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的作品。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面的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參閱。

  篇一

  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這本費老的《鄉土中國》,讀罷,感觸頗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一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這裡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維繫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地緣與血緣、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這裡將分開闡關於“土”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誠然,當今社會,城裡人習慣用土裡土氣、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然而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徵,一種質樸的感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土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有特殊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關於鄉土習慣與現代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的著多說嗎?”這類話是我們形成的鄉土習慣,但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個人不知道個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而現代社會口說無憑,還要籤個字,畫押,形成法律。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我想這點體現得很明顯,當我們走出那片鄉土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有諸多的不適應,我們會爽快的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說好了這樣卻沒有照辦,不明白為什麼不怎麼熟悉還要滿臉堆笑,因而我們會受騙、會受傷、會被別人說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嗎,只不過我們的鄉土習慣已經不適應這個現代社會罷了。

  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程序,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範,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後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這才是我讀《鄉土中國》的第一遍,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希望每一次都會有收穫!

 

  篇二

  首先我想解釋一下什麼是“忘本”。據新華字典解釋是境遇變好後忘掉自己原來的情況和所以能得到幸福的根源。

  而這就有些像有的城裡人。他們忘記了自己的祖先亦是鄉下人,他們忘記了今天的幸福是占人口80%的鄉下人貢獻的結果。不但忘本就算啦,更讓人傷心地是他們卻反過來取笑我們的鄉下人“笨”,“愚蠢”。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費先生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釋:鄉下人不知道汽車來了應該怎麼躲避並不是智力問題,而是知識問題,鄉下人沒見過世面才會茫然無措而已。

  相對於城裡人來說,鄉下人就要重本的多啦。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鄉下人是萬分重視土地的。他們深深的植根於土地中!到哪兒都不會忘記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世代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幾本上不流動,村子裡幾百年來老是那幾個姓,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就因為這樣,鄉土社會就是一個熟人的社會,熟悉到自覺地去遵守傳統的規範,不需要法律的存在,更不需要藉助契約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這些都是基於人與人的熟悉。但在人口流動迅速的現代社會,我們還有那種熟悉嗎?答案是沒有!但同時我們的現代社會又缺少完善的法理去規範種種的行為,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遊走在茫然的空間裡,也就難免有很多城裡人會忘記自己的本源,因為他們很多都面臨信仰的危機。不像鄉下人相信土地就可以,相信土地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篇三

  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外延伸的親疏不同的關係網路。這個格局和西方的團體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與格局之間都有交融性。在差序格局裡,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絡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絡所構成的網路。這就有些像一片雨點落在湖水裡激起的圈圈波紋一樣,波紋不斷向外推延,同時又互相交錯,構成整片湖的聯絡。而在西方社會中的團體格局裡,人與人的關係主要依靠各種形式的團體構成。所以,我們今天大學裡會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社團組織大概就是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吧。

  另外,據費先生所說,在差序格局的社會裡人們總會存在著私的念頭,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黨,為了黨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並且除了為了個人那一塊,我們都可以說是為了一個“公”去犧牲其他的利益。似乎都是“大公無私”的,但實際上我們總會披著“公”的外衣去實現最終的私慾。

  其實,當我在看關於這一些內容時,我總會產生一個想法:那就是西方社會似乎也存在著一種另類的差序格局,只是他們的關係網更多的是依靠朋友來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們的親屬關係,地緣關係等。或者可以說是這種靠關係的現象並不是只存在於中國社會,只是中國社會因為傳統的影響更為的突出罷了。至於文中說的中國人很自私,各人自掃門前雪或者是損公利私,其實這在哪兒都有這個壞毛病,只是說西方因為有團體的傳統要好一點,還有就是西方的社會制度更趨於完善,能更好的指導人們的行為。

四世同堂讀後感
怎樣利用課本學好高中語文文言文
相關知識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後感範文
鄉土中國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精選
建設幸福中國讀後感
鄉土中國的讀後感
大學生築夢中國心得體會感想_築夢中國觀後感範文
感動中國觀後感
輝煌中國觀後感
大學中庸讀後感3篇
初中生讀後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