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唐詩宋詞知識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唐詩宋詞是高中語文選修模組,有哪些知識點需要學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王維詩四首

  一、作者介紹

  王維 ***701 — 761*** ,字摩詰,太原祁 *** 今山西祁縣 *** 人,後遷居蒲州 *** 今山西永濟 *** ,開元九年 ***721*** 登進士第,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事受連累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後擢為右拾遺。天寶十一載 ***752*** 任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安史叛軍陷兩京時,被叛軍俘虜迫受偽職,其間作有《凝碧池詩》,抒寫對唐王室的忠心,兩京恢復論罪時僅受降官處分。後歷任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時無意仕進,常以禪誦為事,於上元二年卒於輞川別業。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其山水田園詩境界空明,寧靜優美。早年曾出使邊塞,寫有部分邊塞詩歌。他多才多藝,詩歌之外,兼善散文、音樂、書法、繪畫,尤以繪畫見長,被推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其詩能融音樂、繪畫之理,營造出詩情畫意相結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四詩簡介

  ***一***積雨輞川莊作

  1 .寫作背景簡介

  輞川莊,在今陝西藍田西南十餘公里處的輞川山谷中,是王維在宋之問輞川山莊的基礎上興建的園林,主要景點有孟城坳、華子崗、文杏館、鹿柴、辛夷塢、欹湖等,今已湮沒。《舊唐書·王維傳》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這是一首七律,作於輞川山莊。

  2 .基本解讀

  這首詩描寫了久雨中的輞川別業優美風光***境***,抒發了詩人淡泊寧靜的情懷***意***。***主旨***

  首聯“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葘”寫田家勞作生活。積雨,久雨不停。詩人登高四望,只見天地一片潮溼,叢林上面靜謐寧和,炊煙裊裊升起;女人們蒸藜炊黍,準備好飯菜,送到東面的田間地頭。一個“遲”字,既寫出了陰雨天炊煙緩緩升起之狀,也寫出了詩人心中閒散安逸的情懷。農家村婦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煉字***

  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與首聯一樣,是詩人靜觀所得,寫自然景色。在一片廣漠空曠的水田之上,白鷺翩翩飛舞;在層巒疊翠的夏日叢林之中,黃鸝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兩種景象相映襯,將積雨之時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

  頸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寫詩人獨處山林之樂。在松林之中,詩人看木槿花開花落;採露葵供清齋素食。表面上看起來是太過清幽孤寂,實際上正是詩人對塵世喧囂生活極為厭倦的寫照。***寓情於景***

  尾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 ”是詩人與世無爭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自適,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 ? 我應該可以脫離世間煩惱,悠遊於林泉之中了。野老,詩人自謂。《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客人們再也不讓座與他,而是與他“爭席”,說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不再有隔膜了。“海鷗相疑”見《列子·黃帝》,說海邊有一人與鷗鳥相親近,後來其父要他將海鷗捉回來,等他再到海邊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滿了老莊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寫詩人澹泊寧靜的心境。

  3 .鑑賞要點

  ① 2+2式結構: 以農家田園生活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來襯托詩人隱居山林的情志。詩中前二聯寫景,後二聯寫情志。詩中用典故表達自己離塵脫俗的心態。

  ② “詩中有畫”。語言富於色彩之美;“爭席”、“海鷗”二典,有生活畫面,曲折見意。這正是“詩中有畫”特色的鮮明寫照。

  ③ 用典。

  4 .問題探究

  關於“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兩句,唐人李肇因見李嘉祐有詩句“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便譏笑王維“好取人文章佳句” *** 《唐國史補》捲上 *** 。明人胡應麟不同意,反駁說:“摩詰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預偷來者 ? 此正嘉韋佔用摩詰詩。” *** 《詩藪·內編》卷五 *** 但據查,嘉韋佔與摩詰同時而稍晚,誰襲用了誰的詩句難以定論。再看二人詩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葉夢得說:“此兩句好處,正在添‘漠漠'‘陰陰'四字,此乃摩詰為嘉韋佔點化,以自見其妙。” *** 《石林詩話》捲上 *** “漠漠”有“廣闊”意,“陰陰”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陰陰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畫面顯得開闊而又深邃。

