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客戶的拒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銷售,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小可做一針一線,大可做跨國集團。但究其本質,都是相似的。銷售決無一般人心中的艱難、低下,更無一般人心中的玄妙。它只是一種人生考驗和生存方式,只是它以一種自由的、不穩定的狀態存在著。它既可以讓你一分錢也賺不到,又可以讓你發財興業。那麼銷售時?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您能滿意,謝謝。

  一、正視客戶的自然防範

  洽談生意時,不少客戶之所以拒絕推銷,完全出自於一種自然防範的心理。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在與銷售人員的溝通中處於下風,所以銷售人員說的每一句話對他們來說都像一種進攻,如果讓他們掏錢購買產品或服務,那就更會令他們感到是一種冒險。而有時,客戶產生防範心理的原因完全出自於銷售人員本身,可能銷售人員表現得過於急切,讓客戶感到自己被步步緊逼,也可能是銷售人員給客戶留下了不值得信任的壞印象等等。不管是什麼原因,當客戶表現出防範意識時,銷售人員都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儘可能地用舒緩溫和的語調與客戶進行溝通,讓客戶感到放鬆,溝通時要儘量拿出證明自己和產品信譽的實證來贏得客戶信任。當客戶感到放鬆並對你產生信任時,這種防範心理就會自然而然地消除。

  二、正視具有客觀依據的拒絕理由

  銷售人員雖然對客戶提出的拒絕理由感到頭痛,但是很多時候卻不得不承認,客戶提出的拒絕理由是有相應客觀依據的。銷售人員此時需要特別提醒自己:眼前的客戶是非常理智的,他們絕非是胡攪蠻纏,而且他們可能對同類產品有著相當程度的瞭解,千萬不要企圖矇混過關。面對客戶證據充分的拒絕理由,銷售人員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客戶的意見,不過不要就此偃旗息鼓,或者因此而喪失自信,而應該設法將客戶的注意力轉移到產品的其他優勢上,同時要對客戶提出的意見表示感謝。比如,“李小姐,看來您是一位非常細心的人,對於您提出的意見我一定會予以充分重視。不過,您是否注意到,在另一方面……”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把話說得委婉動聽,讓客戶感到充分的被尊重。

  三、以積極的心態看待客戶的拒絕

  在與銷售人員的溝通過程中,客戶提出的拒絕方式有很多種,而在種種拒絕方式背後其實又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原因。面對形式各異的拒絕方式,銷售人員需要了解客戶不願意購買的真正原因,然後才可能找出最適宜的解決方法,這才是促成交易的關鍵。由此可見,銷售人員的的確確不應該對客戶的拒絕感到恐懼或排斥,而應該持以歡迎和支援的態度。

  四、正視客戶用藉口當作拒絕理由

  銷售過程中,有的客戶並不想明確地提出自己拒絕購買的真正理由,也許這些理由不便啟齒,也許他們是想用一種聲東擊西的戰術來獲得其他好處,總之,他們提出的理由大多隻是藉口。此時,如果銷售人員誤把藉口當作真正的拒絕原因,就會“誤入歧途”,這種搞錯方向的推銷活動,最終只能與最初的目標越走越遠。如果客戶不願意說出他們拒絕購買的真正原因,難道銷售人員就只能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嗎?無論如何,銷售人員也不可能採取逼迫的方式讓客戶說出實情。那些聰明的銷售人員自有一套妙招,強硬的逼迫不行,那不妨採取一些“軟”性的迂迴戰術。例如,“陳先生,您擔心的售後服務問題在我們公司是絕對不會出現的,這在合同上是有專門規定的,如果我們做不到那些,那我們損失的會更多。”“大姐,您的顧慮我們可以理解,不過我想您真正在意的一定是其他問題吧?”等等,對於客戶提出的任何藉口,銷售人員都不要輕易接受,可以採取逐個擊破的方法讓客戶接受你的推銷。

  五、正視客戶主觀意見的反應

  和一些足夠理智和冷靜的客戶相比,有的客戶表現得相當主觀,這從他們的拒絕理由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我知道,你們這類產品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我可不會輕易上當。”“我很討厭這種傳統的造型,它看上去就像一個愚蠢的郵箱。”“我一位同學說過,他購買的這種產品非常不好用。”“我剛做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夢,今天我最好什麼東西都不要輕易購買,以免上當。”等等,這些主觀色彩十分濃厚的拒絕理由雖然明顯不夠理智,也沒有真正觸及到產品本身,可是這並不代表這些客戶容易被說服。

  實際上,主觀性強的客戶所提出的拒絕理由常常來自於他們自己的生活或心情,這就需要銷售人員掌握更靈活的處理方式了。比如,銷售人員可以採取以下方式:對客戶的主觀意見不做實質性迴應,等客戶發洩完了,再用自己的真誠和熱情引導客戶進入愉快的溝通氛圍當中。值得提醒的是,你要用一種比較幽默的方式迴應客戶的牢騷,不要企圖糾正或者反駁客戶的觀點。當你表現得足夠寬容時,客戶也許就不會再抱著自己的成見與你斤斤計較了。

電話銷售如何讓客戶喜歡你
如何成為銷售談判高手
相關知識
銷售人員如何應對客戶的拒絕
如何應對客戶的拒絕
如何應對客戶的質疑
如何應對客戶的產品異議
如何應對客戶的促銷異議
如何應對客戶的討價還價
如何應對客戶的價格異議
如何應對客戶的敵對情緒
如何應對客戶的謊言
如何應對客戶害怕上當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