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文言文翻譯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在七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加強文言文翻譯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譯技巧,以便更好地應對這一題型。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翻譯

  ⑴《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⑵《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寶劍從船上掉到水裡,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個記號,說:“這裡是寶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從他刻著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打撈寶劍。船已經走了,但劍沒有動,這樣尋找寶劍,不也是很糊塗嗎?

  ⑶《幼時記趣》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 ,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裡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裡這麼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裡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衝煙飛鳴,當作青雲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雲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牆凹凸的地方,或是花臺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臺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裡鬥,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隻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

  ⑷《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yǎn***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兩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裡呀!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時候,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長著姿態怪異的柏樹,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衝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橫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淒涼,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的漁民唱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⑸《以蟲治蟲》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生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裡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產生了,樣子像泥土裡的"狗蠍",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遍地都是;它們遇上子方蟲,就用嘴上的鉗跟子方蟲搏鬥,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後,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⑹《梵天寺木塔》

  錢氏據兩浙時,於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錢氏王朝統治浙東浙西時,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兩三層,錢帥登上木塔,嫌它晃動。工匠師傅說:“木塔上沒有鋪瓦片,上面輕,所以才這樣。”於是就叫人把瓦片鋪排在塔上,但是木塔還像當初一樣晃動。沒有辦法時,匠師就祕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見喻皓的妻子,拿金釵送給她,要她向喻皓打聽木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啊,只要逐層鋪好木板,用釘子釘牢,就不會晃動了。”工匠師傅遵照他的話***去辦***,塔身就穩定了。因為釘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緊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互相連線,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樓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撐,***塔***當然不會晃動。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⑺專題《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隻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裡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裡,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閒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裡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隻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⑻誦讀欣賞:《論語》八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學習***知識***然後按照一定的時間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一起討論問題***,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時,又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子說:“仲由!交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諡號?”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諡號。”

  孔子說:“默默地記在心裡,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的老師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它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翻譯

  ⑼《趙普》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讀書這件事勸他.他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開啟書箱,拿出書,整天在讀.到了第二天,辦理政務時,處理決斷很快.他死後,家裡人開啟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格深沉而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許多都拘謹顧小節而遇事沉默不言,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與他相提並論.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章舉薦這人,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報這人.太祖生氣了,把趙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碎紙片拾起來帶回家,過些日子把這些舊紙片補綴起來,重新像當初一樣拿去上奏.太祖這才清醒過來,最終用了這人.

  ⑽《黃鶴樓》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lóng *** ***zōng*** ***,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簷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黃鶴樓。 《圖經》上說:“三國時代蜀漢大將費諱成了仙人,曾經騎著黃鶴返回到這裡休息,於是就用‘黃鶴’命名這座樓。”有關這件事記載在《神仙傳》上,有關事蹟還儲存在《述異志》上。 觀看這矗立著的樓宇,高高聳立,十分雄偉。它頂端靠著銀河,底部臨近大江:兩層屋簷,飛簷像鳥翼高翹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門高大寬敞,坐在樓上,可以遠眺城鄉景色,低下頭可以拍擊雲氣和煙霧:這裡也是楚地吳地山川勝蹟中的最美的地方。

  ⑾《於園》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餘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鬆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於園可無憾矣。

  於園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鋪,是名叫於五的富人所建築的園林。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這座園子門上的鑰匙是不會拿出來開啟門鎖開門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帶我前往於園,於園主人處處殷勤地招待 我們。這座園子裡沒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塊堆砌的假山。堂屋前面有用石塊壘成的斜坡,斜坡高兩丈,上面栽種了幾棵果子鬆,沿坡栽種了牡丹、芍藥,人不能夠到上面去,這裡因為沒有空隙滿滿當當而奇特。後面的廳堂臨近大池塘,池塘裡有奇特的山峰和極陡峭的溝壑,直上直下,人們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頭仰望池塘中的蓮花反而好像在天上,這裡因為空曠而奇特。臥房的欄杆外面,有—條山溝盤旋而下,好像螺螄迴旋形貝殼,這裡因為陰暗深遠而奇特。再向後,有一座水閣,長長的,形狀像小船。這座閣子橫跨在小河上,閣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蓋叢生,鳥兒在這裡嘰嘰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坐在閣子裡,這裡的境界給人舒坦、碧綠、幽深之感。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憑藉假山而有名聲。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

  ⑿《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就把它當作了神奇的東西。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瞭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領。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為驚駭,頓時遠遠地逃跑;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象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為隨便,碰擦闖蕩、衝撞冒犯它。   驢禁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誦讀欣賞:⒀《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升起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圓盤一樣大,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放進熱水裡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不能決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啊?”

1.蘇教版七年級語文文言文閱讀複習題

2.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閱讀講練複習題

3.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文言文期末考試複習題

4.初一語文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5.初一上冊蘇教版語文期末文言文複習資料

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專題複習
2017七年級上冊語文練習冊答案參考人教版
相關知識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新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測試題及答案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段性測試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現代文閱讀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現代文閱讀講練複習題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系列試卷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知識複習指導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閱讀題及答案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古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