石的風化

  一、說教材

  本課中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界岩石的特點,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風化原因。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展開自主的探究活動,知道岩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並通過實驗對不容易觀察到的岩石變化現象進行推想,重點培養學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說學情

  雖然前面學生已經認識了岩石以及岩石的用途,但對岩石風化的原因卻知之甚少。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內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觀察、去驗證。

  三、說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的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

  2、喜歡大膽想象,能對岩石的最終變化結果進行合理的推想,願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岩石風化的主要原因,瞭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

  四、說教學策略與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課下可讓學生到圖書室、上網查閱資料,蒐集瞭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使課題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說活動準備

  帶蓋塑料瓶、碎石塊、酒精燈、鑷子、火柴、花崗岩小塊、水、防護鏡、石膏、綠豆等。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匯入

  我首先出示一塊岩石讓學生觀察,並提問:它上萬年前就是這樣嗎?那上萬年以後還會是這樣嗎?讓學生自由回答。再集中呈現岩石圖片 欣賞後再提出問題來研究。

  二、作出假設

  是啊,岩石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是誰的作用使岩石發生了變化呢?我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然後把猜想的岩石變化原因畫或者寫在記錄表中。再全班進行交流。根據學生的假設,適時板書:冷熱、水流、生物、風、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環節中,我為學生設計了三個有趣的活動。

  活動一:水流對岩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水流對岩石作用的模擬實驗,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提醒。比如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問:你觀察到岩石有什麼變化?實驗現象能說明什麼?瓶中的岩石有沒有變得像這塊鵝卵石一樣光滑圓整呢?為什麼呢?這些問題的提出,主要是讓學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變化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過程。

  活動二:冷熱對岩石的作用

  本活動也是讓學生自己設計模擬實驗,把岩石放到酒精燈上燒,表示熱,燒完後放到涼水裡,表示冷。冷熱變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熱差別。在實驗過程中可相機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給岩石加熱的同學帶好防護鏡等。學生回報交流發現的問題後教師小結。冷熱差別使岩石體積收縮和膨脹,內部結構就會受到破壞,產生裂縫,甚至脫落下碎石屑。

  活動三:生物對岩石的作用

  在這個活動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在石膏中種綠豆的實驗課件出示圖示——向杯子裡倒入石膏糊,灑上幾粒綠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將結成塊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盤子。同學們認為幾天以後會有變化嗎?發芽的綠豆能從堅硬的石膏中鑽出來嗎?學生猜想後接著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學生討論後小組領取材料,開始在石膏裡種種子,教師巡視指導。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生物對岩石的作用,親自體驗觀察、驗證的樂趣。

  四鞏固小結

  岩石在自然界當中,會受到氣溫變化、植物生長、水流沖刷、風吹日晒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破碎,這種現象就叫做風化。

  五運用拓展

  1、自由活動

  出示圖片:山下的這些碎石,不斷地風化,最終會變成什麼?本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猜想、模擬實驗,推想岩石變化的最終結果,讓學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來是由岩石風化造成的。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

  2、課題延伸

  課下讓學生通過上網、到圖書室查閱資料,瞭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風化措施。通過這一課後拓展活動使學生對岩石風化有更全面的認識,讓學生在豐富視野的同時,關注與岩石風化有關的研究,把課堂探究活動拓展至課後,關心科學、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

高一語文必修一優秀說課稿
課文匆匆預習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粵教版科學說課稿
初三人教版思品說課稿
蘇教版望月說課稿
鄂教版豐碑說課稿
人教版通分說課稿
蘇教版草原說課稿
人教版語文說課稿優秀範文
關於幼兒科學說課稿範文
粵教版科學實驗報告
粵教版科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