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洛陽景區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2日

  我們現在的文化,是曾經歷史發展的積澱,下面是出國留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

  洛陽博物館河洛文明展隋唐部分導遊詞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建立隋朝,隋代歷兩帝只有短短38年,但它的功績是不容磨滅的,它結束了漢末以來長達300多年紛爭割據的局面,為唐代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隋代取消了自兩漢以來形成的舉孝廉制和九品中正制,開始進行科舉取士,適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大業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煬帝命將作大匠宇文愷修建東都洛陽城,同時,開始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大運河溝通了南北運輸,使江南富庶之地的糧食可以通過水路源源不斷的運抵東都洛陽,保證京師長安的糧食供給,也使洛陽再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和交通樞紐,促進了洛陽的繁榮昌盛。東都洛陽城歷時一年建造完成,此後唐朝和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相繼以此為都,歷時300餘年。唐代的洛陽與長安並稱為東西兩京,當時洛陽經濟之繁榮,文化之昌盛,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隋唐洛陽城內街道縱橫,裡坊井然,三市繁華,店鋪鱗次櫛比、商賈往來如織,萬方來朝、輻輳洛陽,煌煌帝京,氣象萬千!

  武周時期,東都洛陽城的規模更是達到了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盛況。隋唐洛陽城由皇城、宮城、含嘉倉城、外郭城、曜儀城、圓璧城、東城以及上陽宮城等部分構成,自北向南,以龍光門、玄武門、天堂、明堂、應天門、端門、天樞、天津橋、定鼎門大街及定鼎門,貫穿圓璧城、曜儀城、宮城、皇城、外郭城,形成城市南北軸線。外郭城西南有上陽宮,始建於唐高宗上元年間,高宗晚年常居於此,武則天還政於中宗李顯後也居住於此,並駕崩於上陽宮仙居殿,唐代大詩人王建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讚頌上陽宮:“曾讀列仙王母傳,九天未勝此中游。”

  可見上陽宮建築之奇、景色之秀。皇城東北角,圓璧城、曜儀城東有含嘉倉城,從發掘情況來看,整個含嘉倉應分佈著口徑15米左右、深度10米左右的倉窖400餘座,刻有年號的銘磚顯示,含嘉倉主要囤積著高宗、武后及玄宗時期來自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糙米、粟和小豆,由此可見,運河在漕運方面的突出作用。含嘉倉城規模之龐大,儲存之完整,貯藏糧食之多,均為全國罕見。

  宮城中核心區域是天堂和明堂,這兩處建築也代表著帝國的政治核心和當時先進的建造技術,宮城正門應天門北部的明堂依《周禮》而建,是舉行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其所在位置是隋代的乾陽殿,武后垂拱四年即公元688年,毀乾陽殿而建明堂,據史書記載,明堂高294尺,合今天80米,共有三層,上圓下方,下層四面牆壁上繪黑、白、紅、青四色,代表一年四季,中層12面,象徵一年12個月,上層有大圓盤,九龍簇擁,喻義九州,圓盤頂端設高一丈的塗金鐵鳳。武后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僧人薛懷義縱火燒天堂而殃及明堂,旦夕之間明堂和尚未完工的天堂都焚燬殆盡。

  次年再度建起,形制照舊但規模略小。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總耗銅量280噸的九州鼎被安放在明堂,由於神都洛陽處於豫州,故豫州鼎最大,高一丈八,其餘各州高丈四。武則天曾命薛懷義督造夾苧乾漆佛像供奉在明堂,但佛像形體巨大,僅指頭就可容十數人,明堂根本無法容納,於是武則天決定在明堂北面再造一座五層天堂用以供佛,據《資治通鑑》記載:“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天堂在建到第三層時就可以俯視明堂,根據《朝野僉載》描述:“天堂高一千尺,中有大佛高九百尺,小指中容數十人並坐。”因此,天堂的高度應在130米左右。明堂和天堂是隋唐洛陽城的標誌,也是帝國的象徵,展現了古代工匠傑出的建造水平。

