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太史司馬遷祠墓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司馬遷祠墓始建於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祠墓是為了紀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勢,建於4個平臺之上,佔地l04畝。1982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面前的這個門額“漢太史司馬遷墓”大匾,是大書法家啟功先生的墨跡。

  這條古道全用石條鋪成,上面有車輪碾軋、風雨侵蝕的痕跡,凸凹不平,是一個千年古道。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前,韓城屬於晉國。分晉之後,韓城就屬魏國的“西河之地”了。魏國在這裡建了個少樑城,為了開通少樑與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這個土崖上開鑿了這條大道。韓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韓侯國”,因此這條道被稱為“韓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這條道是韓城最寬、最長、最古老的一條道。後來,司馬遷祠修建在其北側,韓城當地人也稱其為 “司馬坡”、“司馬古道”。在韓城流傳著一句俗語:“下了司馬坡,秀才比驢多”,讚譽韓城地靈人傑,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為土坡,為了防止下雨路泥車滑,北宋時鋪砌了石條。石條上清晰的車轍說明歷史上這裡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裡多地,現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餘米。古道通上去與108國道接壤,可以說它是108國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請大家看這座木製牌樓上面的“高山仰止”四個字。《詩經》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句。司馬遷在寫《史記·孔子世家》時,用這句話讚譽孔子,把這4個字用到這裡,也是讚譽司馬遷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現在大家踏上的這條磚石小道,俗稱 “朝神道”。1668年,韓城縣令翟世琪率領芝川民眾大規模擴建司馬祠,在司馬坡上架了一座天橋,把南原的土運到司馬祠前,墊起了祠臺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數丈深的溝填平,築了這條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點,中間低,兩邊高,晴天作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兩用。

  前面這些臺階有99級。為什麼要築99級臺階呢?古人對於不同的數字賦予不同的意義。古稱九為數之極,九九則是至高無上了。修99級臺階用以比喻司馬遷歷盡千辛萬苦,在史學和文學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歸一的意思。

  臺階中間這一磚砌牌坊,上書 “河山之陽”。《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於河山之陽。”這就是其出處。牌坊兩側的這一副對聯是:“聖人光道統,漢史竟經文。”

  現在請大家環顧四周。東邊,黃河滔滔,滌盪胸中滯氣;西邊,梁山蒼蒼,畜積天人靈光;南邊,魏長城蜿蜒作圍牆;北邊,芝秀河潺潺作腰帶。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門上“太史祠”這3個字,是韓城縣令王增琪在清光緒十二年 1886年題寫的,字跡端莊雄健。

  司馬祠院是整個司馬遷詞墓的主體建築。祠院由獻殿和寢宮組成。獻殿是司馬遷後裔祭祖的地方,中間這一石桌是供桌,用來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書畫和二龍戲珠圖案。獻殿的對聯上聯是: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下聯是: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橫批是:“文史祖宗”。

  現在,對司馬遷其人及經歷作一簡單介紹:

  司馬遷,天資聰穎,10歲就能誦讀古書。少年時期在家鄉一面讀書,一面進行耕牧活動。19歲跟隨父親到了京城長安,拜孔安國學習《尚書》,拜董仲舒學習《春秋》。20歲時,在父親司馬談安排下,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內蒙古包頭,南到九嶷山,東到浙江紹興,西到甘肅崆峒山。長途跋山涉水,收集歷史傳聞,考察地理環境,探究民俗風情,為撰寫 《史記》積累了豐富的素材。23歲做了郎中,即皇帝侍衛官,任務是守護宮廷,保護皇上。公元前110 年,司馬遷36歲時,父親司馬談跟隨漢武帝到泰山封禪,途中病逝於洛陽。臨終囑託,要完成 《太史公書》。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他繼承父親的職務擔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卻是皇帝的近臣,負責記載國家大事,記錄王侯將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詔令,掌管天文、禮儀,制定曆法。是皇帝的顧問。公元前104年,司馬遷與天文曆法家鄧平、唐都、落下閎等合作,制定了“太初曆”。“太初曆”推算19年有7個閏月,完備了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這一年,司馬遷修訂了父親的著作,決定上起黃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書》。

 司馬遷著述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堪稱我國曆史學的奠基之作。《史記》不僅記錄了古代社會的多個方面,而且敘事簡約生動,文筆華美。魯迅先生曾讚譽 《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文史祖宗”這個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馬遷生日那天,芝川鎮徐村人敬獻的。還有這兩邊柱子上立的木刻對聯,也是他們1981年敬獻的。那麼,為什麼單單徐村人為司馬遷敬獻牌匣呢?

