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教材分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對教材做一個詳細的分析,會讓你在八年級地理的教學中更加的得心應手。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八年級地理的教材分析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一、關於區域的選擇

  八年級下冊地理講述的是中國的區域地理,對於這一部分內容,人教版的設計具有開創性的變革,與其他版教材的設計有很大的區別,人教版教材列出了區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個別特殊的除外***,而其他版教材在八年級下冊中把中國每一個省級行政區都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這就為老師在教學與畢業會考的複習中留有較大的空間。

  從區域選擇的情況看,首先是適當照顧到覆蓋面,基本上涵蓋了我國的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幾個特殊地區;其次,是突出區域的典型性,所選的區域都是我國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區,在同類區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區域的多樣性。既有特色多樣的區域 ,也有尺度不同的區域。這樣學生在通過這些案例學習後,能夠形成對中國區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二、關於區域編排的邏輯結構

  本冊教科書由以下三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對中國地理區域差異的巨集觀介紹。簡略介紹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等內容。希望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區域差異,為後面認識各分割槽地理特點作知識上的鋪墊;二、由於後面的區域選擇不能過多,有了巨集觀整體認識之後才能避免以偏蓋全。

  第二部分是以案例的方式,對中國的區域差異進行具體介紹。所選區域按照省級區域--省內區域--跨省區域的方式組合。省級行政區作為我國建制歷史悠久的一級行政區劃,既是行政區,又是經濟區、文化區,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材選擇了較多的省區案例***5個***。其次,一些各省區內部在自然、人文或經濟發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單元,教材選擇了珠江三角洲和西雙版納作為省內區域的案例;此外,由於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聯絡,我國還有許多跨越省界的區域。教材選擇了黃土高原、長江沿江地帶作為案例,來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

  第三部分是全書,乃至全套地理教科書的結束語。由於是中國地理的最後一章,因此,先從中國出發,介紹我國在綜合國力上的整體提高,再從世界著眼,分析當今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當代世界的挑戰,從而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設計,一方面與七年級世界地理部分相呼應,另一方面始終把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使教科書有比較高的立意。

  三、關於區域內容的表達

  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圖釋、說明地理問題的對話,展示地理過程的組照和組畫,不斷給學生以新鮮感,激發他們學習地理課的興趣。另外,教科書儘量避免使用生澀的地理專業術語,摒棄板著面孔說教的語言風格,使教科書有親切感。

  四、教材圖文並茂,培養形象思維和空間思維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材,版式設計生動活潑,對地理問題的敘述,文字簡明扼要形象有趣,同時藉助多姿多彩直觀生動的插圖,針對性強,十分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和空間思維的培養。例如,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文字簡短精悍,圖片卻有五幅之多。首先出現的是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讓學生進行感性認識,形成形象思維。如何劃分呢?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認真的閱讀課本中的圖5.5、圖5.6、圖5.7,圖5.8,逐步進行分析,很快就能掌握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方法,空間思維也在讀圖分析過程中培養起來了。

  五、反習慣順序,培養集中思維和發散思維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材,拋開傳統的區域地理編排方式,不再是長期以來各地理區域的地理要素的***如位置、地形、氣候、物產等***展開式,雖然這種展示方式組織條理清楚,體現了知識的型別化,但缺點也十分明顯,它使課文變得千篇一律,不容易突出各地區的區域差異。新教材反習慣順序,用省級區域─省內區域─跨省區域這樣的順序來編排。將“省***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作為學生認識我國區域地理的基本單元,從這裡入手,再對省區內部在自然、人文或經濟發展等方面富有特色的一些地理單元進行探討。最後,從更巨集觀的角度,對一些跨越省界的區域***如黃土高原***進行探討。這樣的編排使學生進行思維活動時要以大量的資訊貯存為前提,將分散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不但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強化集中思維,也有利於培養多側面、多角度思維的發散思維。

  ***二***

  一.課標要求:

  本章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的以下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3、用事例說明四大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課標解讀: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中,“‘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主要是指“秦嶺—淮河”一線的南北差異。這種差異包括地形、氣候***氣溫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異,也包括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異。這種差異換一種表達方式,也可以說成是某些重要地理要素的“分界線”***各種差異均以它為明顯的分界***。這裡“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一方面是要求學生認識“秦嶺—淮河”一線的南北差異,另一方面是要通過這一個點,引導學生學會認識區域內部差異的一般方法。

  “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中,“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範圍”在這裡並不是要求要很具體地描述,能夠根據重要分界線對四大地理區域進行正確區分即可,要達到詳細說出的程度,可以在四大地理區域都認識完之後最終落實。同樣“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在本專題也是能說出四大地理區域最突出特點即可,其他差異也可以在四大地理區域都認識完之後最終落實。

  “用事例說明四大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本專題可以僅僅喚起學生已有的認知,最終也是在四大地理區域都認識完之後能夠落實即可。

  三.重難點分析與突破:

  地理差異的產生原因***重點***

  分析:中國的地理差異既是對中國地理總論的高度概括,又是區域地理的開始,是整體向區域性過渡的橋樑。通過概括、分析地理差異,讓學生初步樹立區域整體性和差異性的思想,為學習後面的區域地理打好基礎。在講解這部分知識時,引導學生探究景觀差異背後的原因,為理解地理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奠定良好基礎。

  突破方案:讀圖分析法、繪圖示意法

  地理差異的產生原因是什麼?讀上圖可以發現,主要是地形地勢、氣溫、降水的影響。我們可以將上圖中的地勢、氣溫和降水的變化情況做如下圖的箭頭演示***紅色代表地勢;藍色代表降水;黑色代表氣溫***,可以幫助學生化繁為簡,理解記憶。教師可以在圖上邊畫邊講,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在課本第二頁5.1圖上直接用三個箭頭表示出這種變化。

  地理差異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難點***

  分析:地理這門學科的特點就是尋根問源,探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自然地理的差異往往導致人文地理的差異。

  突破方案:生活感悟法

  第一步引導學生回顧我國地勢特點、降水分佈規律,正因為降水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所以我國農業生產上便有了“東耕西牧”,生活中的房屋便有了“東尖西平”等景觀差異。氣溫的南北差異大,一月份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冬季氣溫在0℃以下,越往北氣溫越低,所以哈爾濱的新年能舉辦“冰雕展”;秦嶺─淮河以南氣溫在0℃以上,越往南,氣溫越高,所以廣州的新年能“遊園賞花”。

  第二步明白了我國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規律,也就不難理解在氣溫高、降水多的南方地區,人們為什麼會有行船、種稻、屋尖牆薄、喜甜吃辣、歌聲宛轉悠揚等一系列的生產、生活以及習俗的活動。而在降水和氣溫都比南方少的北方地區尤其冬季寒冷乾燥,人們會有旱地行走、溜冰滑雪、吃麵喜鹹、屋矮牆厚、歌聲粗獷嘹亮等人文活動。


八年級地理行政區劃教案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材分析
相關知識
八年級地理教材分析
七年級地理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教材分析
八年級數學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級數學教材分析
八年級地理成績分析
八年級地理簡單分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八年級地理教學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