  ***二***辛夷塢

  1 .寫作背景簡介

  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詩。這一組詩全是五絕,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從整體上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景。

  2 .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辛夷塢幽靜之景***境***,表現詩人寧靜淡泊情懷***意***。***主旨***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寫春天來到,辛夷花開。裴迪的和詩中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正可說明辛夷花含苞欲放時,很像荷花箭,而且花瓣和色彩也頗多相似之處。木末指樹梢。辛夷花開時,不同於桃李等花,其花是開在枝條的最末端上。紅萼,辛夷花紅色的蓓蕾。當春天來臨,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燦爛無比。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寫春天不永,花開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無聲無息,只有紛紛揚揚的辛夷花灑下片片落英,悄悄結束了它美麗而略顯短暫的花期。

  3 .鑑賞要點

  ① 這首詩寫景以動襯靜,顯得山林越發清幽。用“發”、“開”、“落”等動詞寫花開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靜氣氛就表現出來了。

  ②寓情於景。 寫景中表達了詩人淡泊情懷。清幽的山林,花開花落,讓人讀後感受到詩人的一種氣質所在,即不幹世俗的淡泊情懷。

  ③ 對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時開放,展示它的生機和希望,但一樹芳華面對的卻是“澗戶寂無人”,這是多麼孤獨而又冷落的令人難堪的境地 ! 所以它只好自開自落,在深山中了結自己的美麗行程。詩人的寂寞之意與淡泊之情寓於詩中。

  ***三***送沈子福歸江東

  1 .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是王維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 741*** 遊歷湖北襄陽一帶所作。其集中尚有《漢江臨眺》、《曉行巴峽》等詩,可見所遊之地不止一處。

  2 .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送別友人之場景,表達了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主旨***

  前二句“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寫送行之地的景色。渡頭、楊柳,顯出送行和分別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別習俗,此處烘托了送行之時的氣氛。行客稀,可見渡頭之冷清,反襯出離別的傷感。

  後二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寫友人走後詩人的思念之情。時值春光無限、桃紅柳綠之際,大江兩岸春光明媚,詩人覺得心中對友人無限惜別之情,正如眼前所見的一派春光,瀰漫於大江南北,隨友人一同歸去。

  3 .鑑賞要點

  此詩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詩人通過奇妙的比喻聯想,將自然的春色與人類的情思聯絡起來,達到景與情合的境界,而沒有絲毫做作的痕跡。詩中既寫出了與友人深厚的友誼,也將抽象的惜別之情極其生動地表達了出來,成為可見可觸的形象,彷彿友情綿長,充塞於天地之間。

  4 .問題探究

  王詩中“臨圻”,應是地名,今址難詳,或是“臨沂”之誤。臨沂,晉時為僑置縣,在今江蘇江寧東北十五公里處,恰與詩題“歸江東”吻合。

  ***四***觀 獵

  1 .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一次打獵場面,其中蘊含著詩人的豪情壯志。 *** 主旨 ***

  詩的首句“風勁角弓鳴”未寫人,先寫聲。風呼、弦鳴,風聲與角弓聲相應:風聲由弦之震響而聽得,弦之聲由風之勁疾而更震耳。次句“將軍獵渭城”才寫射獵的主人。此聯先聲奪人,如沈德潛說:“起手貴突兀,王右丞‘風勁角弓鳴'、杜工部‘莽莽萬重山'……等篇,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 *** 《說詩啐語》 *** “起二句若倒轉,便是凡筆,勝人處全在突兀也。” *** 《唐詩別裁集》 ***

  頷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寫狩獵時驚心動魄的場面。地點是在渭城,渭城為秦時咸陽故城,唐代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積雪消盡。“鷹眼”因“草枯”而能更準確觀察獵物,獵物絕無逃脫之機;“馬蹄”因“雪盡”而略去阻礙,策馬追趕更為迅捷。

