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哲學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大眾哲學》也稱《哲學講話》,是艾思奇在20世紀30年代為通俗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優秀著作。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在外祖父的極力推薦下我買了艾思奇著的《大眾哲學》這本書,並帶著半信半疑的想法開始了對哲學的學習。沒想到這本書很快就打動了我,並深深的吸引了我。作者用通俗的筆法,日常談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讓人很輕鬆地就能讀懂。原來,哲學並不神祕,哲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絡。哲學思想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的根本認識和看法,學習哲學能讓我更好地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

  一、現象和本質

  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絡和內在聯絡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我們經常說的理論。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學校園李姓學生駕車撞死人後不但不慌張,反而叫囂“我爸是李剛”。這一事件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普遍認為這一現象是對正義的公開宣戰,是對道德的公開藐視。同時,我們在網上也時常看到某某學生開著豪車上學,某某學生的官兒父母開著公車接送小孩等新聞,這些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透過這些現象不難看出一些實質的東西,它是官位思想的副產品,更是有權集團利益受保護的具體表現。

  二、內容和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內在要素和它們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的一對範疇。形式和內容的內在關係,首先表現在內容的優越地位和決定作用上。因此一定的內容要求一定的形式,並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形成它所要求的形式。

  三、原因和結果

  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絡著的事物具有先後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範疇。一個原因可以引起幾個結果,一個結果也往往由幾個原因所引起。

  四、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趨勢是必然性;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或可能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出現的趨勢是偶然性。農夫守株待兔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農夫犯的致命性錯誤就是把偶然性當成了必然性。

  五、可能性和現實性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範疇。可能性與現實性決定了人類行為的目的性,它是社會發展規律的產物。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願望,也是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奮鬥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域性出發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這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此,我們具備許多有利條件即可能性: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證;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髮展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國內各民族享有平等地位,為化解各種矛盾奠定了堅實基礎;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指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這些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保證。當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只能分階段有層次地循序漸進。只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堅持不懈,努力奮鬥,相信幸福快樂的和諧社會離我們不再遙遠。

  由此可見,哲學在我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無處不在,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作為機關工作人員,我們更應該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正確地應用哲學,辯證地看待問題,響應黨的號召,提高自身素質,共建和諧幸福松原。

  篇二

  學習艾思奇《大眾哲學》的體會

  一。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文章說:“如果我們滿足於日常的哲學思想,而不加一番學習研究的功夫,對自己的思想不認真地檢討分析,不批判錯誤的有害的思想,我們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哲學知識,就不可能對周圍事變獲得正確的認識,不可能有充分的信心和勇氣,和全國廣大人民站在一起,來進行革命的鬥爭。”

  我認為,“不加一番學習研究的功夫”的事例,在解放前,像黃埔軍校的學生,就投奔了蔣介石,結果全部成為敗軍之將。我爺爺,解放前不久“按揭”買了“便宜”土地,得了一箇中農成分,更可悲的是,解放後土地歸公後還得還“按揭”款,要是懂點哲學,知道時代潮流的方向,就知道買地簡直就是自己往牆上撞。

  在現實生活中,在利益鬥爭中就會站錯隊,在炒股中就會判錯行情趨勢。上學選專業,找物件,找工作,等等,都需要哲學指引方向。

  那麼,現實中,人們為什麼大部分人對哲學不感興趣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在哲學上的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大,即使有回報也是見效慢,使人們認為回報的折現值相當低。據中國幸福學,人有三種本能:求生,懶惰,不滿足。求生和懶惰也是動物的本能,誰願意把現在的生存機會換取以後的生存機會,誰願意把現在的懶惰機會換取以後的懶惰機會?沒有。求生和懶惰使人刻不容緩地追求短期利益。在追求短期利益的過程中,又有幾個人會想起對哲學的投資?哲學的命運就是最先被拋棄或最後被選擇。

  懂了哲學會怎麼樣?

  不知道。我只知道哲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

  毛澤東可以說是用哲學打下了江山,索羅斯可以說是用哲學發了財。

  成了哲學家,就會“糞土當年萬戶侯”,如斯賓諾莎。

  二。哲學的定義和作用

  1.哲學的定義

  “哲學思想就是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的根本認識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觀”。

  股市是組成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有了正確的世界觀,那當然就會有正確的股市觀。

  我認為,人們炒股虧損的原因,就是沒有正確的世界觀。

  “規律就是事物發展變化中一定不移的關係和過程”。根據“事物自己運動發展的規律”,股市也是自己在運動,國家莊家只能小幅度改變股市波浪的執行,而根本不可能改變股市的趨勢。究其根本原因,股市背後是巨集觀經濟,巨集觀經濟背後是整個人類的社會性活動。人類的社會性活動這一事物,就有自己運動發展的規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像莊家只能在股市掀起小波浪一樣,任何英雄豪傑,也只能在歷史上掀起小的波浪,而不能根本性地改變社會趨勢。所以,偉人毛澤東也深有感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現實中,我等完全不顧“事物自己運動發展的規律”,不全面系統地分析股市背後的根本原因,用錯誤的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片面地認為股市完全被莊家操縱,主觀唯心主義地盲目地“跟莊”,結果,摔得鼻青臉腫,原因何在?根本原因是巨集觀經濟在下坡中,泥沙俱下,不管你是莊家還是散戶,統統滾下,當然,在滾下的過程中,散戶額外又中了莊家的陰招。

  2.哲學的作用

  “哲學是世界觀,又是思想方法。哲學思想對於我們的一切思想,就有著很大的作用,叫做方法的作用或研究指導的作用”。

  “正確的哲學思想,則是正確的反映了整個世界發展的總規律,以及我們對於世界應如何認識的總規律”。

  “研究哲學就是要掌握正確的世界觀和正確的思想方法,作為我們在革命鬥爭中正確地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力的武器”。