  皇城正南門端門外鑄有天樞,天樞原意是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天樞星,無論季節轉換,北斗七星斗柄如何輪轉,天樞星總會指向北極星,以此命名,喻義萬邦輻輳、萬國來朝。天樞於天冊萬歲元年即公元695年鑄成,高150尺,合今天40米左右,下方為105尺高的八稜鐵柱,由鐵山擎託,環繞有蟠龍、麒麟、獅子。頂端設騰雲承露盤,盤上有四龍託舉一火珠。據《資治通鑑》記載,天樞是武三思率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於端門之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諸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鑄成之後,由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工人毛婆羅造模,太后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洛陽博物館正門東側的觀光塔便是依照天樞的外形而建。天樞南邊的橋是天津橋,隋代為浮橋,唐代改砌為石橋,“洛陽八景”中的“天津曉月”指的就是此處。當時洛陽城的正南門是定鼎門,貫通定鼎門與天津橋的是定鼎門大街,這條大街是當時的主幹道,也是城市中軸線的一部分,長3公里,寬90-120米。隋唐洛陽城因其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成立了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將被複原展示,讓今天的人們也可以領略大唐帝國的奢華與壯美。

  大運河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的一條貫通南北的人工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洩、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運輸組織方面,唐、宋都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淅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 11.62億公斤,使隋唐時期的東都洛陽成為京師長安重要的糧食保障地。

  唐代實行兩京制,但帝王墓葬主要集中在長安附近,洛陽的唐代皇陵只有李弘的恭陵和昭宗的和陵。恭陵的墓主人李弘是唐高宗與武后的兒子,顯慶元年即公元656年,李弘被冊立為太子,據史料記載,李弘生性仁孝敦厚、溫良謙恭,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675年李弘去世,時年只有24歲,高宗極為哀傷,於是下令以天子之禮葬李弘於偃師緱氏,按照《新唐書》記載:“營陵功費鉅億”,可見陵墓等級之高。李弘的太子妃裴氏死後陪葬恭陵,稱為哀皇后陵,這組器物便出土於哀皇后陵之中。

  上世紀末,一夥不法分子潛入恭陵哀皇后陵中,大肆盜掘陪葬文物,警方偵破案件後追回被盜文物,經鑑定國家一級文物有24件,而展櫃中所展示的藍釉瓶、藍釉燈、醬釉三足蓋罐、醬釉盆等器物便是哀皇后陵中的精品,它們器形規整、做工精湛、釉色亮麗,有典型的唐代皇室器物風範,也是唐代釉陶器中難得的精品。

  唐代釉陶器造型生動、釉色光鮮,其中的代表就是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流行於兩京地區,主要用於隨葬,三彩的種類多種多樣,這組展櫃中展示的三彩駱駝和牽駝俑,也是對唐代的絲綢之路空前繁盛的再現。

  隋唐時期,不僅有商人往來於兩京至西亞、歐洲,也有大量的西域人定居中原。正如這組展品所展示的,牽駝俑的相貌、裝束各不相同,證明他們來自於西亞或者歐洲。駱駝是西域的產物,原本不該出現在中原地區,但洛陽和西安都發掘出土了大量三彩駱駝,說明駱駝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最好的見證,也證明西安和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

  玻璃瓶,唐代盛香料的器皿。1971年洛陽市關林18號唐墓出土。玻璃表面有一層銀白色鏽蝕薄膜,呈現出與玻璃相一致的平行波紋。此種形制的玻璃瓶,我國罕見,當從外國傳來,對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波斯銀幣說明:1955年洛陽老城北邙山30號唐墓出土。正面為臉向左的王者半身像,背面中央有一祭臺,兩側有祭祀兩個,左側有五角星,右側有彎曲的明月。兩面都有波斯文字。為波斯薩珊王朝俾路斯時期公元459-484年的鑄幣。

  東羅馬金幣: 1981年龍門安菩墓出土。圓形,正面為一王者形象,左邊緣有銘文“FOCAS”,背面是勝利女神像,左邊緣有銘文“CTQPIA”,為東羅馬皇帝福克斯的鑄幣,其鑄造年代為公元602-610年。這是洛陽出土的第一枚外國金幣。

  唐睿宗貴妃豆盧氏墓,於1992年在洛陽南郊龍門鎮花園村南被發現。當時墓地面殘存封土高6.5米,南北長22.3米,東西寬約22米。墓葬由墓道、過洞、甬道和墓室組成,甬道和墓室用小磚砌築而成,全長36.2米。據墓誌記載,墓主人為唐睿宗的貴妃豆盧氏,墓葬建於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豆盧氏曾經撫養過年幼的李隆基,因此為其修建了一座奢華的墓葬。

