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學類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值得我們繼續研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本人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餵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的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裡,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提出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問題,正是學生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得的手續、程式,一此討論問題設定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出解決問題提的方法,同時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最後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陶行知的這種教學思想不正是為我們指出了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具體方法?老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式安排妥當”實際上也就是為學生創設了教學的活動,強調了教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根據手續程式在過程中學習,學生自然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成功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掌握學習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在整個過程中一定伴隨著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伴隨著學生學習的價值觀。

  再想想在新課程下的師生關係。教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式安排妥當,指導他”這正是體現了教師引導作用、指導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

  

  暑假裡,我閱讀了周彬博士的《課堂密碼》,書中那些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個性化的解讀,那些經典的教育言論、深邃的教育思想、藝術的教育技巧,讓人驚喜,讓人豁然開朗,也讓我深思揣摩。讓我帶著新的姿態和視野去重新審視自己不太樂觀的初中數學課堂的教與學現狀,更讓我帶著前所未有的勇氣去實踐。

  通過閱讀學習,我對什麼是有效的課堂教學似乎有了一些認識。仔細想想,課堂的有效似乎已經涵蓋了課堂的有趣。也就是說,課堂有趣與否,本身就應該是有效課堂的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這樣的認識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在教學實踐中,有時為了追求課堂的有趣,教師往往熱衷於用頻繁的問答來製造學生“積極參與”的熱鬧場面,教師濫用提問時,使許多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二是學生的參與只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手段。一些教師將教案視為固定的劇本,自己是演繹劇本的導演和主角,根據這份“劇本”中 “劇情”發展的需要,設計幾個需要學生參與的活動作為“點 綴”,學生沒有主體地位,僅是“課堂表演”中的一個配角。這樣的課堂不可能激發學生產生“我要參與”的內在需要,即使參與了課堂,也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參與。我以為有趣課堂並不是課堂教學的目的,只是實現課堂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課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結果。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結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改善學生課堂參與的對策。

  1、抓好預習環節,促進有效教學。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著教師不能總在課堂上做低水平重複的事,不能做無用功。在教學中,採取了預習提綱的方式,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有效的。上課前,先學生提交上來的預習提綱後,就明白哪些地方該重點教,哪些地方可以點到為止,哪些問題是學生中的個別問題,哪些問題是學生中的群體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學生懂了的而教師還在教,學生沒有懂的教師卻一帶而過的情況。有效教學的前提應該是富有針對性的教學,而不是在任何教學內容上都精打細算。

  2、抓課堂氛圍,促進有效教學。

  “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課堂教學氛圍應該是民-主平等的。課堂上,老師要讓自己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互動的、和-諧的、民-主的關係,要成為引導學生學會尋求知識、吸收知識、運用知識的組織者和領路人,成為學生表達觀點、傾訴情感的知音。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3、抓好基礎教學,促進有效教學。

  教師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學進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捨得花時間打好基矗只有基礎打紮實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課堂教學。我在教七年級新生時,前一個月都在慢慢地抓學生基礎,學生能力提高後,我才逐漸提高教學進度,事實證明教學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4、抓好“生幫生”環節,促進有效教學。

  有些能力較好的學生,在課堂常常“吃不飽”.對於這些學生,我們在排座位時,可讓這些學生分散到班級的各個角落,讓他們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向部分學習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講解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成績,又能使自己在講解中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

  課堂是鮮活的,如何把握課堂密碼,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講臺上辛勤耕作的老師們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願如周彬博士所說:“希望這本書能夠讓大家的課堂變得更有趣一點、更有效一點。

  三

  讀了《問道課堂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有些話讓我震耳發聵,不能忘卻。“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拒絕課堂虛假繁榮”,“讓學生生成問題,跟老師提出問題是兩碼事‘……那麼我們的日常課堂究竟要還給學生什麼呢?

  還學生學的權利,讓學生學習自主,管理自主。讓學習因自主而高效,學生因合作而陽光,課堂因展示而精彩,課堂因互動而生動,課堂因互動而生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以人為本,以生為本。

  還學生”安全“,班級是一個微課堂,”安全“不保,談何學習。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課堂安全觀念,能夠從課堂硬體和軟體兩方面營造安全的課堂氛圍。教師要理解和寬容學生在學習場所的各種表現,充分尊重學生,轉化自己的角色,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隨意評斷學生,能夠地抵制課堂上其他學生產生的對學生的各種傷害,包括嘲笑、言語傷害甚至身體傷害。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建立積極向上、博愛文明、平等助人的班級文化。