  頸聯“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緊承“馬蹄輕”而來,新豐市在今陝西臨潼,為唐時著名產酒之地。“細柳營”在今陝西長安。新豐市與細柳營,二者相距三十餘公里,此處泛指軍營。二句表示將軍歸獵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尾聯“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與開頭遙相呼應,形成鮮明對比:射獵時風勁雲湧,氣氛激烈;獵後風定雲平,滿載而歸,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鵰之典,出自《北齊·斛律光傳》,載北齊斛律光射獵時,於雲中見一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稱為“射鵰手”。後用來形容那些膂力過人、箭法高超之人。

  2 .鑑賞要點

  ① 此詩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狩獵時風勁鷹疾,氣氛相當之緊張;獵後風定雲平,獵手們心滿意足,躊躇滿志。寫景都是為了表達情感,在景物的變化中見出感情的消長變化,顯得搖曳生姿,韻味十足。

  ② 全詩結構巧妙,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間流轉自如。清施補華《峴傭說詩》說:“起處須有嶁增之勢,收處須有完固之力,則中二聯愈形警策。如摩詰‘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倒戟而人,筆勢軒昂。‘草枯'一聯,正寫獵字,愈有精神。‘忽過'二句,寫獵後光景,題分已足。收處作回顧之筆,兜裹全篇,恰與起筆倒人者相照應,最為整密可法。”

  ③ 遣詞造句用得準確精當,“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體物精妙,傳神。

  李白詩四首

  一、作者介紹

  李白 ***701 — 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 *** 今甘肅秦安西北,教科書中誤為“泰安” *** ,生於中亞碎葉城 *** 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 *** ,後隨家人一起遷居於綿州彰明 *** 今四川江油 *** 青蓮鄉。李白自言“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 《上安州裴長史書》 ***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 《贈張相鎬二首》其二 *** 。青年時期出蜀漫遊,天寶元年 ***742*** 奉詔人長安,、供奉翰林,但因得罪權貴而被“賜金放還”。此後漫遊於樑宋、齊魯、吳越等地,安史之亂起入永王李磷幕,而此時肅宗李亨已在靈武即位,王室爭權過程中永王被殺,李白被株連入獄,流放夜郎 *** 今貴州桐梓 *** ,乾元二年、 ***759*** 行至白帝城遇赦返,流寓南方,寶應元年 ***762*** 卒於當塗 *** 今屬安徽 *** 。

  李白生當盛世,渴望建功立業,有著強烈的“濟蒼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他的性格豪放不羈,希望有朝一日風雲際會,“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建不世之功而後退隱江湖。他的詩歌關注時局安危,抨擊黑暗現實,同情民間疾苦,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他漫遊各地,歌頌祖國壯麗山川;他有濃厚的道家思想,詩中常表現出飲酒求仙及時行樂的心態。他的詩想象奇特、風格豪放飄逸,是我國詩歌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二、課文簡介

  ***一***夢遊天姥吟留別

  1 .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一名為《別東魯諸公》,作於李白在長安三年翰林生涯結束以後。天寶三載 ***744*** ,李白因“忤逆權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他只好南下漫遊,繼續尋求進身之機。他曾與高適、杜甫等東遊樑宋、齊魯,後南下剡中,開始吳越之遊。此詩應為詩人南遊前留別東魯諸公所作。

  天姥山臨近剡溪,傳說登山之人聽到過仙人天姥之歌唱而得名。其與天台山相對,二山峰巒峭拔,令人仰望如在天表之上,蒼茫一片如入仙境。李白初出川時就想遊歷越東,其《秋下荊門》有句“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人剡中”。

  2 .基本解讀:這首詩為留別友人所作,通過寫夢中游仙境界,表達詩人不滿社會現實,不為名利所困,蔑視權貴的高尚節操。***主旨***

  全詩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寫夢遊之緣起,從開始至“對此欲倒東南傾”。

  “海客談瀛洲”四句,以虛襯實,海外仙山之瀛洲讓人覺得虛無縹緲,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雲霞或明或滅時卻可見到,應比仙山尋訪起來更易。

