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高分技巧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注重考查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考生需要掌握答題技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翻譯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蒐集資訊,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絡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絡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概括中心

  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閱讀是基礎。閱讀時要始終帶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思考:

  ***1***文章寫了一些什麼人的一些什麼事;

  ***2***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如何;

  ***3***文章說了一些什麼道理;

  ***4***是以什麼作為說理依據的。具體說,對記敘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後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說明性文字要理清說明物件、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只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讀一篇文章時,應當特別關注中心句、關鍵句,這樣便於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關鍵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尾處,如《六國論》的中心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在文章的開頭;《過秦論》中“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中心句在文末。再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它具體展現作者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過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絡反映出來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時間順序歸納,也可按地點的轉移歸納,可按時空結合歸納,可按材料性質或類別歸納。這些方法視具體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分析判斷細節圍繞文意,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確與否。

  要注意細節中是否存在著諸如人物的張冠李戴、事件的前後倒置、事件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常見錯誤。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句式及其用法

  ***一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

  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劌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

  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

  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 ***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

高中中語文容易被誤用的成語介紹
高二語文教材裡的文化常識
相關知識
託福閱讀答題方法技巧有哪些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高分技巧
高考語文實用類閱讀答題技巧
關於文綜地理的答題上分技巧
高中英語語法填空有哪些答題的小技巧
英語四級仔細閱讀答題技巧
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及解答高分策略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清單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答題技巧
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模式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