  還學生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追求快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誰也無法剝奪。學習中快樂的本源,在於發現。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習過程成為不斷髮現的過程,樂趣自然無窮。簡單的重複,過分的強化,會使學生厭倦,過分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帶來痛苦,滿堂灌、超負荷、拖堂,讓學生感到憤怒。在互動式教學中,應該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互動,師生與各種教學因素之間的協調互動。快樂的課堂帶給學生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美好。在輕鬆的環境中,師生共同感受喜悅。

  還學生民主,反對獨裁。理想的教育應該成為充滿民主氣息的教育,成為對學生進行民主精神培養的教育,成為為民主社會培養公民的教育。民主課堂八大特點:充滿愛心、尊重個性、追求自由、體現平等、重視法治、倡導寬容、講究妥協、激發創造。民主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是學生可以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的課堂,是分享的課堂,是快樂又充滿理智、富於挑戰的課堂。

  還學生”秀“權,讓他們大膽地展示。新課堂有三個關鍵詞:差異、展示、合作。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厭學情緒。學生在課堂中被重視,有”話語權“才是”關注生命,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主線。展示前,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展示中,先學後教,當堂達標,展示後自我評價與互評相結合,合理評價,給學生以激勵。

  還學生”疑問“權利,學貴在疑。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麼他在童年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越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越明,記憶力越敏銳。要培養孩子的智育,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也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提問題。“新課改中,怎樣把質疑的空間還給學生,把質疑的方法教給學生,把質疑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需要我們認真反思。老師要認清角色,與學生平等對話,歸還學生的話語權,給學生質疑的權利和自由,學生才會有質疑的主動性,同時,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問道課堂 ,對話自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四

  峽谷的蟬鳴聲聽來很特別,不似這裡吱吱地叫個不停,而是起伏有致,時斷時續。但無論怎麼婉轉,一聞便知是蟬。蟬便是蟬,改變了嗓音和語言,改變不了作為蟬的特質。一樣的於地底蟄伏數年積攢能量,卻只能在枝頭鳴唱一個秋天。古人讚美著它的純潔,今人貶低著它的行徑,又有幾人關注過它的感受?唯有智者短短几字借它說著自己的心事:"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我的教學勇氣》編輯了許多美國教師的教學故事,與我們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語言,展示的場景、表現的心情卻是那麼的相似。也許,只是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特質:教師。我們同樣需要為完整教學生命積累著,積累著知識、經驗、愛心以及耐心。我們同樣需要為繼續教學故事奉獻著,直到青絲熬成白髮,皺紋篡改紅顏。這本書之前從未認真聽過我們自己的聲音,這本書之前,從未有人願意傾聽我們的聲音。

  時間淡漠了激情,也許與此同時也淡漠了對理想的堅持。歲月蒼白了生活,也許與此同時也蒼白了對信念的執著。一年年在同樣的操作間裡周而復始,沒有了新奇。確實,一些時候,教學成了件平淡乏味的事。忙於事務的我們,除了象徵性停下來應付些額外的差事,根本沒有時間或者說沒有心情靜下來思考我們曾固守過的心靈,更加沒有有效的方法來強調曾經的那些日子留下的痕跡。

  那麼,十幾年的教學生涯除了憔悴,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不思考,又怎能有收穫?很多時候,思考對我們來說是件痛苦的事。它意味著在享受大部分快樂的同時,還要承認一些失誤、修改一些作為、尋找一些遺失的很重要的東西。為了悠閒,我們往往選擇逃避。為了輕鬆,我們往往選擇放棄。在山腳下徘徊的時刻,在把頭深深埋入沙子的時刻,我們丟棄了一點骨子裡原本有的東西,那就是:勇氣。

  來自異邦的鳴唱喚醒了心底的聲音。鼓足勇氣面對,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面對的還有社會,還有自己。"教學既是智力工作,也是正義事業。"為教育公正而教學,公平會換來應有的公平,公正會得到應有的公正。在滋養學生的同時,要時時返回自己的心泉,從中汲取滋潤自己的甘霖。這樣,正義和公正才不會枯萎凋謝。

  生命消逝前的這個秋天,蟬的鳴叫依舊那麼響亮。它絲毫不為評價的不公而抑鬱,也絲毫不為即將離去而傷悲。因為它在告別這個世界之前,早已經將無數生命深深埋入了土壤,下一個豔陽高照的夏天,又一曲合奏會在樹梢迴盪。

  "行西陸謂之秋"隋書·天文志,西陸是屬於蟬的季節,夜色裡,有雨聲和蟬聲的和鳴。

關於散文教案設計
關於散文教學設計的思考
相關知識
關於教學類散文
高中教學類散文
關於教師的散文詩歌精選
關於教師節散文
關於教師的散文
關於科學的散文
關於開學的散文
關於留學的散文
教學反思怎麼寫_關於教學反思的範文
關於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書筆記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