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醫學職稱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醫學的社會實踐既要落腳於醫學,又不能孤立地依賴醫學,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探討中醫學還原論思想與系統論思想

  摘 要:中醫學與西醫學在對人體健康與疾病同一物件進行研究中發現了不同的現象和規律,指導中西醫學研究人員的哲學思想不同以及思維方式不同是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源。通過對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傷寒論》、《瘟疫論》的研究,探索發現中醫古籍中的還原論思想與系統論思想,以深刻理解中醫學術形成的深刻哲學背景。

  關鍵詞:還原論思想;系統論思想;中醫學

  中圖分類號:B028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8-0051-02

  眾所周知,中西醫之間的學術思想存在著深刻的差異。一般認為,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孕育這兩種醫學的哲學背景不同,以及在各自的哲學背景下產生的思維方式不同。西醫學的哲學背景是古希臘的原子論,隨著16世紀以後歐洲原子論思想的復興,在自然科學研究中逐步形成了還原論思維方式,西醫學很自然地借鑑並採納了還原論思維方式。中醫學的哲學背景是中國古代的元氣論,元氣論對世界的理解與西方的原子論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中醫學接受了元氣論的思想,把它貫徹到臨床實踐中,很自然地形成了樸素系統論思維方式。所以,學術界普遍認同中西醫之間的學術差異內在本質是系統論與還原論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這就容易使人們產生誤解,誤認為中醫學中只有樸素系統論思維,而沒有還原論思維。筆者認為,中醫學在病因尋求中多有還原論思想,而在病機分析以及治法探討中多采用系統論思想。

  一、中醫學中的還原論思想

  “還原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認為複雜事物是一些更為簡單、更為基本的成分的組合物,主張把複雜事物分解為簡單的成分來研究,從低層次規律來解釋高層次現象,把巨集觀現象降解為微觀現象,從微觀現象來解釋巨集觀現象。西醫學在16世紀開始的醫學革命中衝破神學的禁錮,移植自然科學的還原論思維方式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生物學知識發展了對人的還原研究,形成了醫學還原論思維。西醫學的還原研究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把人的整體分解開,向部分、微觀深入。把巨集觀的人的生命現象還原到微觀的細胞代謝活動,把引起人體疾病的病因還原到病原微生物。

  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建立的時候即直接大量地利用了當時的哲學成果―“元氣論”的思想。《公羊傳・解詁》說:“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易・繫辭》說:“精氣為物”,孔穎達疏曰:“雲精氣為物者,謂陰陽清靈之氣,氤氳積聚而成萬物也”。王充《論衡・自然》中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可見,古人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並認為“氣”是物質世界的本元,世界萬物都是由“氣”所構成的。另外,《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可見,“氣”是不彰顯的,即“氣”是肉眼所不能看見的極小的物質顆粒。那麼,我們可以說,古人認為世界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體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極小的物質顆粒構成的。“氣”的理論引進到中醫學領域去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以及尋求病因,就已經是在運用還原論思維方式了,因為“氣”本身就是一種微觀的肉眼看不見的構成萬物的極小的微粒。

  《黃帝內經》諸篇先後著成於先秦和漢代,《黃帝內經》的誕生標誌著中醫學基礎理論的確立。《黃帝內經》所論述的氣包括自然界的風、寒、暑、溼、燥、火之氣,人體中的營衛之氣,經絡、臟腑之氣等等。《黃帝內經》使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的闡述進入了微觀世界。如《黃帝內經・素問・痺論》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黃帝內經・靈樞・邪客》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可見,《黃帝內經》認為營氣是血液的重要組成成分,而且把血液周流於全身,營養全身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還原為營氣的功能。又如《黃帝內經・素問・痺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黃帝內經・靈樞・本髒》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面板,肥腠理,司開合者也”。由此可見,《黃帝內經》把保衛肌表,抗禦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開合,調節體溫等諸多功能還原為衛氣的功能。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的名著,它的誕生標誌著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建立。由於此書是一種條文式的札記,對理論的闡述並不多,對疾病症候、治則和方藥的分析也不夠具體,因此不便於一般醫者學習和運用。《傷寒論》古樸簡約,古往今來,許多醫家註解,詮釋,各有學說,自成流派。金代的成無己成為註解《傷寒論》的第一人。他開創性地運用《黃帝內經》、《難經》的理論註解《傷寒論》中的條文方證,即所謂的“以經注論”。尤其對《傷寒論》中描寫的一些疾病的臨床症狀大多運用《黃帝內經》中的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等微觀的概念進行闡釋。如《傷寒論》條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條文中只是一些發病的症候“惡寒”、“惡風”、“發熱”、“汗出”等,而成無己則根據《黃帝內經》的衛氣、營氣的理論,解釋為“風則傷衛,寒則傷榮營,衛虛者惡風,榮營虛者惡寒”。“風並於衛,則衛實而榮營虛,故發熱汗自出也”。可以看出成無己把仲景書中描述的疾病症候出現的原因還原為微觀的構成人體的物資微粒衛氣與營氣的功能活動。金代成無己開“以經注論”之先河,以後歷代研究註解《傷寒論》的醫家雖各有各的見解,但相同的是都是運用《黃帝內經》中有關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等微觀概念闡述自己對《傷寒論》的理解。可見。歷代醫家已經在不知不覺地運用還原論思維方式進行著研究。

