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隱蔽性採訪的倫理道德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記者要完成隱性採訪任務,除了必不可少的觀察之外,還必須想方設法通過提問等豐富採訪的內容。提問是記者開展新聞採訪的一個基本程式,但是,在隱性採訪中提問也是必須“隱蔽”進行。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淺議隱蔽性採訪的倫理道德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關鍵詞] 隱蔽性;採訪;公共利益

     【論文正文】

淺議隱蔽性採訪的倫理道德
 

  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隱性採訪被廣泛的運用。隱性採訪能夠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實真相,突破顯性採訪環境的封閉性和事實本身的隱蔽性,一針見血的抓住問題的實質,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可視性,可聽性,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使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體現了新聞的真實性。通過隱性採訪可以獲取其他採訪手段難於獲取的新聞事實,從而更好地實行輿論監督。然而隨著隱性採訪使用的頻率不斷增加,由其引發的質疑也在不斷產生。

  就記者的身份和採訪意圖的隱瞞來看,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隱性採訪都是一種欺騙,而這種欺騙不同於一般:

  其一,媒體與採訪物件的地位不對等,前者出於強勢地位;

  其二,它是一種主動欺騙,採訪者是有預謀的;

  其三,經常在採訪物件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公開採訪內容。一些新聞記者因為運用祕密採訪手段進行採訪而受到諸多非議,甚至因此坐上了被告席上。社會對記者和媒體職業道德素質的評判也成為隱性採訪不得不面對得尷尬。
 

  一、記者在隱性採訪的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道德困惑

  在隱性採訪的實施過程中,新聞記者為了完成既定的採訪任務,往往會經常採用欺騙手法,從而採獲得相應的新聞素材。這些欺騙手法主要有:

  第一,採訪主體的欺騙。新聞記者出現在隱性採訪現場時,一定是隱瞞了自己身份的。

  第二,採訪工具的欺騙。隱性採訪必須藉助微型採訪機、攝象機、錄音機等採訪裝置才能順利完成。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採訪工具的小型化、智慧化、隱蔽化程度不斷提高,使採訪工具的欺騙變得越來越方便,其應用也就越來越普遍。

  第三,方法的欺騙。記者要完成隱性採訪任務,除了必不可少的觀察之外,還必須想方設法通過提問等豐富採訪的內容。提問是記者開展新聞採訪的一個基本程式,但是,在隱性採訪中。提問也是必須“隱蔽”進行。提問不能引起採訪物件的懷疑,也就是說,提問的內容必須與自己設計成的身份相吻合,否則,極易暴露記者身份而使採訪難以進行下去。

  在隱性採訪中,欺騙手法的運用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這種“不可或缺”就會“不可避免”地帶來道德的困惑。
 

  二、值得我們參考的一些原則

  1、公共利益為上原則。

  隱性採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定為於維護公眾的利益。維護公眾利益是記者和媒體基本的價值取向,也是確定是否有必要用隱性採訪手段和把握新聞事實的標準。如果選擇的題材“與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相關,而除此之外又無他法獲取資訊,則可為;反之,如該事件與公共利益無關,或影響甚小,則不可為”。在對“廣西南丹礦難事故”的報道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地方官員有意隱瞞事態真相和編織的地方保護網,這給記者的採訪帶來很大的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隱性採訪是新聞記者採製揭露和批評性報道,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方法。在這裡需要十分注意區分公眾利益與公眾興趣的區別,後者是一種公眾的心理需求,隱性採訪只能在不違反法紀的情況下,讓公眾對國家事務、社會變化和與其利益有關的資訊進行了解,而不可為迎合公眾的好奇心暴露無關公共利益的個人隱私等不宜報道的內容。

  2、.客觀記錄原則。

  在巨集觀的社會背景之中,新聞記者應該擔當什麼樣的社會角色?對此問題,中西方的學者有過諸多描述。筆者始終認為,無論是社會角色’期待博學,還是記者理想追求,記錄者就應該是新聞記者最為適宜的社會角色。我們都習慣於講這樣一句話: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這句話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新聞必須是真實的;新聞記者應該是歷史的記錄者。在微觀的新聞採訪活動中,新聞記者更應該是新聞事件的記錄者,這一點,對於隱性採訪而言顯得很重要。

  3、.善意原則。

  隱性採訪的直接結果往往是曝光社會的陰暗面,但是暴露社會的陰暗面並不是隱性採訪的最終目的。隱性採訪的出發點應該是善意的,是為了支援正當的言行、合法的權益,糾正人們的某些錯誤意識和看法,既要告訴人們事實是怎樣,又要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符合社會主義的倫理規範和道德原則。

  4、真實原則。

  相對顯性採訪而言,隱性採訪涉獵的多是違法亂紀的社會弊病,在採訪的過程中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阻撓和困難,對事實加以深度瞭解和接觸的難度會更大。在隱性採訪的兩種方式介入式和觀察式採訪中,記者因為處於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中又極容易影響新聞事件的程序,因此避免新聞失真顯得更加重要。隱性採訪一旦失真。不僅削弱了報道鍼砭時弊的力度,對公眾造成誤導,而且極容易傷害採訪物件的合法權利,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受到嚴重質疑,因此記者在隱性採訪中要尤其注意新聞的真實性。

  5、適度原則。

  適度原則首先是指隱性採訪的使用頻率不宜過多。能用顯性採訪的儘量不用隱性手段。其次是指使用範圍,在選題上必須是影響公眾利益的事件,從物件上說必須是不配合,不支援記者採訪,而記者又無他法接近新聞源。再次是指對具體事件採訪的適度,記者應緊扣事件的性質、報道的主題,而對那些與主題無關或關係不大的問題不使用為宜。

  隱性採訪多是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暴力,色情,貪汙腐敗等,無論是對青少年的成長還是對於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有太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新聞報道要以正面報道為主,隱牲採訪使用的頻率不宜過多。

關於傳播學論文範文
傳統倫理道德對學校德育的啟示論文
相關知識
淺議隱蔽性採訪的倫理道德論文
論隱蔽性採訪的倫理道德
淺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倫理道德論文
淺析論曾子以孝為核心的倫理思想論文
大學生的網路道德論文
試論海絲特與潘金蓮對比下看婚姻中的倫理道德
從海絲特與潘金蓮的對比看婚姻中的倫理道德
會計的職業道德論文發表
會計的職業道德論文
關於人物採訪的策劃方案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