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藝術教育淺談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作為學校來講,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任何學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開展藝術教育活動。藝術教育無疑是現代學校教育的標誌,是先進教育觀念的體現,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點睛之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學校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係》

  論文關鍵詞:音樂藝術教育德育美育智力開發

  論文摘要:學校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為實施素質教育有效途徑的音樂藝術教育,它具備的功能是其它學科所無法取代的。文章論述了音樂藝術教育對德育、美育及智力開發的特珠效應關樂。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美育對於培養學生健康和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其根本目的不在於把人培養成藝術家,而在於陶冶學生情操、開發學生優秀潛質,努力使他們成為具有美好心靈和優秀潛質的藝術人。社會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顯而易見,美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為美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教育,它貫穿在德、智、體三育的過程中,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而且對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以及發展良性和非智力素質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當今教育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那麼藝術教育對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到底會有何種影響呢?筆者著重談談音樂藝術教育與人的素質教育之問的關係。

  1音樂藝術教育是一種美育教育

  人的素質教育無疑是包古德、智、美、體的綜合教育。作為實施美育主要途徑的音樂藝術教育首先是一種美育教育,他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唱唱歌、跳跳舞,好的音樂教育,會使一個人的精神品質提高,使思想開闊。精神品德興趣得以高度的發展,同時使人的精神境界昇華。如:聽了“黃河大舍唱常會使人擁起一股革命的熱情;聽了貝多芬的“命運”會使人激起了一股命運的勇氣,等等,音樂藝術教育無疑是一美的催化劑,它貫穿古今,早在兩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孔丘就提出了“成於樂”的刨見,證明了音樂是美感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人類文化的發展中不斷地更深刻地揭示了音樂藝術是淨化心靈的“良藥”。有一位哲人曾說過“兒童投有藝術教育的啟邊和挖潛,就象植物生長投有腐殖質,人的心靈將走向荒蕪。”確實,從音樂美中取得慰勵的古今科學家、文學家更是舉不勝舉。孔子自身非常重視音樂,提倡應用禮、樂、刑、政治國;管仲是第一個寫軍歌的政治軍事家;歐陽修寫過一篇“琴說”,說自己怎樣以音樂來醫治自己的憂鬱病,還勸友人也學琴;外國文學家托爾斯泰音樂修養很高;美國總統羅斯福鋼琴彈得不錯;大哲學家尼采在給朋友的信中說過這樣的話“我近來連日患病,經多方醫治,均無見效,後聽了比才的傑作“卡門”競痊癒了。我感謝這音樂。有人說:“尼采這種奇特的現象可能是由於藝術這種出神人化的魅力,觸發起欣賞者相類似的生活經歷,或者激發欣賞者的某種隱憂、沉荷,引起更深刻、更強烈的共鳴所致,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見,音樂藝術教育對於美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意義和效用是其它任何事物所無法替化的,它用音響的魅力喚起人們的各種感受,併力求通過這些感受喚起人們心中某些思想和觀念,使人情緒穩定,內心平靜,心情愉快,機體內生理化學變得通暢,產生增力感覺,從而產生喚發的精神和樂觀向上的情緒,正如音樂家李斯特所說“音樂是不加任何的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火焰,它是從口吸人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Il,這些足以說明了音樂美育培養的重要性。

  2音樂藝術教育是一種道德教化教育

  “樂也者,施也”樂象篇》》“先王之為樂也,認法治也,善則行德矣”《樂施篇》說明“樂”說是用來作為治理人民的一種方法,使用得當就能使人民的行為符合德行的要求。《論語·泰伯》上的“子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觀點就認為,一個人的全面修養不能缺少音樂,有了其它方面的修養,再加上音樂的修養,才能視為完全。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很難找出一種比長期的經驗中所發現的更好的東西,那就是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心靈”。在我國現代歷史中,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家粱啟超就曾大力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教育作用。他說“蓋欲改造國民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確實,音樂藝術教育起的道德教化功能不僅是一種生命力的喚醒,也是對一個人全身心、全靈魂、全人格的一種喚醒,從而使陷入日常生活麻痺狀態中的人產生“冷水澆背,抖然一驚”的人格震驚效應,從而不斷地抖掉自己靈魂的灰塵,使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亞里士多德曾說過“詩和音樂的功用一是教育,二是淨化,三是精神享受。”由此可見,長期堅持音樂藝術教育,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富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和諧,有助於培養人的理想和個性特點。

