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古詩欣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的節日,在流傳至今的古詩中有哪些是描寫來端午節的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端午唐代: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註釋

  ①端午: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自:自從。

  ②屈原前340—前278: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戰國時代楚國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貴妃鄭袖、令尹子蘭、大夫靳尚等詆譭排擠,被貶黜流放。楚敗於秦,郢都失陷後,自沉汨羅江。相傳端午節習俗就是源自對屈原的紀念。

  ③楚江:楚國境內的江河,此處指汨羅江。

  ④直臣:正直之臣,此處指屈原。

  二

  端午日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賞析

  這是作者感嘆人生易老,年華易逝。選取特定的一個時間——端午節來說事,可見那時的端午節是非常熱鬧,很有節日氣氛:掛艾草、懸蒲劍、飲蒲酒,划龍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參與,感到很洩氣。[1]詩的品質不是很好,也難尋一兩句醒目的佳句。

  三

  己酉端午元代: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譯文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藉以憑弔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

  石榴花如火地開著,似乎正在笑話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實,陶淵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雖無法憑弔屈原,我也一樣仰慕他。

  註釋

  ①端陽:端午節。

  ②晦冥:昏暗;陰沉,昏暗氣象,出自《史記.龜策列傳》。

  ③汨羅:汨羅江。

  ④吊:憑弔,弔祭。

  ⑤英靈:指屈原。

  ⑥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傳自海外,故名。

  ⑦淵明:指陶淵明,東晉詩人。

  ⑧獨:獨自。

  ⑨醒:清醒。

  賞析

  詩人在端午節遇到風雨,天氣昏暗,使得汨羅江上沒有人祭奠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忠心為國卻屢遭貶謫,懷才不遇,千年後的風雨還耽誤了人們對屈原的祭奠和懷念,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憑弔屈原英魂的地方,詩人心中不由得傷感起來,然而開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詩人自尋煩惱,於是詩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淵明的事蹟,縱然陶淵明這樣的縱情山水的隱士,對屈原的仰慕之情也絲毫未減。全詩在平淡的天氣描寫和議論中抒發情感。

  此詩起句寫景,先寫端午節的天氣,晦冥而有風雨,借景抒情,運用風雨之景為下文抒情做鋪墊,第二句興“英靈何在”之嘆,詩人想起了屈原的懷才不遇,運用屈原之典故,進而感傷身世,為屈原以及自己的懷才不遇而感到憤懣,“汨羅無處吊英靈”一句中的“無處”既對應了上文的風雨晦暝,也抒發了屈原英靈無人憑弔的傷感。

  後兩句將“榴花”擬人化,一個“笑”字賦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詩生動而蘊含趣味,詩人在與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雖有才華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淵明的典故,運用對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實指超脫自我。一個”醒“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回味無窮。

  整首詩委婉多姿,工緻含蓄,表現了詩人貝瓊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哀傷,也同時抒發雖不被賞識但仍舊灑脫的豁達精神,表達詩人對隱士人格和精神的嚮往。

1.端午節古詩

2.關於端午節的經典古詩

3.描寫端午節的詩句古詩五首

4.描寫端午節的古詩

5.關於端午節的詩句大全

關於描寫端午節古詩詞
描寫端午節古詩名句
相關知識
關於端午節的古詩欣賞
關於端午節的古詩句子
關於端午節的古詩四句詩_寫端午節的古詩四句
描寫端午節的古詩詞賞析
有關端午節的古詩翻譯
關於端午節的詩歌
有關端午節的古詩摘抄
關於端午節的詩詞
關於端午節的優秀詩歌朗誦稿欣賞
關於端午節的英語詩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