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自古以來,錫伯族盛產了不少美女,小編比較喜歡的女明星佟麗婭也是錫伯族的。那麼你們知道錫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西遷節

  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的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扎昆節。在1 6 世紀之前,錫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 鬆嫩平原和呼倫貝爾大草原上。1 8 世紀中葉,清朝政府從盛京瀋陽等地徵調錫伯族官兵1018人,連同他們的家屬共3275人,由滿族官員率領,西遷新疆的伊犁地區進行屯墾戍邊。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日,西遷新疆的錫伯人和留居東北的錫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錫伯族家廟——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話別。次日清晨,錫伯族官兵及其家屬,告別了家鄉的父老鄉親,踏上了西遷的漫漫征程。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跋涉,到達新疆的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的駐地,那裡的錫伯人是他們的子孫,所以當前也有部分民族學者認為應該叫“西征節”更為準確。

  兩百多年過去了,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並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傳統節日。

  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林”,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遷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傳統節日。

  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价值。

  抹黑節

  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傳說,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這天“五穀之神”要下凡巡視,人們互相往臉上抹黑,是為了祈求五穀不之不要把黑穗病傳到人間,使小麥豐收,百姓平安。所以這一天,人們起得特別早,把晚間準備好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走向大街伺機抹黑的物件。閒不住的年輕人成群結夥挨家串戶去抹黑取鬧。遇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跪地施禮請安,再向老人額頭抹一小黑點,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脫臉上不被抹黑的,此時姑娘們也毫不畏懼,用同樣的手段往小夥子臉上抹黑。

  錫伯族的“抹黑節” 據傳說,錫伯人民因苦於小麥黑穗病之害而演變出這一獨特的節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陽未升起之時,錫伯族群眾就要用預先準備好的鍋底黑灰往臉上塗抹。親朋鄰居不相互串門,子侄輩首先給老人跪下,用鍋灰往其前額點一點,然後,平輩之間相互亂塗,直到一個個都成為黑臉蛋為止。只有青年婦女不提倡臉上抹黑。這一習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爺開恩,不要讓小麥染上黑穗病。

  有關抹黑節的來歷,錫伯族中流傳著許多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女人正在烙餅,因小兒拉了屎,她手忙腳亂間用麵餅給孩子擦屁股。這一失誤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決定正月十六太陽出山時燒燬人類和糧食。這一決定傳到土地神那裡,土地爺動了惻隱之心,偷偷告訴人們,趕在天兵天將到來之前,人們都要往臉上抹黑,讓玉皇大帝誤認為人間已受蹂躪,從而取消天懲。

  錫伯族簡介

  錫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錫伯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語言,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當地漢、滿族基本相同。

  名稱的由來

  錫伯族可能是由東胡-拓跋鮮卑-室韋發展而來的。[其族名,本是錫伯族自稱,口語稱“Siwe”書面語寫“Sibe”。在漢文史書中,不同時期曾有幾十種不同譯音譯法,如須卜、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爾、師比、西卑、室韋、失韋、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錫北、錫窩等直到明末清初時才統一為錫伯。

  錫伯之名最早見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一般認為錫伯族名是以錫伯族長期活動的地區命名的。

  人口

  錫伯族總人口約為19.0萬。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等省和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遼寧錫伯族人口約有13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呈現東北西北分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佈局面。20世紀80年代後,全國主要是東北三省錫伯族人口出現了猛增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過去報為滿族和漢族的原錫伯族家庭都陸續更正為錫伯族。

  信仰

  過去錫伯族的宗教信仰較雜,曾經有過對天、地、日、月、星等的自然崇拜;對鮮卑獸、狐狸、蛇、蟲、古樹、人蔘等動、植物的崇拜;對土地神“巴納厄真”、穀神、瘟神、牲畜神“海爾坎”、灶神“肫依媽媽”、門神“杜卡伊恩杜裡”、娘娘神、河神“羅剎漢”、山神“阿林烏然”、引路神“卓尤恩杜裡”、獵神“班達瑪法”、柳樹神“佛多霍瑪法”和漁神“尼穆哈恩杜裡”等神的崇拜;對靈魂的崇拜;對祖先的崇拜。所信的程度都不一樣。一般說來,主要是崇奉“喜利媽媽”和保護牲畜的"海爾汗瑪法" ,素信薩滿教,兼信藏傳佛教。