  哲學與科學和技術的關係,就如同元帥與師長和連長的關係。

  “要對於任何事物能作正確的科學研究,就必須以正確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作為基礎”,即以正確的哲學作為基礎。

  笛卡爾在《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中說:“可以把這種方法比作這樣一些機械工藝:它們不需要其他工藝的幫助,自己就可以產生製作本身所需工具而應有的方法”。“首先給他自己製作錘子、鑽子、鉗子以及其他必要的工具”。簡單地說就是,哲學是製造工具的工具,生產智慧的智慧,是製造印鈔機的機械。顯然,有了製造印鈔機的機械,就可以製造印鈔機,就可以印鈔票。

  下面說說哲學的應用例項。

  蔣介石到臺灣以後,在理論總結方面曾經特別的提出讓大家學習《大眾哲學》,包括他的孩子。他多次提到說,我不是敗給中共的軍隊,我是敗給艾思奇先生的《大眾哲學》。

  抗日戰爭中,全國上下對於抗日的前途,要麼是速勝論,要麼是亡國論,而毛澤東正確地應用了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找到了持久戰的科學真理,指導中國的抗戰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程思遠在回憶錄中寫道:“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又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傅作義在讀了這篇文章後,感到抗戰中的重大問題,都在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由上可見,居然可以用哲學指導戰爭,並戰勝強大的敵人。

  3.在用中學,在學中用,打造《股市哲學》

  首先,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哲學的巨大威力,哲學既可以指導戰爭,當然更可以指導股市。

  第二,當今沒有股市版《持久戰》可供直接運用,那我們就模仿毛澤東,正確地應用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找到股市版《持久戰》的科學真理。

  第三,“我們研究哲學的時候,必須時時刻刻有意識地注意到解決實際問題和指導行動的目的,經常聯絡工作和鬥爭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也要時時刻刻有意識地運用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綜合起來,學哲學,用哲學,在用中學,在學中用,迴圈往復,以至無窮。

  讓我充滿信心的是,以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作基礎,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基於我的心得體會,再吸取永平及我兒學習研究成果,《股市哲學》在不久的將來就要面世。

  三。哲學的兩大類別:唯心論和唯物論

  篇三

  從前哲學給我的感覺就是太過於深奧,使人太難以理解。小學的時候就經常聽老師說過“人生觀”、“世界觀”等一些哲學裡的術語。可是當時我們並沒有真正的瞭解什麼是人生觀、世界觀。慢慢的到了中學我們開始接觸到了政治課,當時政治了給我的感覺就是太過於深奧,讓人感覺很難理解,有事書中的一句話都要反反覆覆思考好幾遍才能夠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大眾哲學》我才真正的瞭解到其實哲學並沒有我們相像中的那麼深奧,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正如這本書所說“哲學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學,本沒有什麼神祕的,不過因為多數的哲學家都是用高深的詞句來談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塗起來,以為哲學太艱深難解了,沒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這種錯誤的觀念,似不能不說是由過去談哲學的人所造成的。” 他說哲學之所以顯得高深,是因為哲學家們故意這樣表現,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也許很多哲學家都是為了表現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詞句來談哲理,使一般人很難以理解,這樣自然就會感覺哲學很深奧了。

  《大眾哲學》也稱《哲學講話》,是艾思奇在20世紀30年代為通俗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優秀著作。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最通俗的筆法,運用日常談話的體裁,融化專門的理論,從一件件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語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學知識。這樣使人很易懂,使大眾的讀者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夠接受。例如作者在關於唯心主義的議論中,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匯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其荒謬性顯而易見!以前教科書只教給我們唯心是錯誤的,但是為何錯誤?曾聽說唯心主義最後都會導向宗教,其原因何在?現在我找到了答案。

  哲學不僅是為了看清世界,更是為了改變世界,在改變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哲學和其他科學一樣是發展的科學。可是中國有個可怕的傾向,就是把什麼都形式化,如政治課。其創新從何談起?尤其是哲學。我從前非常討厭政治課,因為教條式的背誦是我最討厭的事,可是後來後來在生活中我對哲學有了深深的體會,有了對哲學的思考,從而有了困惑,從而有了學習哲學的慾望。我始終認為學習就是學會思考,我希望中國多一些思考者,實幹家,少一些形式主義者。

  這本書收到許多讀者的好評,我認為其原因第一是因為他所傳播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 ———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世界觀是歷史觀的前提,世界觀和歷史觀是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進步、引向革命是順理成章的。其次是因為這本書適應了當時革命的需要,即適應了青年們在外有強敵侵略、內有激烈鬥爭的條件下,迫切要求科學思想的指導的需要。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擔當起這一任務。第三是因為這本書的學風與文風對青年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使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心悅誠服,願意以它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本書的風格同艾思奇同志的 為人治學十分相似。它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的學風,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書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學中的生動活潑的材料並 加以深入淺出的分析論證,而不是板著面孔,專門從事抽象的思辨與演繹;語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奧晦澀。

  這本書我不僅初步知道了什麼是哲學,而且它引導我傾向進步,並進一步傾向革命,傾向馬克思主義。

  此書通俗易懂,每個高深的哲學知識都是從一件件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語中引申出來的,但其又不失哲學的根本,很適合作為哲學的入門書。

  

丹納藝術哲學讀後感
成功哲學書讀後感
相關知識
大眾哲學讀後感
大眾哲學讀後感大學生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讀後感
丹納藝術哲學讀後感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讀後感
讀萬達哲學讀後感
哲學讀後感論文
高等教育哲學讀後感
費爾巴哈哲學讀後感
黃菡的幸福哲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