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德育中蘊涵著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過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過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對中學生開展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做老師的感到最頭痛的莫過於學生有排斥牴觸情緒,思想上不接受。說而不服,服而不信,信而不行,也還可以理解,最大的尷尬是學生公開頂撞。在實際中學教育工作中,我們發現即使最調皮、成績最差或者各方面思想表現最落後的學生,並沒有失去上進向善的心理,都有一種獲得老師、同學信任、理解、認同的期盼。那麼,中學生究竟有哪些德育接受心理需要我們老師把握和適應呢?

  關鍵詞:德育;心理接受;學生;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8-000-01

  一、真理接受心理

  人追求真理是一種無可替代的需要。中學生對真理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崇拜心理,其突出表現是:幾乎所有的中學生都喜歡背誦名人名言警句,並且經常抄錄在筆記本上或者同學間互贈互勉。根據中學生勇於追求真理,樂於接受真理的心理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名言警句的哲理優勢,剖析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講深說透,解開學生的思想疙瘩,指點迷津,啟人心扉,學生自會信服、接受。但問題也存在另一方面的負效應。近年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潮的蔓延,中學校園也受到程度不同的侵染,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之型別的消極格言當作真理來信奉的中學生並不在少數。對此,我們中學老師尤其是思想政治課老師、班主任老師有充分的心理思想準備,切不可急躁。中學生年齡小,甄別能力弱,出現把謬錯當真理的情況並不奇怪,我們做老師應充分理解學生。這是耐心細緻地做好學生思想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人格接受心理

  中學生處於人格心理初步形成期,教師對學生思想教育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和風細雨、循循善誘。在思想教育過程中,當遇到學生的正面衝撞時,有經驗的教師採取的方法是,繞開話題,把事情暫時擱起來,過一段時間等師生雙方的情緒都平復下來再解決。可不少教師採取的往往是把學生逐出教室、通知家長等強硬措施,甚至教師以武力進行壓制的情況。其結果,教師挽回的僅僅是個人自尊或只是個人面子而已;而給學造成的卻是嚴重的心理打擊和人格傷害。對於那些差生而言,教師尊重他們的人格,更容易感化他們成為激發他們向上進取的內在驅動力,這方面的個案事例我不勝列舉。此外,教師也要學會利用自身的人格力量,處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為人師表,以身教補充日常的言教。在當今社會上請客送禮風普遍盛行的社會氛圍下,不少學生家長片面地認為只有對老師請吃送禮,老師才會關心自己的子女。對這些情況教師尤應慎重妥善處理,注意給學生留下良好完美的人格形象。我們認為,德育效界並不完全產生於說教中,更寓於教師自身的高尚的感召中。

  三、事實接受心理

  中學生樂於接受真理的曉喻、人格的感召,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現在的中學生更樂於接受事實。現在中學生普遍對單純的說教、理論的灌輸帶有逆反心理,這是眾所周知的。90年代以來,我曾經數次在學校從初一到高三年級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越往這高年級學生的逆反情緒越強烈。因此,我上高中《思想政治課》時,十分注意講最近報刊雜誌上登載的新鮮事例。有時候乾脆就某一問題先連講數個事例,然後再讓情緒被調動起來的學生自己到課上去歸納結論。這樣教學效果好,學生也普遍歡迎。課間對學生的思想德教育,我也延用此法。儘量多講些學生存在問題對得上號子事例,讓學生自己去意會、去咀嚼、去反思,少講一些生硬的、居高臨下的訓戒之詞。這樣既表明了教師鮮明的態度和關切之意,又不損傷其自尊心,學生比較易於接受。當然,教師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拿出片面的事實來反駁老師的觀點。對於此類情況我自己的做法是,無論學生出於怎樣的動機,即使我有時尷尬得一時答不上來,也首先對學生的反叛勇氣和思考精神予以肯定,然後再用充足資料和事例,友好地詳盡解釋和回答。在實際中學德育工作中,教師不僅要習慣於用事實來證明道理,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通過事實來體驗道理,從而接受道理。

  四、環境接受心理

  我國古代孟母教子而“三遷”的故事,講的是環境接受心理的重要性。學生在一定的校園環境中生活,必然會受到環境風範的薰陶,產生一種自然接受,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西方有受格式塔學派實驗心理學的影響而形成的環境感應論,在其教育理論中也有“環境即教育”之說。所以,我們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努力開創健康、整潔、文明、活潑的良好環境,定能受到“不說而教”的效果。儘管今天我們還沒有可以量化的資料指標來檢測環境對學生實際影響的程度。但是,我想誰也不會否認校園環境對中學生今後人生的深遠意義,應該說新時期中學德育工作者在優化學校教學環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陶冶學生情操、磨練學生意志、豐富學生智慧,也確實起到了不少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少教師把校園環境稱之為教材以外的“潛在課程”,但這並不能說明這方面不存在問題。首先,我們的校園教學環境還嚴肅有餘、活潑和情趣不足,這主要是與校園教學偏重應試的教育模式有關,給學生造成濃重的心理壓抑。其次,學生是校園的主休,他們不但是校園環境的得益者、維護者,更是校園環境的建構者。中學生自我管理校園環境、植樹種草美化校園環境的勞動尤其在重點中學還沒有得到重視。

  當然,中學生德育接受心理還有諸如角色接受心理、習慣接受心理、趨同接受心理等等,限於篇幅這裡不再贅述。總之,我們只有遵循學生德育接受心理規律來開展工作,不斷優化中學德育形式和方法,才能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減少探索中的曲曲折折,達到事半功倍的績效。

  參考文獻:

  [1]汪昌華.班級學生社會分層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9-13.

  [2]歐幹英.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機制[J].基礎教育研究,2003.增刊:19-20.

  [3]李冰.在班級教育中培養獨生子女合作意識初探[J].中國德育,2003,11:74-7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相關論文
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討論文
相關知識
淺述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論大學生幸福觀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議英語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論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談後進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述論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論文
淺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