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提高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在作答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提高捲過程中,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戰,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

  一、積累與運用16分

  1.根據拼音提示,在橫線上填寫恰當的字。4分

  九寨溝是一個佳景薈cuì① 、神奇莫測的kuàng② 世勝地;是一個不見xiān③ 塵、自然純淨的“童話世界”。只是由於人的到來,它變得喧huá④ 和雜亂了。

  2.解釋加點的詞語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誌,靈魂,膽汁。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③相與步於中庭。 ④其岸勢犬牙差互。

  3.默寫填空。4分

  ①縱使晴明無雨色,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 , ,似與遊者相樂。

  ③青樹翠蔓, , 。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  , 也。

  4.修改下面應用文。4分

  徵稿啟事

  為活躍校園生活,激發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我校成立文學社團“苔花文學社”,並計劃下月出版一期文學社刊。現向同學們徵集相關稿件。來稿要求書寫工整,千字左右。歡迎同學們踴躍投稿。

  市六中苔花文學社

  修改意見:

  A.

  B.

  二、現代文閱讀30分

  一冬 雨13分

  清晨,拉開門邁入樓道,就聽到樓頂的木製蓋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聲音。

  北國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節嗎?在這“大雪”的節令,在一場瑞雪之後,竟然下了一場小雨!聽慣了西北風的呼嘯,忽然聽到這雨聲,讓人覺得嚴冬已過去,又置身於春風春雨中了。那雨聲使我不禁聯想起廣東音樂,“沙沙”聲宛然《沉醉東風》中輕緩細切的彈撥樂,“吧嗒”、“乒乓”的大雨點兒聲,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處小高潮之際那美妙的韻律。

  樓外,雨小,霧大。雨,淅浙瀝瀝,如絲如縷,東飄西灑,悄無聲息,要不是偶有幾個大雨點,你就看不見它。冬雨雖然似乎來錯了季節,卻也有情,落在你的臉上、脖子裡,並不給你寒意,也不讓你產生淋漓之苦,只是涼絲絲的,你會頓生一種特殊的輕柔、清新和親切感。

  冬雨會躲進霧裡,跟你捉迷藏,神祕兮兮的。霧濛濛,隱住村鎮,裹住樹,籠著一個神祕的世界。近處,霧中房屋、樹木、電杆,朦朦朧朧,影影綽綽,似海上若隱若現的山島,又如煙波中聳著桅杆的船艦。霧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戲,給你“畫”個“圈”,你往前,她就後退,你退回來,她又悄悄地追過來,你呼喊,聲音似落進大海里,杳無迴音。

  霧緩緩消退,樹木從霧的紗幔裡走出來。楊樹雖已落盡了葉子,然而,那擎在枝頭的絳褐色的苞頭,經雨水潤澤,有些膨脹,像初春欲放的苞蕾。遠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叢叢年輕的柳樹,尚存幾許綠色或淡黃的葉子,乍一看還真有幾分柳枝鵝黃泛青、“依舊煙籠十里堤”的韻味呢。

  雨更小了。人們立在雨中談笑,小孩子們蹲在如鏡的小水窪邊,和自己的影子相視而笑,指點著,戲逗著。不少人打了傘,紅的、黃的、草綠的、天藍的……飾著各種圖案,遠看,彷彿翩翩的彩蝶。此時此景,在許多人的眼中、心中,花傘已遠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藝術品,是生活的裝點,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對春的渴望。

  應該說,在北國,冬雨總該是不正常的,而這“不正常”卻也令我別有情愫,啟發了我的新思維,讓我體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無窮變化。冬雨不是老皇曆,老皇曆有些頁碼念不得了。不是嗎,這幾年,在不少發奮圖強、追求高遠境界的人們的心裡,嚴寒的冬在縮短羞.溫暖的春在提前著,火熱的夏和金燦燦的秋似乎在延長著。

  一位大作家說過,既然冬天已經來臨,春還會遠嗎?

  冬雨,你該是春的急先鋒、春的精靈,你勾起我對春的嚮往和呼喚,讓我早早地盼起春來。你牽著我的思緒超越了一個嚴寒而沒有綠野和鮮花的季節,讓我似乎看到一個萬紫千紅的季節已經早早來臨。

  5.“在一場瑞雪之後,竟然下了一場小雨”中的“竟然”二字是針對哪一句話而言的?2分

  6.本文依次從    覺、    覺、    覺等方面寫冬雨給人們帶來的美好感受;再分別寫雨中的    、    和   ,充滿了詩情畫意。6分

  7.摘出第4段中的擬人句和比喻句各一。2分

  擬人句:

  比喻句:

