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學計算機教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隨著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早已滲透到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教育觀念和學習方式,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中學計算機相關課程的增加和受重視程度的提高,計算機機房的管理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議中學計算機教學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議中學計算機教學全文如下:

  摘要:從事中學計算機教學時,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掌握,融會貫通計算機的知識應用。本文作者從以下幾方面為我們做了詳細地闡述:合理的安排課程設定比例;提倡理論教學的精講多練;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創造思維;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精講多練;啟發思維;主體作用

  從事中學計算機教學幾年來,深感計算機教學有別於其它學科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生的自主性差,比較適宜採用遊戲的手段進行教學;而中學生則喜歡獨立地獲取知識,所以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注意給學生一定的創造空間。那麼,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掌握,融會貫通計算機的知識應用呢?

  一、合理的安排課程設定比例

  一般來說,中學開設的課程大部分是應用軟體,尤以微軟的Office2003為多,也有開設系統軟體,如微軟的WindowsXP系列等作業系統軟體和一些相關的語言教程。它們都是實踐性特很強的專業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講解和實踐的關係處理:既不能只上機不講解,這樣忘記了教學的目的;又不能只講解不上機,這樣不能保證學生參與上機的時間和上機實踐。就我個人實踐總結較適當的理論課與上機課的時間比例是1∶1。安排這樣的比例,目的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知識,讓教學與實踐緊密聯絡起來。教師上的理論課一來可以為學生理清一些邏輯,講述一些原理;二來可以總結學生在上機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錯誤。

  二、提倡理論教學的精講多練

  我們知道以前那種趕鴨子上架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早已成為教學改革的物件。尤其是對於實踐性特強的計算機課而言更是如此。理論課並不代表一定要講滿一節課的理論知識。因為現在的計算機教材大都簡明、通俗且圖文並茂,大部學生都能看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貫通、點撥的作用,故我們提倡教師只講解一些難懂的、易錯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更全面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自學能力。在授課時不必要講滿一節課,要留下一些時間回答學生在上機中遇到的問題。而上機課只是在一些難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給學生看,其它時間留給學生去摸索創造,這樣的學習效果往往比學生從頭到尾在教師的安排、監視下好得多。

  三、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創造思維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創造是發展的靈魂。

  我們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應以創造性教育思想為指導,教給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引導他們從各個方向去解決問題,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並要注意到思維的求同性與求真性,防止思維絕對化和僵化。

  創造從問題開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啟動他們的創造思維。例如,在給學生講述畫筆時,在作業中可以給他們提出怎樣實現畫立體鏡框的問題。問題提出後,他們積極思考,結果“創造”出了不止一種解決方法。比如,有的學生美術觀念較強,從光學的角度思考出一條三維的立體線段就可以用從右到左或從下到上的一道黑線,一道深灰線,兩道淺火線構成;而有的聰明但比較喜歡“投機”的學生將Windows視窗的邊框線在畫筆裡放大,發現邊框的立體豎線也是由右到左或從下到上的一道黑線,一道深灰線,兩道灰線構成。如此種種,殊途同歸,皆大歡喜。

  四、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主體作用

  教師的教學設計不應只是單純設計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設計自己的“教”,又要考慮到學生參與的“學”。而且“教”與“學”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單純灌輸知識而應該能促進學生的知識、能力與人格的全面發展。邊教學邊總結,邊總結邊改進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計算機教學還需要我們的進一步摸索。“實踐出真知,”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和在理論科學的指導下,我們認真去實踐,成功將在不遠處。

  例如,給他們介紹了Word2003的文書處理,圖形處理和藝術字處理工具後,留下上機作業:自己上機設計製作一份A4紙張大小的彩報,要求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版面設計不拘一格,文字優美流暢,色彩搭配美觀大方。讓學生自己去採集資料,資料採集完後他們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圖畫,在一張紙上分小塊進行編排,藝術字或圖畫需要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這就要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綜合使用Word2003的文書處理,圖形處理和藝術字處理工具,努力去實現他們的這些要求,雖不一定都能實現,但必須試試。

  首先取得成功的是在文字底部配上圖畫的效果。一位同學利用圖片的環繞效果,使用“無環繞”方式,使圖片和文字能夠重迭摞放,但是圖片擋住了文字,也就是說文字在圖片的下方,於是使用圖片的迭放次序使它置於最底層,這樣圖片就被“壓”在了文字下面。但效果還是有些不好,因為圖片的色彩對比比較鮮明,文字儘管覆蓋在上面,卻有點亂,再想出最後一招,將圖片設定為“水印”,效果十分滿意。

  第二個問題“小塊文字進行編輯”也得到了圓滿解決。大家知道Word2003的文字編輯是從左到右。但是如果我們先在左邊寫一小段,然後在右邊寫一小段,怎麼辦?他們巧妙利用“繪圖”工具欄裡的“文字框”和“豎排文字框”,於是就可以只在文字框範圍內寫文字了,其它區域一律不會受干擾。而且利用“線形”和“虛線線形”還將文字框線進行隨意美化。但是,有的學生不想要這個文字框的方框,而只想在裡面寫文字,他們就想出將“繪圖”工具欄裡的“線條顏色”設定成“無線條色”或“白色”。於是,一個個問題便迎刃而解。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就必須使其具有強烈的興趣;要引發他們的強烈興趣,必須懂得激發其積極思考和發掘其不可忽略的創造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是我們教師的重要職責了。

  五、小結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當然這並不是一兩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教師們長遠的任務,是貫穿於每節課、每個教學設計之中的內容,就一個知識點而言,主要有以下過程:教師的“教”:基本講解→引導學習→啟發思考→歸納問題→講解要點→設計練習;學生的“學”:筆記心記→自己摸索→大膽質疑→展開討論→總結評議→自主創造。以上是我個人在從事中學計算機教學中的經驗之談,懇請同行專家指正。
 

計算機宕機性故障分析論文
計算機雙語教學初探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中職計算機教學創新論文
淺談中職計算機教學論文
小學計算機教改論文
有關中職計算機教育論文
中職計算機教育論文
中職計算機教改論文
小學計算機教育論文
淺議中學計算機教學論文
淺議小學計算機教學論文
中學計算機教學語言淺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