  豆盧氏,在北朝和隋唐時期皆為望族,慕容氏後裔,其家族歷代多與皇室通婚。

  唐代經濟繁榮文化強盛,各種手工業不斷髮展,瓷器燒造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以燒造白瓷為主,南方以燒造青瓷為主,這種格局影響到後世中國瓷器燒造的基本風貌。唐代的瓷窯遍佈全國,著名的有北方的邢窯、定窯,南方的越窯、銅官窯等等,這些窯口不斷髮展、融合、創新,為宋代制瓷業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隋唐以前,瓷器的燒造多數以單一釉色為主,而絞胎瓷和長沙窯的出現則打破了唐代以來單色青瓷獨步天下的局面,因此,長沙窯和絞胎瓷器是我國釉下彩繪瓷器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銅官窯位於長沙,是南方最大的青瓷窯口之一,《水經注》中記載:“銅官山土性宜陶”,洛陽博物館所藏的長沙窯執壺,通體施青釉,執壺的腹部彩繪一隻奔跑跳躍的小鹿,筆法細膩嫻熟、造型精巧靈動,動感十足,是難得的長沙窯精品之作。

  絞胎瓷又被稱為“攪泥”或“透花瓷”,它是唐代制瓷藝術的新工藝。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製而成。由於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這件絞胎瓷器,雖然體型小,但做工極為精巧,黑、黃兩色充分交融、交相輝映,代表了唐代高水準的制瓷工藝。絞胎瓷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製瓷工藝的革新,也代表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青睞。

  唐太宗與魏徵關於鏡鑑的故事膾炙人口,根據《舊唐書 魏徵傳》記載,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進諫的魏徵去世,唐太宗難過地說:“夫,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鑑矣!”這裡的“鑑”,指的就是鏡子,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有四千多年,先後經歷了五個時期:早期以齊家文化、商周銅鏡為代表,流行期以春秋戰國銅鏡為代表,鼎盛期以漢代銅鏡為代表,繁榮期以隋唐銅鏡為代表,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最最輝煌的時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擺脫了漢鏡的拘謹板滯,側重於自由寫實,其圖紋從漢代銅鏡的繁雜、拘謹、呆板,變得簡練、流暢和清新,製作工藝也極為精細。既有藝術的魅力,又有與現實生活的和諧統一。

  飛禽走獸、植物花卉紋飾是這個時期銅鏡裝飾的主要題材。這一組展櫃中所展示的銅鏡,充分顯示了唐代銅鏡多樣化的造型和裝飾手法,其中,海獸葡萄鏡是唐代銅鏡最引人注目的門類。根據史料記載情況可以判斷,海獸葡萄鏡在唐代高宗和武周時期較為流行,形制多為圓形,也有少量方形或菱花形,使用範圍主要在唐代的關內道、河南道、淮南道等地。這種銅鏡在洛陽地區也有大量發現,鏡背主要裝飾海獸以及葡萄的枝蔓和果實。

  海獸是古人以獅子為藍本創造的神獸,而獅子和葡萄都原產自西域,在流行於內地的銅鏡上裝飾西域的物種,由此可見唐代與西域乃至歐洲的文化和經濟交流十分密切,許多物種和工藝都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傳到洛陽,因此,洛陽自然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之一。

  在銅鏡的式樣上,突破一直以來的圓鏡和方鏡的侷限,出現了菱花形、葵花形和帶手柄的銅鏡,在尺寸方面也出現了直徑超過30公分的大鏡。銅鏡的使用方式也開始多樣,不再單一被用作日常使用,也兼具裝飾、占卜、饋贈等多種用途。

  唐代洛陽的繁榮,不僅表現在造型藝術和手工業製作方面,也表現在金融、經濟和稅收方面,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元寶”,意思是指元代的寶貨,元代才開始出現,而元代以前的貴金屬貨幣多數是像這樣的銀餅或銀錠。

  這件文物是楊國忠銀餅,因為背面刻有唐代權臣楊國忠的名字而得名。銀餅背面的刻款讓我們瞭解到它來自四川達州,主管稅收的官員名叫朱義,而作為主管全國稅收和經濟工作的權臣楊國忠也自然要在銀餅上留名。