  8.“冬雨不是老皇曆,老皇曆有些頁碼念不得了”,後一句在文中有什麼特殊含義?3分

  二讀山品水17分

  山水之美,古來共談,然而人們談得最多的,還是山的靈性和水的神韻。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者在山的穩定、博大和豐富中,積蓄和錘鍊自己的仁愛之心;智則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機敏。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們通過讀山品水,可以領悟到世事的興衰變遷,人生的喜怒哀樂,尋覓到自己精神家園的相通之處,故歷代文人墨客無不徜徉於名山大川以尋求靈感。

  讀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讀法。遠讀其    ,近讀其    ,精讀其    ,細讀其    ,讀青、讀綠、讀和諧、讀靜謐……視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種發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種境界;“咬定青山不放鬆”,是一種堅守;“五千仞嶽上摩天”,是一種豪壯。不要以為山是凝固的,山是巋然的活物。

  品水,由於各人的氣質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在文人眼裡,水是溫柔的,因此他們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與悠悠無盡的愛聯絡起來。水之悠長,好像愛情之天長地久;水之波動,似若愛情的起伏波瀾。在哲人眼裡,水是運動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嘆的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無窮。孟子說“民歸之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比喻民心似流水,誰也無法抵擋。荀子對政權與人民的關係,給後人留下了發人深省的警句:“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老子呢?他既說“天下莫柔弱於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雲山蒼蒼,江水茫茫,讀山品水,意味深長。

  9.依次填入第二段空缺處最恰當的一組詞語是  。3分

  A.蒼茫  清秀  奔放  深沉

  B.蒼茫  清幽  豪放  深沉

  C.廣漠  清秀  豪放  深遠

  D.廣漠  清幽  奔放  深遠

  10.第二段引用詩句,運用排比句式,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4分

  11.人們“讀山品水”,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感受?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2.從全文來看,題目“讀山品水”的含義是 。4分

  13.文章最後一段主要運用了     的表達方式,從內容和結構上看,起了 的作用。4分

  三、文言文閱讀24分

  一18分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14.文中“念無與樂者”“念”的結果是 。2分

  15.用橫線標出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這個句子描繪了一個 的美妙境界。3分

  16.選出句子閱讀停頓正確的一項  。2分

  A.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C.但少閒如吾/兩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7.文章結尾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3分

  18.對“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哪裡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們兩個這樣的賞月的“閒人”罷了。

  B.表現了作者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產生了異常欣喜的心情。

  C.表現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擠,心情苦悶,只好去大自然中尋找快樂和解脫。

  D.表現了作者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

  19.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0.本文的題目是《 》,選自《 》,作者是    。2分

  二揠苗助長6分

  宋人有閔①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②。歸,謂其人③曰:“今日病④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⑤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注:①【閔】同“憫”,憂傷。②【芒芒然】疲倦的樣子。③【其人】這裡指他的家人。④【病】疲倦。⑤【耘】除草。

  21.解釋加點的詞語。2分

  揠 苗助長 趨 而往視之 非徒 無益

  22.為什麼說“揠苗者”比“不耘苗者”的危害更大2分

  23.翻譯文章第二段。2分

  四、寫作30分

  24.童年生活是充滿好奇與歷險的,一次在菜地裡偷黃瓜,一次去陌生的小森林遊覽,這些經歷現在不能算什麼了,但在當時卻是充滿刺激的。請以“歷險”為話題,寫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

  答案:

  一、1.萃;曠;纖;譁 2.①這裡有“精華”的意思。②大約。③一起。④像狗的牙齒一樣。 3.略 4.A.徵稿內容不具體。 B落款沒有時間,應在“市六中苔花文學社”下面加上時間。

  二、一5.“北國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節嗎”  6.聽;視;觸;霧;樹木;人  7.擬人句:冬雨會躲進霧裡,跟你捉迷藏,神祕兮兮的。 比喻句:“沙沙”聲宛然《沉醉東風》中輕緩細切的彈撥樂,“吧嗒”、“乒乓”的大雨點兒聲,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處小高潮之際那美妙的韻律。 8.陳舊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生活實際了。

  二9.B  10.揭示出了讀山視角不同,意境也不同的內涵,表達生動,耐人尋味。11.讀山,視角不同,意境也不同;品水,由於各人的氣質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 12.領略山的靈性,品味水的神韻。 13.抒情;總結全文,點明主旨

  三、一14.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15.庭下……竹柏影也;空靈澄澈、宛似仙境  16.D 17.有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閒等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 18.D  19.①懷民也還沒有睡覺,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②庭院裡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各種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20.略

  二21.拔;奔跑;只,僅;好處 22.因為“不耘苗者”只是放棄了對莊稼的管理,可能造成減產,但“揠苗者”卻是在扼殺莊稼,造成的會是絕收。 23.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拔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綜合測試題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綜合測試題
相關知識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提高卷
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提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