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圓教學反思小學數學教學總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做好圓教學反思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小學數學圓教學反思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數學圓教學反思***一***

  學生在過去的學習過程中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面積計算公式以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體型的面積計算公式。本學期的第四單元教學內容就是圍繞著除了上述平面圖形之外的又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圓的周長和麵積計算展開教學的。

  在教授《圓的認識》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對圓規比較感興趣,我便利用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做了很多個大小不同的圓的平面圖形,並在課堂上通過摺疊,比較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了圓中各部分的名稱。並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半徑和直徑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圓的周長》這一部分的知識內容引進了圓周率的內容,我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測量手中圓形物體的周長,並對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列表比較,使學生在比較觀察過程中發現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總是3多一點。在此情況下我告訴學生,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就叫作圓周率。並針對圓周率的取值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平面圖形的計算公式對學生來說可能意味著一堆混亂不清的字母,尤其是在引入了《圓的面積》這部分知識後,在對圓進行剪下、拼接長方形的過程中,我不斷的強調圓的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兩個長,半徑相當於長方形的寬。但是學生仍舊在對公式的計一上存在著誤差。在計算過程中時常把半徑的平方寫成半徑乘以二。鑑於這種情況,我課下思量是否在四年級教授用字母標示數時沒有把概念性的東西講清楚。經過對個別同學的提問我才發現,所有學生都知道一個r的平方等於rxr,但是一遇到具體的計算,學生們往往忽略了平方,而用rx2來計算。在計算圓的周長和麵積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以往知識掌握不紮實的情況,更嚴重的是學生把知識學死了,不會用來解決實際遇到的數學問題。

  經過一個單元的教學,我更深的體會到針對我們班的學生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從他們理解的角度出發,還要通過外力手段強化他們的記憶,通過大量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才不至於出現過分的“黑熊掰苞米”現象。

  小學數學圓教學反思***二***

  1、目標是教學的靈魂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在對教學目標進行設定不禁想起這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詞,因為目標是教學的靈魂,教師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保證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我在制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時,對教材進行反覆閱讀,查閱了大量資料,充分考慮了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能力,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1***在開放式畫圓的情境中滲透圓的特徵,會用圓規畫圓。***2***經歷觀察操作、想象驗證、合作交流活動認識圓及圓的各部分名稱,體驗圓的本質特徵及半徑與直徑的關係。***3***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圓形物體的美及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與以上三個課例不同的目標是探索圓的本質特徵和體會圓形物體的美及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學生有著很強的探索能力,在用刻度尺畫圓時,學生能感悟到圓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而這些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雖然在小學階段不給圓下定義,但是學生卻能以“點的軌跡”的思想理解圓的定義,這就是選擇用刻度尺這一學習材料畫圓的本義所在,事實證明這一新的教學目標統領下的教學視角能使學生真正從圓的定義出發去感悟圓的本質特徵。同時,在數學文化滲透中學生能感受到圓的美麗,瞭解到圓的歷史,使課堂富有詩意,思維靈動。

  2、體驗是成功的基石

  在新課程理念下,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內涵理解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她的認識已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數學不再只是一些結論的組合,更是一種過程,一種不斷經歷嘗試、反思、解釋、重構的再創造過程。因而對於圓的特徵的認識,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在一個主題的研究中自己建構知識,即用刻度尺畫圓,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想象驗證、合作交流等活動,引領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在對話交流中使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以自然建構與生成。正如皮亞傑指出“數學的抽象性是屬於操作性質的,它的發生發展要經過連續的一系列的階段,而最初的來源又是十分具體的行動***活動***。”基於這種認識,我把每一個概念的獲得都以數學活動為基礎,有著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我把探究新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用不同思路、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決問題,讓體驗奠定成功。

  3、數學文化應多方面滲透

  數學不是一門孤立的科學,孤立主義的數學文化,一方面拒人於千里之外,使人望數學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賞,自言自語,令人把數學家當成“怪人”。如何使學生熱愛數學,就需要教師傳播優秀的數學文化,讓數學教學變得生氣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在本課實踐中我力求通過過程與歷史兩個角度去彰顯數學的文化特性。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著豐厚的歷史沉澱,是先哲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有待我們引領學生通過學習去感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有待我們帶領學生去領略。因此,整節課中我選擇了最常見的自然現象和圓形物體、圓形建築,讓學生欣賞“自然中的圓”,欣賞“人文中的圓”,讓學生感受圓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圓的本質特徵時結合中國古代關於圓的記載,從歷史的視野上去豐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用數學的眼光解釋生活中圓的應用,努力使圓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潤於學生的心間,讓學生的數學成長與美麗同行。在本節課的實踐中,學生對圓的歷史、圓的美麗有著深刻的感悟,覺得數學課堂豐厚有趣,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教學,學生覺得數學非常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這樣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小學數學圓教學反思***三***

  1、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教材通過例7,用數方格的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先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數出1/4圓的面積,再推出圓的面積,然後填寫表格,通過觀察資料,發現圓面積與它的半徑的關係,整個過程費時又費力,教學時出示例7的圖形,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估算圓的面積,從而發現圓的面積與半徑的關係,省時又省力,為本課重難點的掌握,贏得了時間。在推匯出計算公式後,不急於進行例9的教學而讓學生做練一練中的題目,在學生掌握了圓面積計算公式後,再學習例9,解決實際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重視動手操作,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當學生探究思維的火花被點燃時,教師巧妙地引導示範、演示,一步步深入挖掘學生的創造性,荷蘭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關鍵的“化圓為方”環節中,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促使學生的思維由量變到質變,同時操作活動中又巧妙地利用學生的想象把分割過程無限細化,滲透極限思想。

  3、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噴水器噴水、光碟、羊吃草問題都是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通過把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化,學生既體驗到活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也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羊吃草問題,引發了學生對視而不見的生活現象的“數學思考”。同時羊吃草範圍的圓,看不見摸不著,需要學生想象力的參與,在練習層次上加深了一步。過早地解決實際問題,不利於學生基本技能的形成。

小學數學教學總結

小學語文教育反思
關於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幼兒園教師公開課反思_幼兒園公開課總結反思
小學數學圓教學反思小學數學教學總結
小學數學教師反思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教師反思範文
小學數學教案反思
高中數學圓錐曲線教案反思
小學數學教研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後反思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教後反思
蘇教版一年級品德與生活小學生活開始啦教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