  唐代所實行的租庸調製規定,每個男丁每年需要向朝廷繳納一定量的糧食和布匹,還要服徭役20天,到唐代晚期租庸調製接近崩潰,賦稅和徭役都可以折算成銀兩直接繳納,朝廷和官員便藉機搜刮民脂、賣官鬻爵。這件銀餅可以讓我們瞭解唐代的賦稅政策,也見證了洛陽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和國際都會的地位。

  佛教的發展在隋唐時期可謂幾經波折,曾有過武周時期的繁榮與鼎盛,也有過武宗時期的會昌法難,但佛教的許多宗派都形成、發展和壯大於唐代,如法相宗、法華宗、華嚴宗等。

  佛教最大的宗派——禪宗,在唐代高僧慧能和神會的努力下傳承有序併發揚光大,唐中宗嗣聖元年即公元684年,神會和尚生於湖北襄陽,拜在禪宗六祖慧能門下,後來被尊奉為“南宗七祖”,駐錫於洛陽菏澤寺,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在荊州開元寺坐化,永泰元年也就是765年在洛陽龍門寶應寺龍崗建身塔,整理髮掘神會和尚身塔時,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這組展櫃中的銅淨瓶和黑釉陶缽便出自於神會和尚墓,這件黑釉陶缽體型較大,儲存完整,釉色深沉凝重。這些文物體現了神會和尚涅槃後人們對他的追思,其墓葬對研究唐代佛教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洛陽博物館河洛文明展夏商周部分導遊詞

  《史記》中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氏族部落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變化,社會逐漸形成。約公元前21世紀,隨著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區的建立,中國歷史進入了建立在發達青銅文化基礎上的王國時期,正式步入文明時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國青銅文明的鼎盛期,夏之後的商和西周均以洛陽為國都,作為三代更替的中心,洛陽的地位不言而喻。

  洛陽景區導遊詞

  綠松石龍形器出土於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3號基址南院貴族墓,位於墓主人骨架之上。龍巨頭、卷尾,以白玉為眼睛,以綠松石及白玉為鼻樑。龍身略呈波狀,中部起脊。綠松石龍由2000餘件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嵌粘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釐米,厚度僅有0.1釐米,其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的文物中尤其是綠松石龍形器中十分罕見,堪稱華夏第一龍。該龍的發現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白陶鬹,夏代陶器的燒製溫度已經逐漸提高,出現了專供貴族使用的刻紋白陶,爵和鬹是用來喝酒和盛酒的酒器。

  玉璋,1975年出土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由一整塊玉料琢磨而成。闌干部分有弦紋裝飾,兩側刻有精美的扉牙,尾部有一打磨規整的圓孔。璋應該是貴族的手持物,相當於日後的“玉圭”,就是衣冠束帶的貴族在朝廷之上手持的的“芴”。

  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都於亳。洛陽偃師屍鄉溝一代發現的偃師商城遺址,被認為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在。商朝是中國青銅文明最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鑄造的青銅器紋飾精美,器形雄健、生動,其鑄造技術已相當成熟。銅器製作主要採用合範鑄造法,以分鑄焊接等技術製作形制複雜的器物。偃師商城發現的精美的獸面紋大口尊、斝等,顯示出當時的鑄造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這件商代大口尊1974年偃師屍鄉溝出土,盛酒器。敞口、斜肩,器身上的獸面紋形象,以粗獷的線條構成,獸目突出。

  這件商代銅鼎內壁上,帶有“子申父己”四字銘文。“子”是商代時期王族姓氏,而據文獻記載夏商王族多以天干命名,也就是說,這是子申為他的父輩“己”所製作的一件青銅鼎,外面的玄鳥紋是商代的一種常見紋飾,商代認為玄鳥是一種祥瑞的神鳥,詩經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一說,商人將玄鳥看做祖先崇拜,而鳥就是我們平時常見的燕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西安長安區,史稱西周。西周建立之初,為加強對中原地區廣大殷遺民及東南地區方國的統治,周武王命弟弟周公旦營建"成周洛邑",正位於洛陽地區,也是文獻記載中最早出現的洛陽城。洛陽成為西周時期地位僅次於鎬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法、分封、禮樂、世襲制度,為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家學說奠定了基礎。

