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為主題的黑板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那麼關於怎麼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閱讀!

  圖片: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內容1: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內容2:

  1.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2.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半人間,家家團圓。

  3. 同一個世界,觀同一片晴空,賞同一輪滿月,擁同一個中秋。

  4.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淨。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6. 墨色沉,月花影,聽取月中嫦娥吟,看盡樹下水袖舞,賞析宮中笑花靨,嚐遍世間園月餅。

  7. 信寄託情感,言表達歡樂,思念之情卻無法遮掩,唯獨在那月圓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8.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9.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11.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12.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13. 人圓月圓心圓,人和家和國和。

  14. 香餅形如月,十里共分享。

  15. 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是新時代的少年,我們的成長,就是祖國的繁榮。願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16. 送一個圓圓的餅,獻一顆圓圓的心,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個圓圓的夢。

  17.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8.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輝增。

  19. 慶國慶,齊歡樂,家要和,國要興,普天同慶。

  20. 以真誠為半徑,以感激為圓心,畫中秋圓圓的祝福,贈與家人。

看過此黑板報的人,還:

幼兒園教師節主題黑板報圖片
中學生教師節黑板報圖片
相關知識
中秋為主題的黑板報
中秋為主題的黑板報內容
關於千里共嬋娟中秋節主題的黑板報
以中考為主題的黑板報內容
部隊中秋節主題的黑板報內容
以中考為主題的黑板報
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
中學生以感恩為主題的黑板報內容
高中期末複習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
高中生學習為主題的黑板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