  文學

  錫伯族的文學藝術內涵豐富多彩,富具本民族特色。民間文學為民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民歌、民間故事、諺語、謎語、格言等。民歌又分敘事歌、苦歌、薩滿歌、頌歌、勸導歌、習俗歌、田野歌、打獵歌、情歌、婚禮歌、新民歌等。民間故事有傳說、童話、動物、寓言、神話、謎語故事等。諺語內容多為教人謙虛謹慎、誠實講信、團結友愛,褒貶好惡、勤勞節儉。謎語主要表現為提高兒童智力、啟迪其心智的內容,是老年人和婦女教育兒童的工具。創作文學多表現為近現代內容。最早的有19世紀上半葉換防卡倫侍衛何葉爾·文克津的散文體書信《輝番卡倫來信》。清末民初之後才不斷湧現文學新人。到目前為止,已發表錫伯、漢文字的長篇小說、敘事長詩、散文、詩歌、紀事作品、人物傳記等多部,在新疆民族文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本民族的音樂分戲劇音樂和說唱音樂兩類。戲劇音樂稱秧嘎爾牧丹,分平調和越調。但基本為引進後加工為本民族化的內容。說唱音樂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民間體育有射箭、賽馬、摔跤、角力、滑冰以及娛樂化的狩獵活動。其中射箭和賽馬具有悠久的歷史,系本民族“善騎善射”歷史傳統的延續。

  禁忌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臥;不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

  禮儀

  錫伯族有講究禮儀、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崇尚整潔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不孝兒女、不贍養老人者,要受到社會的譴責。教師在社會上受到特別尊重,本民族諺語說“不尊重教師就是不尊重父母”。尊重客人被視為體現一個家庭或家族文明素質的重要方面。保持整潔、保護水源、在公眾場所保持外表形象是本民族自古延續的社會公德和個體德行方面的重要表現。禮儀禮節則被視為做人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對長輩應答和氣,久別重逢須行“打千”禮,逢重大節日、婚喪必行跪禮及磕頭禮。該傳統一直傳承至今。

  錫伯族的風俗習慣

  嫁娶

  錫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於同族內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聯姻有:指腹為婚,至成婚年齡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聯婚後,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難,可將幼女移交男家撫養,長大後成婚,叫“小姐婚”;招養老女婿,沒有子嗣的人家為養老送終,可招作為繼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負擔,民間多稱幫工婿。這種婚姻不僅過去存在,如今也存在;男女自幼聯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長大,則婚事所需之物絕大部分由男方準備。結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孃家送衣料和其他禮物平時不登門,女子必須迴避,女方家受禮後送給女婿一雙布鞋或其他物品。錫伯族婚姻,一般分4個階段完成。即說親、定親、認親、迎親即舉行婚禮。婚禮是一件大事,儀式繁瑣,一般在秋後舉行。迎親時,男女雙方都要大擺宴席,先在女家兩天。第一天先由男家聘請親戚中較有聲望、與親家相好,而且善於辭令,同時屬相與女方屬相相同的男女各一名和媒人代表男方去把彩禮喜酒、豬羊等同迎親的喜蓬車送到女家,新郎特意為岳父岳母奉送兩瓶酒。男方的近親及老人們前來送行,預祝一切順利。稱之為“送喜車”。女家這一天準備第二天的安巴薩林大宴,殺豬宰羊,並下請帖,近親都來幫忙。這是女家開宴的第一天,主要是接受男家送的禮物和安放喜蓬車。婚禮的第二天,女家設大宴,舉行嫁女“薩林”,盛情款待四方客人。婚禮的第三天,新郎家設大宴招待其親朋好友,舉行結婚儀式。新郎必須在這一天的破曉前將新娘迎至家裡,舉行程式繁多的結婚儀式。解放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認識的改變,這種習俗已經不存在了,如今錫伯族的婚娶,一般實行新事新辦。

  信仰

  遼陽地區錫伯族供奉“喜利媽媽”,保佑家庭人丁平安、興旺。喜利,錫伯語是延續的意思,“媽媽”是娘娘神。據錫伯族老人傳說;“在遠古的時候,錫伯族人遇有大難,天崩地裂,洪水滔滔,一半以上人死亡,人們苦不堪言,幸喜有位女老祖人帶領全族人逃難,歷盡艱辛,遷到安全的地方,全族人才得以繼續生存下來。子孫後代為紀念這位女老祖人,全族人都供奉這位女祖宗,奉為女神。供奉“喜利媽媽”的位置與一般神的位置也不一樣

  錫伯族又供奉海爾堪,“海爾堪”是能保護牲畜興旺之神靈,供奉在正房西屋外面南牆角上。“海爾堪”有神像,有用木雕成,也有用木畫成。但不論雕成或畫成,神像上都有一條獸毛,象徵著狩獵模樣。遼陽農村錫伯族人有的還供奉“海爾堪”。

