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文學家陳子昂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中國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

  人物生平

  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後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鑽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高宗調露元年679年,懷經緯之才的陳子昂,出三峽,北上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並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後還鄉。回故里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永淳元年682年,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仍不為人知。適一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豪貴圍觀,莫敢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緡買之。並於次日在長安宣陽裡宴會豪貴,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後,驚歎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一時帝京斐然矚目。不久應試得中進士,但因其文“歷抵群公”,得罪權貴,不為所用。不久唐高宗病逝於洛陽,武則天執掌朝政,議遷梓宮歸葬幹 陵。陳子昂聞後,上書闕下加以諫阻,武則天看後,嘆其才,授以麟臺正字,旋遷右拾遺。

  青年時期,他任俠使氣,政治熱情很高,“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十七、八歲開始折節讀書,二十一歲入京,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二十四歲中進士,為武則天所賞識,任麟臺正字,後升為右拾遺。而後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反對外族統治者製造分裂的戰爭,多次進諫,未被採納,卻被斥降職。其時,他寫下許多詩篇,反映邊地人民的痛苦,抒發報國壯志無法實現的悲憤。東征之後,辭官回鄉,後被人陷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二歲。今存《陳伯玉集》。

  陳子昂生活於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代,其主要政治活動是在武則天時期。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上承貞觀、永徵,下啟開元、天寶,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是由一個能幹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統治,她的夢想是當一個女皇帝,這在一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很難實現的。武則天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克服了重重阻礙。她一掌權,就開始打擊關隴貴族,扶持庶族地主勢力,為他們打開了入朝做官的大門。而且,她還不拘一格,廣開才路,大刀闊斧地破格提拔人才,以鞏固自己的統治。這也給地位低微的陳子昂提供了一個機遇,使他有機會進入仕途,登上政治舞臺。所以,陳子昂對武則天是忠心耿耿,堅決擁護武則天稱帝。

  武則天時期是在文學上醞釀著變革的一個重要時期。唐朝以前的文學多追求形式和技巧,脫離現實,內容貧乏,文風浮糜。而唐初,由於六朝詩風相沿已久,積習已深,再加初唐百年間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統治階級日趨荒淫享樂,他們需要一批御用文人來替他們歌功頌德,粉飾太平。這樣,助長了浮糜文風的發展。這期間,雖有魏徵、初唐四傑王勃、廬照鄰、楊炯、駱賓王等有識之士指出弊病,並在內容和形式上作過一些改革,但這些改革是不夠徹底的。時代呼喚徹底的改革者,陳子昂異軍突起,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為唐詩的繁榮和發展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陳子昂在政治上曾針對時弊,提過一些改革的建議。在文學方面針對初唐的浮豔詩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反對齊、樑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他自己的創作,如《登幽州臺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詩,風格樸質而明朗,格調蒼涼激越,標誌著初唐詩風的轉變。有《陳子昂集》,事見《舊唐書》卷一九○中、《新唐書》卷一○七有傳。

  史書記載

  杜甫:“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白居易《初授拾遺》:“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韓愈《薦士》:“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盧藏用《陳伯玉文集序》:“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樑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金元好問《論詩絕句》:“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樑。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蕭穎士:“近日陳拾遺子昂文體最正。”

  樑肅《補闕李君前集序》:“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

  歷史評價

  <晚次樂鄉縣>是陳子昂由故鄉東行入京,在襄州樂鄉縣留宿時所寫的一首抒發羈旅之情的五律,顧璘曰:無句法,無字法,天然之妙”。陳子昂繼四傑之後,以更堅決的態度起來反對齊樑詩風的統治,在理論和創作實踐上都表現了鮮明的創造革新精神。陳子昂的思想是很複雜的,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從他的許多政論奏疏中,他洞察國家安危的遠見,關懷人民疾苦的熱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經對諸羌的進犯感到憂慮,對蜀川人民“失業”、“逃亡”深表同情,對“官人貪暴”、“侵漁”、“剝奪”百姓的罪惡加以憤慨的指責。《資治通鑑》引用他的奏疏、政論有四、五處之多。王夫之《讀通鑑論》認為陳子昂“非但文士之選”,而且是“大臣”之材,這是完全正確的。他的政治熱情是他從事詩歌革新的動力。

  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裡,曾經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樑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鬱。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 在唐詩發展史上,陳子昂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標誌著唐代詩風的革新和轉變。劉勰、鍾嶸反對南朝形式主義詩風,曾經標舉過“比興”、“風骨”的傳統。王勃反對龍朔前後的宮廷詩風,也指責他們是“骨氣都盡,剛健不聞”。陳子昂繼承了他們的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初唐宮廷詩人們所奉為偶像的齊樑詩風是“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指出了“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的光輝傳統作為創作的先驅榜樣,在倡導復古的旗幟下實現詩歌內容的真正革新。態度很堅決,旗幟很鮮明,號召很有力量。“興寄”和“風骨”都是關係著詩歌生命的首要問題。

“興寄”的實質是要求詩歌發揚批判現實的傳統,要求詩歌有鮮明的政治傾向。“風骨”的實質是要求詩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剛健充實的現實內容。從當時情況來說,只有實現內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詩歌負起時代的使命。同時,由於“初唐四傑”等詩人的積極努力,新風格的唐詩已經出現,沿襲齊樑的宮廷詩風已經越來越為人們所不滿,詩歌革新的時機更加成熟了。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在這個時候提出,不僅有理論的意義,而且富有實踐的意義;不僅抨擊了陳腐的詩風,而且還為當時正在萌芽成長的新詩人、新詩風開闢道路。

何虎將軍書法作品
連環畫怎樣收藏
相關知識
中國唐代文學家陳子昂
初唐文學家陳子昂的生平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中對學生素質培養的一種嘗試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讀書筆記
淺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價值
試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內涵
盧梭與中國近代文學
高中語文中國古代文學知識點總結
中國現代文學價值選擇的啟示
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誦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