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保安論文開題報告分享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短短的幾十年計算機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大到小,從簡單到複雜,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腦保安論文開題報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系統探討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當今世界是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快速增長並且迅速更新,這一客觀現實對教育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手段已無法適應當前大資訊量的教學需要,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必須有重大變革,才能滿足21世紀要求培養高層次、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具有創造性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須創造一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擴充套件,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的網路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網路教育指的是在網路環境下,以學習者為主體,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和Internet網路等高新技術為主要教學手段和傳播媒體,運用影象、文字、動畫、音訊和視訊等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互動式網路教育方式。而網路教學系統是基於這種技術產生的一種具體的應用模式,它是在校園網甚至Internet上建立一個虛擬的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實現教師備課、講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和學生課後交流、答疑、批改作業及考試等教學環節。網路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地域限制,使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計劃在網上學習,能更充分地利用教育資源,為全社會的學習者所共享,使國民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機會。網路教育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體系,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終生教育、終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通過建立和完善以計算機輔助工具的網路教學系統,實現從傳統教育模式到現代教育模式的轉換,實現全國乃至全世界教育資源的共享,是實現對學生個別化終身教育和最終實現我國全民教育終身化的有效途徑。

  二、文獻綜述

  網路教學的涵義

  對於網路教學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範的、標準的限定,但可以這樣理解,凡是依託計算機網路進行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網路教學。它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如網上實時互動教學、網上實時廣播、轉播教學及通過網路課件進行的教學等。這裡有兩個要素:一是計算機網路;二是教學活動。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必須同時存在,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網路教學。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地把當前輿論中的網路教育、網上教學、遠端教學、網路化教學、網路輔助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網校等概念區分開來,以便於問題的討論。

  網路教學是我國國情的需要

  21 世紀,教育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最大的支柱和基礎產業,網路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必定得到大力的發展。

  網路教學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資訊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時代的資訊化將使新知識、新事物隨時隨地的大量湧現。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從一次性學習走向終身學習,而網路教學則為教育走出校園邁向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使教育社會化,學習生活化。網路教學將成為沒有圍牆的學校,成為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網路教學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每個學生的個性和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因此對教學方式的要求也千差萬別。教師可以通過網路教學系統平臺釋出教學課件、教學內容等相關的教學資訊,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虛擬校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對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通過以電子郵件的形式請教同學、教師、有關專家等,甚至還可以和他們展開討論。在這種個別化、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個性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理論基礎

  用於網路教學的課件設計是在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有眾多的開發工具,並且效能優異,表現能力較強。網路課件通常較大,完全利用現有的網路設施進行下載執行是不現實的,因此,通常主要的課件應配置在學習者的客戶機端,這些軟體可以利用光碟分發給使用者,伺服器端則配置教師、學生的資訊。為保護課件版權,可以在課件中抽取關鍵資料儲存在伺服器中,學習者必須在伺服器中取得這些資料才能執行後續的課件。

  網路技術

  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首先應建立校園網,校園網的建設包括以下關鍵技術:一是大資料量多媒體資訊的儲存和管理;二是多媒體資訊的快速查詢與存取;三是多路併發技術處理和資訊共享。目前對這些技術的研究較多,支援產品也較多,起步較早的校園網大多采用乙太網、FDDI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100VG–Anylan 等,隨著計算機網路的普及和發展,這些網路越來越不能適應應用要求。新興的千兆乙太網和ATM 網就是為適應多媒體資訊的傳輸而發展起來的,但是在校園網中使用ATM 技術附加費用太高,優勢並不明顯,且ATM 技術還處於發展階段;而應用千兆乙太網技術則具有較強的優勢:傳輸速率是快速乙太網的10倍,而價格僅是其2倍左右;具有廣泛的產品支援;具有良好的互動操作性。因此對於中小規模的校園網使用千兆乙太網作為校園主幹網是一種經濟而實用的方案。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1.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系統的發展、研究等

  2.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系統的理論和技術支援

  3.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系統的可行性研究

  4.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系統的需求分析

  5.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系統的概要設計

  6.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系統的詳細設計

  7.計算機輔助網路教學系統實現和測試的理論方法

  四、主要參考文獻

  [1]劉時進。網上教學系統的基本體系結構分析[J].中國遠端教育。2002.07

  [2]蔣東興、羅念龍、戚麗、沈培華。校園網路教學系統及其關鍵技術研究[J].計算機應用。2001.09

  [3]李克東,謝幼如。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M].科學出版社。1994.

  [4]宋雲嫻。網路教學的現狀和未來[J].多媒體世界。1997.2

  [5]謝幼如。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6]凌蘭蘭。開放式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構建[J].微機發展。2002.

  五、研究進度

  1、07 撰寫開題報告

  2、07-08撰寫論文初稿

  3、08-09 修改初稿,與導師討論,完成論文終稿

  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路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闢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和資訊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資訊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路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路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路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路環境下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路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路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路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路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路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路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路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於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線上教育質量:遠端網際網路教育成功應用的標準"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路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資料、評價資料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路教學的支撐平臺中的學習評價模組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路教學的發展,提高網路教學的質量

  由於網路教學可以實現資訊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專案的研究與實踐,使網路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路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實現學生遠端互動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專案的研究,能夠解決網路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路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路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如專案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路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5、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路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援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餘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專案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體,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網路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體

  開發《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和《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製作《網路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專案的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於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於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範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於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採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體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於網路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視覺化表示與分析;

  3、網路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路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資訊的自動採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路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於網路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於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係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並形成基於網路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並總結資訊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路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於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專案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和《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資料電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範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專案《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研製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充套件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製與開發,4個專案6張光碟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鑑定,被評為優秀軟體,並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資訊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體一等獎,並出版專著《學習反應資訊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範大學教育資訊科技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教學應用軟體、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並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製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資料電子出版社,2001年

  4、《學習反應資訊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傑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00年新加坡、2001年臺北

  9、《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裡、J.R.柯爾比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組織機構

  本課題的研究人員由教學設計專家、資訊科技教育應用專家、網路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成,以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為核心,主要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的部分中小學以及西部一些網路環境較好的中小學為研究基地,輻射其他地區的中小學,藉助資訊科技產業的技術力量,實現理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

計算機辦公軟體論文範文分享
計算機論文
相關知識
電腦保安論文開題報告分享
環境保險論文開題報告
電子商務論文開題報告例文
淺談電子商務論文開題報告
關於電腦保安論文參考
關於電腦保安論文
有關電腦保安論文
電腦保安論文
電腦保安論文範文
有關計算機網路安全發展論文開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