  今天的考古發掘表明,洛陽瀍河兩岸分佈著大型王室鑄銅遺址、貴族墓地及祭祀遺址,出土了大批鑄造精美的西周青銅器及罕見的大型原始青瓷器,她們是洛陽作為西周國都的見證。

  這件獸面紋銅方座簋,1977年北窯西周墓出土,為盛食器。這件銅方座簋,鑄做精美,紋飾清晰,以高浮雕、淺浮雕為主要手法,將器身和方座上的獸面紋清晰生動地表現出來,兩邊側耳上有頭頂鹿角的象頭裝飾,將青銅器的獰厲與華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西周時期周公在洛陽建立的禮樂制度,主要用以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不同等級的貴族在衣、冠、銅器使用數量上有著嚴格的規定。青銅禮器的使用就是其核心內容。

  白懋父簋,盛食器,1964年洛陽北窯西周墓出土。高14.1釐米,口徑18.9釐米,簋底用軟筆墨書"白懋父"三字。白懋父,即衛康叔之子康伯髦,成康時人,曾率領八師"徵東夷"、"北征",為周立下赫赫戰功。這件青銅器上出現的軟筆墨書將中國的軟筆書寫時代前進到了西周時期。

  上世紀90年代,在洛陽城東的馬坡和北窯一代,發現了一系列西周貴族墓葬並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1993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召伯虎盨。盨是一種盛食器,《說文》中對於盨的解釋是:“盨,負載器也。”洛陽博物館藏的召伯虎盨高25釐米,長35釐米,寬20釐米。兩側有附耳,底部有四條柱狀足。

  在蓋子口沿和腹部口沿處裝飾著雲雷紋襯底的變形龍紋,腹部下半部分裝飾了四道弦紋,柱足的上半部分裝飾著獸面紋。盨作為盛食器,常見的為圈足,像召伯虎盨這樣的柱狀足較為少見。更為重要的是內壁有兩行銘文“召伯虎用作朕文考”,表明這件器物是西周晚期的名臣召穆公為祭祀亡父所用。整件器物做工精湛,紋飾簡練而精美,造型古拙而質樸。

  召伯虎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召穆公,成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以及我們現在所說的“共和”一詞都和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按照《史記 周本記》的記載,周厲王為政暴虐,還不允許國人當街發表言論,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道路以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召伯虎勸諫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水”,但厲王剛愎自用,並不納諫,進一步激化了社會矛盾,最終在公元前841年釀就了國人暴動。

  厲王帶著親信倉皇出逃彘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霍州。暴動的國人衝入王宮沒有發現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靜。召穆公將太子靜藏在了家中,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迫於壓力便將自己的兒子假充太子靜交了出去,被國人殺掉。據《竹書紀年》記載:“國人執召穆公之子殺之”。

  從此便開始了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的“共和時期”,公元前841年也就被認為是共和元年。到了公元前828年,也就是共和十四年,厲王死在彘地,召穆公和周定公才擁立太子靜繼任王位,成為周宣王。按照《詩經 大雅 烝民》記載:“宣王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可以說正是由於召伯虎的孜孜汲汲才出現了西周晚期的“宣王中興”。

  兩千多年的時光流逝並沒用褪去它當年的光華,歷史在它的身上留下了斑駁的年輪,看到召伯虎盨的銘文,彷彿召穆公勤勉為政的身影也依稀可見,直到今天,它被珍藏於洛陽博物館,不失為一件珍若珙璧的青銅重器。

  編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多為合瓦形為主。以大小不同的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成組,稱為編鐘。禮樂制度當中,也有根據身份地位不同而使用編鐘數量不同的要求。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對音樂教育大加推崇,他認為禮、樂缺一不可,“樂無禮不舉、禮無樂不行”,所謂“禮樂之邦”應是如此。

  青銅雙面人器座,1993年林校西周車馬坑出土。整體呈“X”型,中心部分唯一帶冠人物立像,僅有上半身部分,雙手扶於身體兩側前方延伸部分,似做支撐狀,人物胸口鑄有銘文“微作”。人像後方與前面完全相同,為一人物上半身立像。器物四角各有一圓柱形容器,底部正中有一支點。出土時容器內有木屑殘留,應為某種器物的底座。這件雙面人器座形制特殊,較為罕見。