  在漢朝,宮刑與殺頭屬同一個級別,滿門抄斬,株連九族是其規定。司馬遷後裔為了躲避這場災難,紛紛逃離家園。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換姓,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他們把司馬兩字分開,“司”加一豎為“同”,“馬”加兩點為 “馮”,在新的住所以同、馮為姓了。司馬二門人以徐為姓,暗示餘下二門人。因此,現在的同、馮、徐三姓都是司馬後裔。

  徐村有一個藥王廟,牌坊上寫著 “法王行宮”4個字,當地人解讀,這4個字反著念就是 “宮行王法”,隱喻“宮刑枉法”,司馬遷的後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紀念自己的祖先,傾訴著對於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憤怒。

  這是寢宮,修建於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儲存得非常完整。“”期間也沒有遭到破壞。重要的原因是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所以就儲存下來了。

  寢宮正中這個暖閣裡,就是司馬遷的彩色泥塑像。像高140釐米,身著太史紅袍,手握竹簡,面朝北望。司馬遷面部略微朝北,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北望李陵,懷念蘇武。”李陵的情況才已向大家介紹了。那蘇武的情況怎樣呢?蘇武也是司馬遷的摯友同僚,漢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諸國,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後才回到長安。司馬遷雖忍辱度生,心中還是思念著這兩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沒有看到他們。
 
   這兒是司馬遷的墓冢。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 《水經注》中記敘了他考察司馬遷祠墓的所見所聞,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墓前有廟,廟前有碑。西晉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柏。”從那時到現在,司馬遷墓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

  現在看到的類似蒙古包的墓冢,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鑲嵌八卦磚雕,比較少見。八卦是文字產生之前占卜者用來傳達神靈意願的神祕符號,後周文王詮釋其意,才有 《易經》。以後八卦被道家、兵家、陰陽家所使用,成為中國社會一種囊括一切的哲學體系。據《易經》所載,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有研究天地萬物變化規律之意。而司馬遷著述 《史記》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將《易經》的基本理論應用到撰史中來,也可以說是對 《易經》理論的實踐和發展。這大概就是鑲嵌八卦符號的用意吧!

  墓頂這一古柏,分為五枝,人稱 “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靈如同柏樹一樣萬古長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孫後代考中狀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漢太史司馬公墓碑”,是陝西巡撫畢沅1776年題寫的。

  司馬遷祠中,有很多碑文。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韓城縣知事李奎題寫的。碑上有這樣幾何話:“一言遭顯戮,將奈漢君何?”“為覽遺文來一奠,不知何在子長靈?”這通碑是中國現代傑出的史學家、詩人、政治活動家郭沫若先生的題詞:“龍門有靈秀,鍾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磨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對司馬遷做了很高評價,也是評價司馬遷的千古絕唱。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紀事碑。

  2005年是司馬遷誕辰2150週年,韓城舉辦了“風追司馬”大型活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紀念司馬遷的活動,活動共分三個會場,分別在司馬遷祠、太史公文廟和徐村舉行。國內諸多專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紀念活動。來自西安各個大學的上千名學子進行長跑簽名活動,以此表示對司馬遷的尊敬。這次活動也吸引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司馬遷的後裔及司馬遷的崇拜者近2萬人。

橋陵導遊詞
楊貴妃墓導遊詞
相關知識
漢太史司馬遷祠墓導遊詞
章懷太子墓導遊詞
關於太原晉祠的導遊詞
漢中武侯墓導遊詞範文兩篇***2***
漢中武侯墓導遊詞範文兩篇***2***
徐州龜山漢墓導遊詞
徐州龜山漢墓導遊詞
阿斯塔那古墓導遊詞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導遊詞
福建鄭成功墓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