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在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諧新農村建設則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村傳統倫理道德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能夠為和諧社會構建尤其是和諧新農村構建提供正確的行為規範和價值導向。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理念和行為規範,和諧社會的構建將會面臨重重壓力,甚至會偏離正確方向。因此,加強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建設對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農村傳統倫理道德是構建和諧新農村的內在要求

  和諧新農村建設作為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和理想目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對於廣大農村而言,它不可能遊離於和諧社會之外,因此,要構建和諧社會,一定要構建和諧新農村。從內涵上來講,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和諧社會中,它要求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協同一致,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就是和諧社會的有力支撐。和諧新農村的內涵就是“生產發展、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工程,不僅包括農村經濟物質文明建設,同時還包括精神文明建設,鄉風文明的含義就是指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理論水平。這必然要求農村要有積極正確的倫理規範,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首先,農村倫理建設是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的助推器。和諧新農村的重要特徵就是實現民主法治,這是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農村民主建設是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環節,必須將民主意識轉化為一種內在的信念,轉化為道德層面的民主。人們依靠善惡觀念和傳統道德輿論來維繫民主,將民主轉變為道德問題,所以必須加強農村的傳統倫理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群眾的民主素養和道德素養,把民主看作是一種責任和信仰,民主意識深入人心, 推動農村民主建設。

  其次,和諧新農村法治建設也離不開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倫理與法律之間關係密切,道德的底線就是法律。法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的道德的內涵,各民族的習慣法體現出的是各民族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法律無外乎人情。農村的法治建設與倫理道德觀念密切相關。因為廣大農村有自己的習慣法,有自己的一套控制工程,往往對習慣法的認可程度更高。這些習慣法在很大程度上維持著農村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發展,幾千年相傳的倫理道德就是這些習慣法的內容,這些倫理道德的合理內涵很多已經成為法律的一部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的倫理道德在農村法治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農村傳統倫理道德為構建和諧新農村提供價值導向和行為規範。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倫理”與之相匹配,這就需要對傳統理論體系進行更新與重構,從當代農民的實際出發,建設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倫理道德觀念。而新的倫理道德觀念都是以傳統倫理道德為基礎的,在傳統道德基礎上衍生而來。

  二、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建設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形成於中國傳統農業經濟基礎之上,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這對古代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大作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狀況,影響了市場經濟秩序的執行。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借鑑農村傳統倫理道德的優秀成分,用以解決當前市場經濟中出現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矛盾和衝突。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和”的觀念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和諧的人際交往原則。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以和為貴”,在商業方面主張“和氣生財”,“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維持社會的穩定和諧。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和諧思想,能夠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有效緩解經濟活動中各利益主體的矛盾,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市場經濟發展中,企業競爭十分激烈,為了更多的追求利益,難免會產生各種矛盾和問題,有些企業甚至會越過法律和道德的底線,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影響了市場經濟的正常執行。市場經濟發展追求公平正義,市場的分割和壟斷將被取消,這樣壟斷集團的利益就是受損,這就需要協調好各階層的關係。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和諧思想可以用來協調利益集團的關係,成為協調利益主體的潤滑劑,形成互利共贏的經營理念,減少交易摩擦,企業之間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贏發展。和諧的觀念也有利於企業內部形成凝聚力,減少內部人員間的衝突,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競爭力。

  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強調“誠信”觀念,認為誠信是立身之本,人應該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中國古代形成了“誠信為本”的商業道德。今天市場經濟發展也關注“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也是在強調誠信的重要作用。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所以我們應該繼續發揚誠信觀念,讓市場經濟在誠信基礎上執行。誠信是企業生存發展之本,良好的企業信譽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企業必須以誠信為經營之本,才能夠在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市場經濟中的個人也需要具備誠信意識,人的高度道德自覺,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傳統倫理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

  傳統倫理思想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應該遵守自然法則,順應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天人合一思想對於天人關係以及自然與社會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時,需要倫理精神規範個人道德意志,創造充滿生機、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倫理精神使人在協作互助的意志支配下走向和諧統一。隨著農業與工業的發展,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係已經凸現出來,出現了代際公平、環境問題等現象,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為了自身發展破壞了自然的和諧統一,只顧眼前利益和現實利益,忽視了長遠利益和未來未來利益。如果拋棄了可持續發展理念,自然也就會拋棄人類、報復人類。所以必須加強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係,與自然和諧相處。加強農村倫理建設勢在必行,以高標準的道德要求為準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破壞日益嚴重,許多人在利益驅使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違背自然規律,過分開採自然資源,造成了資源枯竭、環境汙染,制約了中國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關注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天人合一”觀念,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否則最終也會威脅人類的生存。把傳統倫理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為當代的價值觀念,用來指導當前的人與自然關係,緩解“天人矛盾”,尊重規律、合理開發,保持生態平衡,這樣才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早日實現。

  隨著現代化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當代價值。傳統倫理道德產生於古代農業社會,所以必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傳統文化理論,挖掘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中的優秀內容,構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讓農業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為中國和諧社會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援。

試論社會轉型時期的新聞傳播倫理道德建構
淺談社會治理法治化中源頭治理與道德機制建設
相關知識
試論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在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傳統倫理道德對學校德育的啟示論文
傳統倫理道德的完美範型論文
淺析傳統倫理道德的完美範型
淺析儒家倫理思想對和諧社會建設的當代價值論文
試論憲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法律依據作用
試論檢察機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試論社會轉型時期的新聞傳播倫理道德建構
試論中國傳統裝飾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有關倫理道德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