  兔紋戈觶,1964年北窯村西周墓出土,為飲酒器。侈口,宜頸,鼓腹,困足。頸飾兔紋,上下各有弦紋。內底有戈形銘文,字型瘦長,則此為西周前期戈氏之器。

  西周的玉雕工藝是在商代玉雕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達到了新的高度。這一時期玉器數量大,品類巨增。洛陽西周玉器以北窯貴族墓地為代表,尤以各種動物造型如牛、虎、羊、魚、蟬、蠶等為特色,其中的圓雕玉鴞更是刀法純熟,線條柔美,造型生動,選料考究,充分反映了西周玉器的雕琢加工已相當成熟。

  中國古代對乘輿制度非常重視。周代規定:“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禮的重要組成內容,被統治階級作為代表等級和身份的重要標誌。我們可以從這一組儲存完整的車馬器,來大致瞭解一下,先秦時期的馬車構造。

  最上方的一組車橫飾,是用來裝飾馬車最前方的一根橫木,車橫與車廂之間只有一根車轅連線。駕車的馬匹往往都以車轅為中心左右對稱,以帶動馬車行進。這兩對龍形銅牌用來裝飾在車廂兩側,中間的這一件當盧,則是裝飾在馬匹額頭上的面具。最下方我們看到的這個大的構件叫做車轂,也就是車輪軸心的這個位置。先秦時代的馬車受到工藝限制,一般都是將車軸直接綁縛在車廂下方,馬車由車轂轉動,來帶動車子行進。

  為防止車輛高速運轉時車輪會發生鬆動、脫落的情況,在車輪外側的車軸末端還會套上一個圓柱形的車軎來加以固定,在用一個類似於插銷的車轄將車軸和車軎牢牢的固定在一起。我們看到的這一對人形跽坐車轄,就是這個作用。像我們今天使用到的“統轄”、“管轄”這類詞語,就是由車轄演化而來的。

  西周時期瓷器的燒製僅侷限在少數地區,而且集中出土在洛陽地區的西周墓中。僅北窯西周墓地出土近300件,比全國各地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的總數還多,形制有罍、豆、尊、罐、甕、簋、瓿、匜等十餘種,其燒成溫度已達1200度,幾乎沒有吸水率,接近現代瓷器的標準,標誌著西周時期我國原始青瓷的燒製工藝已相當成熟。

  這件原始青瓷罍,已具備了成熟瓷器的某些特徵,它不僅有一層極薄的石灰釉,而且燒成溫度已從陶器的1000℃左右,提高到1200℃,使得胎體呈較深的灰白色,含有一定的玻璃質,形制規整、釉色均勻,肩部帶有三角幾何紋線條。雖然還不完全與成熟的瓷器相同,因而稱其為原始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時期洛陽原始瓷器的發展水平。

  西周經歷了300年的時間,由興盛走向衰落,公元前771年,西周最後一位天子周幽王,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導致北方的少數民族犬戎攻入關中,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太子宜臼即位,稱周平王。

  平王即位後,在內交外困的雙重壓力之下,被迫於次年東遷國都於洛邑,開始了歷史上長達515年之久的東周時代。史學界也通常將東周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從第一位周平王遷都的公元前770年,一直到周敬王在位的公元前477年,這是春秋時期;從下一位周元王即位的公元前476年,一直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公元前221年,是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列國爭霸、群雄逐鹿的歷史大變革時期。

  諸侯國勢力日益強大,而作為統治者的周王室則日漸衰微。為了加強周王室的勢力,王室就與強大的諸侯國聯姻,我們現在看到的齊侯寶盂就是齊、周兩國聯姻的實物見證,在它的內壁口沿有26字的銘文,由銘文可知,這件銅盂是齊侯送給女兒仲姜的陪嫁品之一,這對研究周王室與齊國的政治地位以及齊、周兩國的關係的關係有著重要意義。另外,銘文的字型清秀勻稱,也是難得的金文書法珍品。

