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職稱論文代發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醫學是生物學的最新前沿。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傳統中醫學與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的比較

  摘 要:養生保健是傳統中醫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土家族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闡述了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的原則和方法,探討飲食起居,精神調養,形體鍛鍊等在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較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

  關鍵詞:傳統中醫學;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5-0088-03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世界經濟和社會生活日益現代化,人類的壽命逐步延長,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傳統中醫學歷來重視養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醫學作為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經驗的自然科學”,對以土家族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擬探討飲食起居,精神調養,形體鍛鍊等在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較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

  1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

  中醫養生文化歷史悠久,在世界文化當中,中國人的養生學與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獨到之處。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預防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1],是對養生的精闢總結。養生,又稱為攝生、保生,即保養生命之意。“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2]。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的生命規律,尋找增強生命活力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同時探索衰老的機理,以及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原則與方法的系統理論。

  1.1 適應自然規律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時刻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人類只有能動地適應外環境變化,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性,才能延緩衰老和避免疾病的發生[3]。《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靈樞•邪客》曰:“人如天地相應”指出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這是四時養生之道[4]。

  1.2 重視精神調養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是中醫養生防病的一個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要儘量避免外界環境的不良刺激對人體的影響。如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積極地治療軀體性疾患,防止其內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 《靈樞•本髒》言:“意志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因而要求人們善於提高自我心理調攝能力,通過經驗認識及思想活動過程轉移情緒感情反應,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謹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備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素的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髮育,推遲衰老的發生,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獸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儘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

  1.3.2 辨飲食之宜忌 強脾胃,節飲食乃第一要務。包括忌過飢過飽和飲食偏嗜[5]。《金貴要略》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之為害。……若得益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於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風賊邪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的記載。

  2 傳統中醫學中養生之道的措施

  2.1 調神養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靈樞•天年》故養生尤重調神,除四季調神外,還包括以下3個方面。

  2.1.1 養靜藏神 《素問•痺論》曰:“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老老恆言》指出“養靜為攝生首務”。養靜的關鍵在乎節慾。如果過分的貪求聲名物慾,可導致損正折壽。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動形怡神 動形可促進氣血流暢,舒筋活絡和協調臟腑功能活動,使人精神煥發,心曠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後,通過適當的動形來怡神,靜神,就顯得更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鬱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賞音樂,戲劇,歌舞,或讀書吟詩,交友攬勝,種花垂釣,琴棋書畫等情趣高雅,動靜相宜的活動,可以起到培養情趣,熱愛生活,陶冶情操,怡養心神的作用。人生際遇遭逢違樂之事再所難免,如能根據自身的素質,愛好,環境與條件,參加上述活動,常可自我解脫,移情易性,從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養生 包括節慾惜精、節房事及注意房事衛生等措施。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說明性生活是必須的,是順應自然的。由於性生活要消耗腎精,因此必須節制。《素問•厥論》中更明確提出縱慾是損傷體質的重要因素,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故手足為之寒也”。由於縱慾過度,使之從“質壯”的體質轉變為陽氣衰於下的體質,充分說明節慾保精對養生的重要性[6]。

  2.3 飲食養生 食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記載看,有禾、麥、黍、稷、稻等多種糧食作物,已能大量釀酒。到了戰國時期,終於有了關於食醫的理論,標誌著食療的飛躍發展[7]。《周禮》中有食醫記載,說明我國古代對飲食健康的關注程度已非一般。《內經》有“藥已祛之,食以隨之”的治病原則[8]。

  2.3.1 注意飲食衛生 其一是防止飲食不潔。其二是不要攝食腐敗變質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類,以免“飲食中毒”。《諸病源候論》

  2.3.2 提倡飲食有節 食養中主張飲食有節制,提倡定時定量,防止飢飽失常。中醫內科許多疾病的發病因素都和飲食無節制有關,這裡的節制是適量的意思,不能吃的過多,但也不可過度節食 [9]。認為“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食量則因人而異。

  2.3.3 克服飲食偏嗜 克服飲食偏嗜是謹和五味以養生的重要內容,反應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營養的食養思想。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熱。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養髒,各有其親和性。如果長期 偏嗜某種食物,易致髒氣偏勝而功能失調,或形成“膏粱”之變;同時,會導致其它營養物質的匾乏而使機體失養,繼發產生種種疾患。《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髒氣不均。”

  2.4 傳統健身術養生 傳統健身術養生,如太極拳、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等拳術及各種氣功和武術運動等,以此來煉形、煉意、煉氣,使身體“形與神俱” [10]。運動養生是中醫養生的一個重要內容,但要求運動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方能收到運動以養生的功效。

  2.5 藥物養生 藥物養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過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藥並藉助其補養或通瀉作用,調和氣血、平衡陰陽、調和臟腑、通暢經絡,達到益壽延年、祛病強身的目的 [11]。補益扶正是藥物養生的基本法則,調補腎脾是藥物養生的中心環節。從保健防衰的益壽方劑來看,如《世補齋醫書》中的首烏延壽丹,《外臺祕要》的延年茯苓飲等諸方,其重點亦多在補益腎、脾兩髒。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所載上品藥物120種,註明久服“耐老”、“增年”、“長年”、“不老”、“不夭”等即達85種,其中包括人蔘、地黃、枸杞、女貞子等著名補養藥 [12]。

  2.6 推拿、鍼灸養生 推拿養生是通過各種手法作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和保健強身作用。主要體現在生物資訊的調整和糾正解剖部位的異常等方面。《素問•遺篇•刺法論》中記載了預先針刺五臟六腑的原穴,可預防邪氣侵犯臟腑,並認為:“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預先針刺使“補神固振,神氣不散,神守不分”,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目的 [13]。