  土葬

  錫伯族通行土葬。在特殊情況下還要進行火葬和天葬。錫伯族習慣人死後要停放7天,最短3天,並唸經超度,子女日夜守靈,並按時辰在靈前舉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來弔孝,守靈人要給來人磕頭,來人哭,守靈人也要陪哭。擇吉辰將死者入殮,棺槨停於院中蓆棚內。出殯前,舉行“辭靈”儀式。“辭靈”儀式結束後,驅靈車前往墳園。由長子先填第一鍬土,然後眾人動手用土壘成墳頭。在長者死後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裡人舉行哭祭的儀式“上望”,白天要燒“頭七”,以後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百日、週年再進行祭祀。解放後,隨著封建制度的被摧毀,人們思想覺悟日益提高,喪葬儀式也比以前大大簡化了。

  打圍

  打圍,又叫撒圍或狩獵,也稱打獵,這是錫伯人的傳統生活方式。錫伯族一首古老的民歌《狩獵歌》描述了他們這種豪邁的生活氣息:雪花如蝶飛,馳騁共撒圍,踏遍千重山,獵夫凱歌回。

  每當冬季來臨,農事已閒,錫伯族人便相約外出狩獵,有時十幾人,數十人,甚至好幾個村莊的人在一起打圍。他們運用世代相傳的嫻熟箭法,或拉弓射箭,或單臂投槍、圍殲,獵取豬、黃羊、免子、野雞等野味,常常滿載而歸。

  錫伯人打圍有個古老的習俗,不論獵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參加者無論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過路人碰到分獵物時,也毫無例外地分得一份。不過,獵物的頭和蹄子應分給首先命中者,這是一種獎勵。錫伯人認為,獵物是大自然賜予大家的,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的,不能獨用。

  飲食

  錫伯族飲食習慣有獨到之處。因其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一些差異。錫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菸和飲酒的嗜好。據傳說,從前家家戶戶都做黃酒。家家戶戶都養豬、雞、鴨、牛、馬、羊,肉食自給自足。同時,也喜歡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獵捕魚。農曆四月十八日,煮麵醬做“米順”盛入瓦缸中,用於做菜調味,或用青黃瓜、青椒等蘸著吃。到秋末,用韭菜、青椒、包心菜、胡蘿蔔等切成細絲,醃製“哈特混素吉”。此外,錫伯族韭菜合子、南瓜餃子、魚湯等也別有風味。

  提示:錫伯族忌食狗肉,這是北方通古斯民族共同的習俗,要注意哦!

  錫伯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忌諱之處。夜晚睡覺不得在炕上橫臥,不能把脫下的褲子、鞋襪等放在高處。不得從衣、帽、被、枕等物上跨過,如事出無意,須立即在燈火或火盆上把該物搖晃幾下,才算還淨。吃飯時不得坐在門檻上或站立行走,嚴禁用筷敲打飯桌、飯碗,他們認為要飯的才敲打碗筷。翁媳不同桌吃飯。子女在偶數年齡時禁婚,起碼有一方是奇數,才能舉行婚禮。停靈在家時,禁止貓、狗在靈前繞過屍體,出殯忌申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婦女不做針線活兒。二月初二,禁止在地上劈柴。家有病人,要在大門外掛上布條或一束草,意為禁止外人入內。禁止婦女在西屋西邊小解小便。獻給海爾罕瑪法之馬,婦女不得騎用。

  服飾

  錫伯族的服飾,因時代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相互間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和變化。在清代,錫伯族的男子服裝喜用青、蘭、棕等顏色,女子喜用各種格布,幼兒多穿各色花布服裝。男子服式均與滿族服式基本相同。為便於騎馬和操作,都穿左右開又的長袍和短襖,戴圓帽;婦女穿旗袍,扎褲腳,著白襪花鞋。姑娘們都是單長辮子,結婚後結髮。婦女喜歡戴耳環,手鐲和戒指,年老的婦女在春夏秋三季裡多包白頭巾,冬季戴棉帽。到了清末,由於錫伯族與漢族經濟、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飾與漢族逐漸相同了,唯有西遷到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婦女,仍喜歡穿旗袍。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裝用料越來越考究,樣式越來越多樣化,除老年婦女還保留穿長衣的習慣外,其餘人普遍與漢族人著裝相同。
 

塔吉克族傳統節日
幼兒園故事教案
相關知識
錫伯族傳統節日
瑤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關於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作文
回族傳統節日介紹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古詩
傣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朝鮮族傳統節日
漢族傳統節日介紹
塔吉克族傳統節日
藏族傳統節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