  洛陽地區還有另外兩處東周時期重要的陵墓區。成周陵區就是其中一處。也許我們剛才在周王都洛年表中看到東周時期是有2做都城的,一座是王城,另一座就是成周城。

  成周城是西周初期修建的洛陽城。當時,周武王為了更好的控制東方,命令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在今天的河洛地區,修建了成周城。到了周敬王時,發生了王子朝之變,敬王被迫將國都從王城遷都到了以東20公里處的成周城,此後的十一位天子都在這裡。這些天子死後,也將自己的墓葬修建在附近。上世紀20年代末,一場大雨過後,一座大的陵墓區在洛陽孟津平樂的金村驚現於世。

  由於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貧弱時期,這些陵墓遭到了外國盜墓者的瘋狂掠奪,金村出土的精美文物,都已流失海外,現藏於世界各國的博物館或私人收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大鼎,正是目前唯一儲存在洛陽的金村文物。其整體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合成一個扁圓球形,是戰國時期鼎器的典型形制。

  春秋時期玉器的製作加工甚為普及,戰國時期琢玉工藝達到了頂峰。我們現在看到的鐵芯玉帶鉤碾峰勁瑞,技藝精湛,帶鉤中芯以鐵片貫通,具有極高超的琢玉工藝水平。帶鉤是古代男子用來束接腰帶的鉤子,興起於戰國時期,流行於秦漢。“廟堂之上,視鉤各異”,帶鉤多以金銀玉石、以及各色寶石裝飾,也成為貴族身份與財富的象徵

  銅鏡,興起於戰國時期,是古人照面飾容的生活用品。一般人們會將鏡子的正面打磨光滑,映照人影,而鏡子的背面則用漂亮的花紋裝飾。這面嵌玻璃珠六山銅鏡,鏡背以“山”字紋裝飾,其間鑲嵌帶有花紋的玻璃珠。這些玻璃珠形制精美、光澤度極高,而當時的中國雖然已經制作出琉璃,但這樣精美的玻璃製品,其製作工藝尚未在中國出現。

  而就世界範圍來看,同時期掌握玻璃製作技藝的地區,在今天歐洲和非洲的環地中海一帶,這一點說明,很可能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代,亞歐大陸的兩端,就已經存在著某種溝通聯絡。

  吳王夫差劍,兵器,1991年洛陽市東周王城戰國墓出土。長48.8釐米,劍體上有"吳王夫差其元用"7字,此劍的製作時間應該是夫差在位的20餘年間。這是吳王夫差劍在洛陽地區首次發現,是東周時期周王室與吳國交流的見證。

  這把青銅劍是戰國時期的佩劍“繁陽之金”,劍身有錯銅蚊腳書“繁陽之金”四字,繁陽世地名,戰國時屬於楚國,在今天河南新蔡縣北部一帶。金泛指兵器,因此繁陽之金的意思就是在繁陽鑄造的青銅劍。這把青銅劍儲存完好,至今十分鋒利。

  像這樣的陶豆、陶壺、陶鼎、陶盤和陶匜的組合在東周時期的貴族墓葬中非常常見。彩繪陶器在當時是作為名器來陪葬的,不用做日常使用。彩繪陶器不同於彩陶,因為它的色彩都是繪製在已經燒製成型的陶器上的,不經過二次燒製。作為2000多年前的彩繪藝術品,彩繪線條流暢,色彩豔麗,紋樣精美,儲存完好,是極難得的藝術珍品。

  洛陽王城公園導遊詞

  大家好,我叫xx,是你們的導遊。

  大家都知道:中國牡丹以洛陽牡丹最富盛名,素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那你一定想到洛陽看牡丹了,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到洛陽王城公園——歷屆牡丹花會的主會場遊覽一番。

  王城公園是全國第一座遺址公園王城公園,佔地一千零八十畝,是洛陽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也是河南省及中部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因修建在東周王城遺址上而得名。

  王城公園位於洛陽市中州路北側,地跨澗河兩岸,中間仿玉拱橋相連。公園由古文化區、牡丹花圃、動物館、遊樂場、地下海洋館等幾個部分組成,既有深厚的傳統意境,又不乏濃郁的現代氣息。它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景色秀麗。人們在此可春賞牡丹,夏觀荷花,秋覽菊展,冬看梅花,即使嚴冬,你也能在王城公園的溫室裡觀賞到國色天香的牡丹。