  3音樂藝術教育是一種智力開發教育

  我國古代哲學家萄子曾說過“樂者,抬人之盛也。”它能使人“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裕,天下皆寧”。可見,古代就有人認識到“樂能使人耳目聰明的道理,在科學十分發選的現代更充分證明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在現代生理學的研究中認為:大腦皮層的某些區域與運動有密切關係,支配肌體運動在腦中有一定的分佈區共有52個區一大腦皮層機能定位,實驗證明:人類大腦活動在大腦的中央前部四區和六區。從運動區的前後分佈來看,軀幹和肢體近端肌肉的代表區在前部6區,肢體遠端肌內的代表區在後部4區,如手指、腳趾等靈活部位,手和五指斷所佔的區域幾平與整個肢全所佔的區域相等,這足以說明手指的靈活程度與大腦運動區的興奮性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手指靈活程度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大腦四區的發展。另外,大腦皮層對軀體運動的調節是通過錐體束來完成的。3一1一2區5區、7區等都有纖維進入錐體束,也就是說,手的活動通過神經通路到大腦不僅僅落到4區,而且要波及到與語言、記憶思維有關的區域,甚至波及到整個大腦。因此,加強手的活動。有利於這些區域必奮性的增強,從而促進大腦思維、記憶能力的增強,使大腦的潛力得到更大開發。音樂藝術教育如教人演奏某種樂器都必須雙手手指活動,這對智力的開發無疑是會起積投的促進作用。美國指揮家齊佩爾的結論是“每個孩子都應有基本的音樂教育,因為他是開發人類智力的最好途徑。此外,音樂藝術還能培養一個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想象力是促進人類時化、知識更新的關鍵,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想象力與幻想能力的培養來自於藝術,特別是音樂,因為音樂非常強調創造,不論從事作曲、演唱、演奏、指揮……都必須出新,不出新就投有生命,就社有出路。音樂家常認為作曲是“一度創造”演唱和演奏是“二度創造”,欣賞音樂的聽眾也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因為人的經歷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所以有人認為欣賞音樂是“三度創造”,李斯特說:“一般看來,純交響樂的作者往往把人引入一個理想的境界,並讓從發揮自己的幻想”,一句話,聽音樂,需要聯想和幻想才能把人們帶人音樂作品所刻畫的特定的情緒裡。所以,愛因斯坦明確地告訴我們“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可以這麼認為,是音樂為愛因斯坦的啟蒙和發展智力。進而為聞開科學大門開闢了道路。另外,音樂藝術教育還能使人的知識變得豐富,更淵博。因為眾多的音樂作品中都包含著天文、地理、戲劇、文學、美術等方面的知識。比如你想聽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就必須熟悉中國古代的楚漢戰爭始未;你想聽懂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至少也得知道各行星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等,當你聽懂這些音樂名著後,你的知識也自然豐富了許多。

  此外,音樂藝術對人的身心健康起著較大的促進作用,音樂既是聽覺的藝術,又是運動的藝術。隨著音樂的節奏,人們跳躍、舞蹈、音樂與運動是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朱光潛先生早就論證過詩歌、音樂、舞蹈同源的問題,得出“最初是一種三位一體的混合藝術”的結論。音樂的旋律、節奏和人機體的律動有共同的內在的聯絡。它們都是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都有概括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活動的表現性質。人們聽到音樂會感到愉快,不知不覺就會揮手踏腳、隨節奏而動。“情動於色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泳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於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明歌舞在表現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補充,相和益彰。兒童和青少年天性好動。把具有“動”的特徵的音樂,施教於好動的兒童和青少年,使其身體的動配臺著音樂的動。音樂的動又調節身體的動,使動更富於節奏感和旋律感。人的各感官“通感”活動起來,必然會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

  現在,藝術教育區別於其它學科教育的特殊功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到。放開眼光可以看到,未來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首先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則是教育和人才素質優劣的結果。那些“智育”學科真正抓得好的學校同時必定是藝術、體育等其它學科“齊步走”且走得好的學校;那些不重視藝術、體育等所謂“副課”的學校一定也是“智育”捉襟見肘的學校,藝術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標緻;藝術素質是人才素質的標緻。可以斷言——只有藝術教育的振興,才會有素質教育的真正振興。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論文
學校藝術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學校藝術教育淺談論文
中小學美術教育淺談論文
學校法制教育略談論文
小學生養成教育淺談論文
美術教育淺談論文
幼兒園藝術教育淺析論文
學校藝術教育有效模式研究論文
學校藝術教育論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淺談論文
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計劃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