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候都有哪些方便食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方便食品指以米、面、雜糧等糧食為主要原料加工製成,只需簡單烹製即可作為主食食品製造。那麼,呢?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外出自駕遊,往往會在馬車後面懸掛一個圓圈形狀的東東。不要亂猜,它當然不是像今天越野車後面的備用車胎。這個奇怪的東西名兒同樣很奇怪,叫“餢鍮”,音譯“布頭”。實際上,它就是一種便利食品。至於製作工藝,首先發好一盆面,堆在面板上揉搓,形成一個巨大的面環。完了下到鍋裡炸,至金黃皮酥方可。最後撈出鍋,晾掉上面的油,懸掛起來貯存。待到外出的時候,就將炸好的餢鍮掛在車後。路上累了餓了,停車歇歇腳,順便就拿下來啃兩口餢鍮,既方便又能填飽肚子。

  同一時期的《世說新語·汰侈》,記載了叫作“豆粥”的方便食品。它的製作方法,是先將豆子煮爛,研磨成粉,晾乾擱置起來。待到需要使用時,只要將其衝入熱湯中即可。當有來客人了,立馬就可以端上熱氣騰騰的豆粥,請客人品嚐。《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是南朝宋人,這種豆粥的做法跟現在的沖服類食品完全一樣,可見那時的人們製作方便食物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到了宋朝有種比較常見的方便食品叫作“餶飿”,也叫“骨朵”。這種麵食裡面還帶餡兒,製作工序類似於包餃子,但比餃子還要複雜。先要擀好麵皮,擱進肉餡,完了對角折起,周邊捏緊,做出一個三角形的模樣。然後把三角形的兩個邊角對摺,捏緊,這樣捏出來的形狀跟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般。最後逐一入鍋炸好,再用竹籤串起來,留待日後食用。《水滸傳》講得就是宋朝的事兒,裡面武大郎被毒害,武松為其報仇,叫來街坊鄰居作證,問王婆的隔壁是誰家,王婆回答:“他家是賣餶飿兒的張公。”可見,張公賣餶飿,就是開了家方便食品小吃店。

  明朝時期,有一種方便食品叫“蘿蔔磚”,名字同樣很奇怪。它的主要製作原料就是大蘿蔔。把蘿蔔洗淨去根、去皮之後,放入鍋裡蒸煮。冷卻後,倒在盆裡,搗成泥糊糊。將泥糊糊灌入準備好的模子裡,脫成磚坯形狀,最後晾晒風乾。所以說,這是名副其實的“蘿蔔磚”。蘿蔔磚還用於軍事防禦上來,明朝時期蘿蔔磚就常拿來構築內牆。當戰火一起,全城戒嚴,處於防禦狀態的時候,城裡和城外隔絕,糧食短缺,這時候蘿蔔磚就派上了用場。從牆上取下幾塊蘿蔔磚來,擱到鍋裡一煮,立即成了粥,用來充飢果腹。

  清朝,又製作出了“耐飢丸”這種方便食品。具體做法,是將糯米炒至發黃,倒在石臼中晾晒。再將紅棗入鍋蒸熟,去皮、去核,同樣倒入石臼晾。然後就用大杵搗石臼中的糯米和紅棗。搗爛和勻之後,將糊糊取出來,團成一個個雞蛋大小的丸子。最後,鋪到葦葉上晾晒風乾。清人學者李化楠,他記載這種耐飢丸的效果十分顯著,吃上一丸,管保半天不餓。他在餘姚任職縣令的時候,就曾經號召廣大農民群眾趁著豐收年多製作些耐飢丸,以備為今後災荒缺糧之時食用。

  經過盤點史上各種奇葩的方便食品,充分證明了時尚並不單單屬於現代人,我們的古人絕不是土得掉渣,只知道吃窩窩就鹹菜。雖說古代的人民群眾沒有現在的便利食品這麼豐富多樣,但還是想著法兒,變著花樣地把它們做得更好吃、更美味、更有個性,所以才出現了這麼多的方便食品,來滿足古人他們自個的舌尖上的慾望。

重陽節的習俗你知多少
貼對聯有哪些禁忌
相關知識
古代時候都有哪些方便食品
愚人節的時候都有哪些習俗
三國時期都有哪些女漢子
生肖屬豬的歷代名人都有哪些
古代的酒器有哪些
古代的詩人有哪些關係
古代的名將有哪些
擔保時效都有哪些相關的法律規定
喪假的時間都有哪些法律規定
牙齒美白都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