  瞧,洛陽博物館西面,仿古建築門樓、紅牆、碧瓦、紅大門,門前有兩隻威武的石獅子的就是王城公園。

  從雕樑畫棟的仿古大門進入王城公園,雄偉的周鼎雄據公園正門內,紋理花飾凸鼓,高大雄偉,金光燦爛。大有"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之勢。

  園內東中部為牡丹亭,牡丹園、人工湖、滑冰場、動物園和兒童遊樂場,及大片草坪、假山、樹木;西部,為歷史文化遊覽區,有風湖、靚思齋茶室等,北部有大片牡丹園及熊貓館、獅虎山、禽類館等。整個公園,佈局精巧,景色秀麗,樹木蔥蘢。有參天古木、假山聳立、飛瀑直瀉的壯美;有竹林搖曳、垂柳依依的秀美,有石山絕壁兀起的奇異之美,有波光粼粼的湖水;有逶迤曲折的幽徑,公園內外的植物造型也別具匠心,可以說,從你走近王城公園起,便是一步一美景了。

  我們先到公園最有名的牡丹區看一看,這裡由幾個大型牡丹花圃組成,種植紅、白、粉、綠、黑、黃、紫、藍、複色九大系牡丹,838個品種3.5萬株。栽種牡丹萬餘株,花開時節,盛開的花朵碩大而美麗,各色牡丹爭奇鬥豔,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盡顯花中之王的魅力。

  造型精巧、飛簷斗拱、氣勢恢弘仿古建築的沉香樓丹樓,也是王城公園主要的觀賞牡丹之處,內有姚黃,魏紫,豆綠,蘭田玉等名貴牡丹83種,1800多株。每逢牡丹花開時節,各色牡丹爭奇鬥豔,吸引無數遊客觀光遊覽。

  看完牡丹,我們再到公園北部的動物園看看。這裡棲息著大熊貓,華南虎、東北虎、美洲虎黑熊、非洲獅、梅花鹿、獼猴,藍孔雀、紅腹錦雞、褐馬雞、丹頂鶴、牡丹鸚鵡、虎皮鸚鵡、隼、白犛牛,白脣鹿、猞猁,金毛羚羊,狒狒、狼.......等50多種珍禽異獸可供觀賞。

  走出動物園,讓我們感受一下洛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古文化區中,由“紀勝柱”碑林、“神元臺”殿閣及“紀成殿”、“懷周亭”、“明德門”等組成的仿古建築群,迴廊環繞,結構緊湊。

  河圖少洛書碑四角豎立的龍、鳳、熊、羊,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演化而來,寓意炎黃子孫忠實的守護著華夏文明。

  韶樂臺建築古樸典雅,底座雕刻精美,畫中雕刻的是從周平王遷都洛陽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這549年間發生的與洛陽有關的32個故事,因此,這面牆壁也就被人稱為“故事牆”。韶樂臺上部為周代紀念性建築“四阿重屋”。室內陳設有編鐘、編磬、古箏等古典民族樂器,不定時向遊人演奏。

  公園大型遊樂場玩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地方。那裡有刺激的過山車、激流勇進,緩緩昇天的摩天輪,恐怖的魔鬼城,驚險的“衝向雲霄”、跳樓機......讓大家盡情地玩。

  最後我們到奇石館內觀賞一下。這裡各種石頭上的精美圖畫都是天然形成的。還有神奇的石筍,名人牡丹畫。也有從天上掉下來的隕石,價格連城的夜明珠,神祕的恐龍蛋。

  美景說不完,你還是親自去觀賞吧!相信通過這次王城公園之遊,你一定會由衷的讚歎:洛陽牡丹甲天下!王城公園牡丹最全!王城公園不愧是聞名中外的綜合性公園!

  提醒大家:遵守秩序,文明觀賞,注意安全,不隨便亂扔垃圾。

  祝大家:旅遊愉快!


洛陽龍門的石窟導遊詞
洛陽的最新導遊詞
相關知識
有關洛陽景區導遊詞
洛陽景區導遊詞
河南洛陽重渡溝景區導遊詞
洛陽木景區導遊詞
關於湖南的風景區導遊詞
安陽殷墟景區導遊詞3篇
精選關於安徽景點景區導遊詞
瀋陽棋盤山風景區導遊詞範文3篇
貴州貴陽黔靈山景區導遊詞
山東八大關景區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