  《瘟疫論》成書於明朝末年,是吳又可具有獨創精神的一部著作,開創了瘟疫病辨證治療的新領域,為清代的溫病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瘟疫論》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現實生命力,是因為吳又可對外感熱病的病因學說進行了徹底改造,他把中醫的外感熱病病因歸為“毒疫之氣”。吳又可在《瘟疫論・原序》中說:“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又在《瘟疫論・論氣所傷不同》中說:“至於無形之氣,偏中於動物者,如牛瘟、羊瘟、雞瘟、鴨瘟,豈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知其氣各異,故謂之雜氣。夫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氣即是物,物即是氣。知氣可以制物,則知物之可以制氣矣。夫物之可以制氣者,藥物也”。可見,吳又可當時就知道致使人與動物感染瘟疫的是“無形之氣”且進一步指出“氣即是物”,即明確提出致使人與動物染病的是看不見的病原物質。由以上諸多吳又可對疫氣致病的論述,可以看出,對於這種能感染人體使之生病的疫氣,限於當時科學技術的條件,他不可能看到真正的致病微生物,但他天才地猜想到了這一類致病微生物的存在。而西方科學家在其兩百餘年後的19世紀在顯微鏡的幫助下運用還原論思維逐漸確立了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致病的學說。可以說,吳又可是人類醫學史上在尋求傳染病病因研究中最早使用還原論思維的醫學家。

  二、中醫學中的系統論思想

  “系統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把研究物件如實地理解為一個系統,認識和掌握其系統特性和系統規律,並遵循其系統特性和系統規律進行調節。所謂系統,是包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並有確定性能的整體。系統特性包括整體性、聯絡性、動態性、有序性。

  中醫學認為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是五臟之間的密切配合和協調統一,因而五臟中任何一個臟器的生理活動,也都是在其他臟器的協助和配合下共同進行的。例如,脾的生理功能是運化水谷精氣以營養全身,而脾的這一功能是在肝之疏洩作用的資助下進行的。同時,水谷精氣之所以能夠運輸佈散於全身,還要通過血液的執行,主要依賴心肺的作用;津液的疏布,則要依賴肺腎的功能活動。這就說明脾臟的運化是和心、肺、肝、腎等臟器的相互配合分不開的。又如,心的生理功能是推動血液的執行,中醫學中成為“心主血脈”。血液迴圈的動力固然來自於心臟,但是迴圈於周身的血液都要匯聚於肺,通過肺氣的作用,才能把血液佈散於全身,即“肺朝百脈”,除了心肺作用外,血液的執行還要依賴於脾氣的統攝、肝氣的歸藏與疏洩功能的調節。這也說明,心的“主血脈”的功能活動,是在肺、脾、肝等髒的配合之下來完成的。可見,在中醫看來人體是一個由相互作用著的五臟構成的統一整體。

  開放系統特別是生命這類有機系統所特有的一種特性和規律就是它不被外部條件所瓦解,而是利用外部條件把自己組織到一個目標值上,建立和保持特定的穩態。而系統自組織的本質就是有序性,即系統在內外條件變化以後自己又建立了一個新秩序,又使系統保持了新的穩態。中醫學用“陰陽學說”闡述人體內外、背腹、五臟六腑都是一陰一陽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發揮著相反相成的正常生理作用,即正常生命活動過程,就體現為陰陽兩方面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故《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平陽祕,精神乃治”。中醫學又用“五行學說”具體闡述人體系統維持動態平衡的機制。在五行系統中,相生相剋是最基本的功能關係,用以說明五臟之間的關係有滋助、養長、促進,也有剋制、壓抑、約束。從而使五臟的功能活動維持在一個動態平衡之中。另外,五臟系統由於外因或內因使得某一髒功能亢進,進而對所克臟器剋制太過稱之為相乘,那麼在五行系統中必然會產生出一種相反的力量,將這一亢進壓制下去。中醫學把超過限度的剋制稱作“勝氣”,把反過來壓制“勝氣”的力量稱為“復氣”。經過了“復氣”對“勝氣”的調節作用。最後仍然會使五行系統恢復相對平衡的狀態,這樣人體這個系統就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從而保證了人體生命活動持續穩定的進行。

  綜上所述,中醫學術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醫家在探索人體生理,病理,病因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還原論思維方式也運用了系統論思維方式,單純強調中醫學運用的是樸素的系統論思維是不夠全面的。

  參考文獻:

  [1]張其成.中醫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

  [2]任應秋.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3]程景民,史增祥.醫學發展的回眸與展望[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2.

  [4]張仲景.原著註解傷寒論[M].成無己,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5]陳克正.中國曆代名醫學術經驗薈萃叢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6]嚴世芸.中醫醫家學說及學術思想史[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7]曹東義.杜省乾,校,注.吳又可,著.溫疫論,譯.注[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醫學高階職稱論文
天津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相關知識
新疆醫學職稱論文範文
全國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醫學職稱論文
醫學職稱論文代發作品
天津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天津醫學職稱論文
陝西醫學職稱論文代發
山西醫學職稱論文發表
山西醫學職稱論文
代發省級醫學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