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希特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費希特是德國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愛國主義者,作為一名哲學家費希特一生中繼承又發展了康德的唯心主義思想,是一位哲學大師。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哲學家。儘管他是自康德的著作發展開來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輕視了。費希特往往被認為是連線康德和黑格爾兩人哲學間的過渡人物。近些年來,由於學者們注意到他對自我意識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認識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爾和康德一樣,對於主觀性和意識的問題激發了他的許多哲學思考。費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學,他被一些人認為是德國國家主義之父。

  費希特的哲學思想

  費希特不贊同康德對於物自體存在問題的論述,他認為這種將表象與物自體分離開來的體系將不可避免地導向一種懷疑主義。在他看來,一個嚴密的哲學體系應該是象笛卡爾那樣,從一個最高的明確無誤的不證自明的第一原理出發,按照其內在的必然性,以嚴明的邏輯推理出來的系統。經過休謨提出的問題,物到理智之間的過渡存在一個邏輯上無法逾越的鴻溝,所以他同意康德的意見,也就是隻有唯心主義才是可能的。但他認為我們應該拋棄物自體這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絕對自我的概念。這個絕對自我,不是經驗的自我,也不是先驗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識中的先驗要素。這種自我意識提供了所有認識的先驗根據,是一切知識和經驗實在性的根據和先驗的源泉,也就是認識論和知識學中的最高根據和出發點。這裡他將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融為一體,並給予了自我一種相當高的地位,賦予了自我創造性行動的可能。他的學生叔本華評論他勇敢地將認識問題歸之於理智直觀,徹底取消了物自體,是一種絕妙的靈感。

  在費希特的著作《自然法學基礎》1796中,他提出自我意識是一種社會現象。任何客體的自我意識,它的必要條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體存在。這些其它客體共同影響並召喚起每個單個個體其自身的自我意識。這個觀點是由他的認識論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知識的科學所延伸出來的,他證明了每個自我的意識產生依賴於每一次它對非我的把握用費希特的話說,就是自我設定非我。由這些觀點所匯出的我/自我之間的差異自我在自身中設定非我與自我相對立最終發展成了費希特的認識論絕對自我,自我設定自己本身。

  費希特由一種自給自足的觀點發展出他的國家理論。在他看來,一個國家應該控制國際關係,貨幣價值,並維持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由於為了達成意識需要與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費希特認為在不同的黨派間必須有一種彼此之間的共識relation of right。

  1806年,柏林被拿破崙佔領期間,費希特發表了數篇《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激發了德國國家主義,同時也被引證為一種浪漫國家主義的例子。文中,他繼續了他早期作品中對宗教和法國大革命的辯論,並提出德國民族比其他民族更為優越。在他其它的早期作品中,他稱猶太人將侵蝕德國,公開表示希望將猶太人驅逐出德國。他還對波蘭表示厭惡,宣稱他們的文化是野蠻的,波蘭人都是尚未開化的蠻族。

  費希特的絕對自我理論

  一直以來費希特的絕對自我理論都是哲學領域一個非常神奇而又奧祕的話題,後代的哲學家普遍受到了費希特的絕對自我學說的影響,可以說費希特的絕對自我是上個世紀歐洲非常著名的一個哲學話題,費希特的絕對自我思想主要指的是一種三位一體思想的形成和演化。

  之所以稱絕對自我為三位一體,是因為費希特的絕對自我包括3個部分,一個是純粹自我,一個是理論自我,還有一個是實踐自我,費希特通過絕對自我的確立和本源行動的辯證法把這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費希特的絕對自我思想中還吸收了康德對於自我這個名詞的認識,從邏輯學、認識學和本體論3個學科方面達到了統一。如果簡要概述的話,費西特的絕對自我也可以成為一種學科結合體,絕對自我思想就是純粹自我、理論自我和實踐自我這3種結合起來的思想,費希特的絕對自我理論克服了康德的一元論,走向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簡單來說,費希特的這種思想就是把思維和存在統一起來,變成一個邏輯學領域的話題。

  費希特自己在晚年也對他的思想作了具體的描述,純粹絕對的自我指的就是把絕對自我主體本身作為邏輯,理論自我指的就是自我這個認識主體,實踐自我指的就是自我的各種形態的演化,體現了一種絕對自我本源行動發展的辯證法。

 

費希特的生平是怎樣
赫爾巴特的生平是怎樣
相關知識
費希特的簡介
費希特的生平是怎樣
費希特的故事
畫家王希孟的簡介
作曲家舒伯特的簡介
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簡介
作曲家莫扎特的簡介
文學家斯威夫特的簡介
艾米莉勃朗特的簡介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