  3 土家族 醫學中養生保健的原則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區,總面積約10萬km?2,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於南嶺,是一條 文化沉積帶。“土家族正好分佈在這條文化沉積帶的中部,所儲存的古代文化資訊特別豐富 [14]。”土家族醫學以“三元學說”及氣血精為理論基礎框架,以毒氣學說為病因學基礎,以氣血失調與冷熱失衡為病 理學基礎,以“五診法”為診斷學基礎,以“七法”、“八則”為 臨床基本治則,具有別於傳統中醫學及其他民族醫學的獨特的醫學學術特點 [15]。其中包括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這些養生保健內容與土家人民的文化娛樂,體育運動,飲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關,是民俗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的結合,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衛生保健體系 [16]。 具體體現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為歌舞之鄉。在土家民間流傳的舞蹈種類頗多,這些舞蹈多是在生產勞動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達內容與農事活動、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動密切相關。如擺手舞,就是隨著時代的 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滲入,以土家原生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風貌。其主要文化特徵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戰性、審美性 [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勞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其內容十分豐富。如勞動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為一種傳統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國式詠歎調”之稱。以哭訴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語”,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語”三種元素相結合的獨特音樂風格 [18]。

  3.2 運動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運動,是土家人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逐漸認識,創造的一種身心鍛鍊的養生方法。在勞動中講究有度有節,反對蠻幹閒散,以免傷神損形。其傳統體育活動如武術、氣功、踩高腳馬、爬樹等。這些方法能促進氣血執行,經脈強健,三元協調,從而達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3.3 藥食調補 土家民間食物種類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療的習慣。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產野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尤其是人體必須的稀有元素,如獼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醫常根據不同的時節,合理調配膳食,選用既有營養價值又有預防保健作用的食物進食,促進人體氣、血、精生機旺盛,三元臟腑功能健全,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區是茶葉盛產之地,喝茶養生也是土家人的習慣,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藥物,對多種疾病有治療和預防作用。如七葉參茶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獨特,極具營養價值,多用來招待貴賓。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為期,與晝夜相伴,與四時相應,以保證睡眠,怡養心神。心神得養,則形體亦健,抗病之力亦強。

  4 傳統中醫學與土家族醫學養生保健的異同

  傳統中醫養生學深受道教、《周易》 哲學及《內經》的影響,從而創造了中醫養生學的獨特體系,為中華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19]。而土家族醫學的養生學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為基本特點的道德觀、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與梯瑪文化的影響 [20],同時又結合了土家先民與大自然不斷鬥爭的結果而形成。但是作為一門 經驗學科,土家族醫學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傳統中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土家族醫學是以傳統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該地區的特點而發展起來的。雖然與傳統中醫學理論大體原則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如強調運動、飲食、情志養生,但有其獨特之處,強調以古樸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醫藥一家;醫護一體;藥食同源;口耳傳承;療效可靠,尤擅蛇傷、骨傷科等。通過文體娛樂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 文化,民族氣質,生產勞動等有機結合。傳統中 醫學養生強調“未病先防” [21],如傳統的針、灸、按摩、藥補等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宋代太醫竇材雲:“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總之,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壽命的逐步延長,我國老年化越來越嚴重,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如何通過養生保健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本文探討了傳統中醫學和土家族醫學在養生保健方面的異同,以期達到強身健體,預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養生保健,值得進一步挖掘與提煉,為新世紀的人類健康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謝玲.抗衰老與中醫養生防病[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8,301:56.

  [2]吳敦序.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783.

  [3]吳忠祥,尹抗抗,譚達全.《淺談黃帝內經》養生觀[J].新中醫,2009,411:112.

  [4]李敏.老年養生應順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鍾木生.《內經》論養生長壽之道淺述[J].新中醫,2009,418:121.

  [6]張恆文,餘萬桂,李玉和.淺析中醫學養生法則[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12:1317.

  [7]張海波.中醫食療之源流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2:15.

  [8]南京中醫學院醫經教研組.黃帝內經素問譯釋[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16.

  [9]呂述鵬,郭巨集敏.中醫食療在老年人養生與防治疾病中的意義[J].雲南中醫中藥雜誌,2010,313:31.

  [10]閆潤芹,王娜.淺談中醫養生保健[N].科技健康導報,2008:30.

  [11]張學梓,錢秋海,鄭翠娥.中醫養生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孫光榮.中醫養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鮑毅海.淺談鍼灸“治未病”及 應用[J].新疆中醫藥,2009,273:24.

  [14]田詠華.試論土家族醫藥學術特 點[J].中醫藥通報,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叢書•總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4.

  [16]趙敬華.土家族醫學概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羅嵐.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特徵[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靜.淺析土家族哭嫁歌的 藝術特點[J].科技資訊,2008,29:183.

  [19]施觀芬.試論《周易》 哲學對中醫養生學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9,510:50.

  [20]尹文仲.土家族醫藥的文化特徵[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5:1244~1245.

  [21]孫豔.論未病先防及中醫養生[J].雲南中醫中藥雜誌,2010,312:91~9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醫學職稱論文
醫學前沿職稱論文發表
相關知識
醫學職稱論文代發作品
醫學職稱論文代寫作品
陝西醫學職稱論文代發
醫學職稱論文代發範文
醫學職稱論文的發表作品
代發省級醫學職稱論文
代發國家級醫學職稱論文
代發醫學職稱論文
全國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天津醫學職稱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