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蟬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教學反思是七年級語文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範文一

  上《蟬》這節課感覺很有趣,一是因為動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嚮往;二是因為和孩子們一起了解、探討蟬的知識是個有趣的過程,我感覺如此,學生亦然。

  文章介紹了蟬脫殼、鳴叫、聽覺、視覺四個方面的知識,學習重點是通過品味語言,學生能自己複述蟬脫殼的過程,並學會把內容寫具體。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蟬脫殼時的動作,來感受蟬脫殼的過程是一種體操表演。反覆的讀描寫蟬脫殼時動作的詞,體會作者是怎樣有順序地把蟬脫殼過程寫具體的,輔以填空來加深記憶,為學生複述這個過程打下基礎。整節課上下來,輕鬆愉快,學生興趣盎然,結課時留下蟬的三大不解之謎激發學生查閱課外資料,豐富自己的學習成果。

  《蟬》教學反思

  很害怕上由法布林《昆蟲記》改寫的課文。他是一個蟲痴,痴到極致成家成魔成仙,做生物學研究,這是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做語文課教學,往往有很“裹”人的地方,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者黔驢技窮。這不,有關金蟬脫殼這一節,老師們之中都產生較大分歧,畢竟生活在城市,近距離觀察端詳蟬的機率少之又少——

  然而,孩子們卻表現出超常的好奇心,似乎只有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孩童,才會是童心未泯法布林的“知音”——正如備課時所預設的:《蟬》中的天才樂師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地演奏的場景,吸引著學生去關注蟬脫殼的情況,蟬的視覺、聽覺異於人類的特點。

  教學這樣的文字,我明白“只有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獲取,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但蟬脫殼那一段實在太難想象了!要是有錄影參照,可能還好點兒,通過真實觀察,再來看語言文字是怎麼再現的。如今誰也沒有看到過這個相對微觀的情景,如何僅從語言文字中理解、體會?還真不是一般的難點——

  如果我有可以的電教裝置,如果稍微能擠出點找資料的時間,相信這一課會上得更清晰、準確。

  範文二

  《蟬》這篇課文算是一篇科普文,因為現在城市的孩子普遍缺乏親近大自然的直觀生活體驗,所以講起來易陷於抽象和枯燥。可以讓學生找到法布林《昆蟲記》的原文,相比較學習。原文更生動直觀,更容易理解,不明白教材上為什麼改成這樣,有些地方的意思都不符合原著。

  比如書中第三自然段,寫蟬脫殼時,“它騰起身子,往後翻下來,頭向下倒掛著,原來摺疊著翅膀打開了,竭力伸直。接著,盡力把身體翻上去,用前爪鉤住那層舊皮,使它從那層舊皮裡完全蛻出來”,這一段我自己都有點摸不著頭腦,我沒看過蟬蛻殼,不知它是怎樣能憑空騰起身子往後翻的,所以在講課時覺得很不好講。課間有學生拿出法布林的《昆蟲記》,給我看《蟬》的原文,我才知道原文上寫的是蟬先用四爪抱住一根枯枝或乾草才騰起身子蛻殼的,這樣一來,這段話就變得很容易理解了。而且上面還配有圖畫,更加生動直觀。還有關於蟬的聽覺問題,原著上的觀點也和課本上不一樣,原著上說得更清標晰直觀,而課文最後的一句“蟬雖然有聽覺,可是它所接受的聲音和人是不一樣的”,這話模稜兩可,很讓人費解了,不明白蟬接受的聲音和人有什麼不一樣呢?

  因此,我想到特級名師竇桂梅的博文中寫的,有些譯文已經失去原作真實意圖的精髓,對於這種課文老師一定要先對原著進行解讀,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圖,進行整合後再成為課堂上的東西。這需要老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前期備課。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然後填寫關於蟬的生活習性的調查表,簡單明瞭,培養孩子對生物的興趣和科學實踐精神。

  範文三

  《 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了蟬的叫聲很單調,一些小鳥主動來教它一些本領,可蟬卻不肯學,結果一輩子只會“知了,知了”地叫。這個故事告訴小朋友不認真學習是學不到本領的。

  課文第二小結寫黃鶯、畫眉、雲雀想教蟬學本領,寫法相同——都是對話描寫,句式和結構相同——都是簡短的感嘆句。因而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的基礎上挖掘教材的文字因素,進行句式訓練,:“*** ***想教蟬*** ***,*** ***想教蟬*** ***,*** ***想教蟬*** ***。”“*** ***、*** ***和*** ***分別想教蟬*** ***、*** ***、*** ***。”這樣的訓練幫助學生梳理課文,鍛鍊口頭表達能力。

  在課堂上我邊說“蟬的叫聲確實很單調,所以,森林裡很多有名的歌唱家都想教給它一些本領。”,邊出示句子:“許多有名的歌唱家想要教蟬學本領。”在理解了“有名”、“本領”後問道:“課文中有名的歌唱家指的是誰?”然後根據同學們的回答把這三位歌唱家的名字寫在了黑板上,介紹了這幾個歌唱家:“黃鶯、畫眉和雲雀天生就有一副歌唱家的嗓子。黃鶯又叫黃鸝,因羽毛金黃而得名,它的鳴叫聲就像活潑響亮的笛聲;畫眉鳥,它不僅歌聲委婉動聽,還善於模仿其他鳥鳴聲,蟲叫聲;雲雀,別看它長得不起眼,羽毛的顏色和泥土差不多,可是它的鳴叫聲非常高昂悅耳,聽,他們正放聲歌唱呢!歌唱家們不僅歌聲動聽,還很熱心呢!他們都想教給蟬一些本領。三位有名的歌唱家想教蟬什麼本領?請你讀讀課文第二小節,用直線畫出黃鶯、畫眉、雲雀說的話。”在學生們交流時,我適時小結並板書:“發音、識譜、唱歌”。接著,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分了兩個層次,先請同學們學做歌唱家讀他們說的話,再提高難度請同學們看著板書背一背歌唱家的話。緊接著進行兩個句式訓練:“*** ***想教蟬*** ***,*** ***想教蟬*** ***,*** ***想教蟬*** ***。”“*** ***、*** ***和*** ***分別想教蟬*** ***、*** ***、*** ***。”

  在訓練時先逐步指名個別同學回答,再大面積鋪開,請同學們和同桌一起根據句式練習說話,最後請他們選一句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感受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真神奇,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

  

七年級語文我的老師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下短文兩篇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七年級語文蟬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春教學反思
五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
新課程八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關於初一年級語文的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課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的教學工作總結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教學設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