  “天姥連天向天橫”四句。天姥山為越東名山,鍾靈秀絕,但與國內其他名山如五嶽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了,但詩人卻說它比五嶽還要挺拔高聳。而有名的天台山則是傾斜著如同拜倒在它的腳下。這是詩人夢中的天姥山,是被詩人大大地誇張了的天姥山的幻影。

  第二部分寫整個夢遊歷程,從“我欲因之夢吳越”至“失向來之煙霞”。

  “我欲因之夢吳越”二句,寫詩人正是按越人所述而產生了夢遊吳越的念頭,於是進人了夢境。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夜月的照耀下,詩人飛過了鏡湖直到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六句。剡溪是謝靈運當年住宿過的地方,那裡清綠的水流蕩漾四溢,猿聲清啼不已,環境美好。詩人穿上謝靈運當年所制的“謝公屐”,攀登上梯子一樣直立的石級,走到半山峰,忽見海上日出,光華四射,還聽到空中天雞啼鳴。謝公屐,據《南史·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

  “千巖萬轉路不定”六句繼寫山中所見。本是一片曙光,經過千巖萬轉之後,在迷人的山花之中徜徉,倚石小憩之時,忽覺暮色降臨,旦暮之間變化之快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只聽見熊咆龍吟,震響于山谷之中,深林為之戰慄,層峰為之驚動。不僅有生命的震撼不已,連無生命的煙、水、青雲都陰鬱沉沉,似有暴雨突至。

  “列缺霹靂”十句,寫山中得見仙子的情形。詩人正在驚駭之際,忽然電閃雷鳴,山峰崩塌,露出一個巖洞,石門訇然中開,卻見洞天福地出現了:“雲之君”們披彩虹為衣,驅長風為馬,虎為之鼓瑟,鸞為之駕車。群仙畢至,盛況空前。

  “忽魂悸以魄動”四句,寫剛剛在夢中得見神仙,卻很快醒覺,夢中的情景不見了。

  第三部分是夢醒後的感嘆,從“世間行樂亦如此”至結尾。

  夢境消失,詩人於驚悸中返回現實,方知“古來萬事東流水”,其中包含了詩人對人生多少失意的感慨 ! 而唯一能撫慰詩人內心創傷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即徜徉山水之間,尋仙求道之樂。詩意至此,或可完結,但詩人卻另加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這兩句如響落天外,一吐長安三年的鬱悶之氣,唱出了封建社會多少懷才不遇之士的憤激心聲。

  3 .鑑賞要點:這首詩寫夢中游仙所見,內容豐富、曲折,表達了詩人不滿現實、蔑視權貴的可貴精神和桀驁不馴、不為名利所誘的崇高人格氣節。

  此詩奇譎而變幻莫測,運用誇張和神話,富於浪漫主義色彩,歷來被當作李白代表作之一。全詩“變幻恍惚,盡脫蹊徑” *** 許學夷《詩源辨體》 *** 。詩人拋開現實時空的牽制,任由想象的馳騁,把天姥山這一浙東普通之山寫成一個神仙聚集的洞天福地。

  詩的語言格調奔放,以七言為主,問用四、五、六、九言,句法錯落有致,用韻變化多端,這正是李白狂放的個性和豪放飄逸詩風的完美結合,不愧是千古名篇。

  ***二***哭晁卿衡

  1 、寫作背景簡介

  晁卿衡,即晁衡,原名安陪仲麻呂,日本人。唐開元五年 ***717*** ,日本國遣使來朝。使臣在長安期間,主要研習儒家經典,玄宗曾詔令四門助教趙元默到鴻臚寺為之講授。日本使臣所得朝中賞賜,全部用來購求經書文籍。使命完後,渡海回國。晁衡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但學成後並未立即回國,而是留唐做官,歷任左補厥、左散騎常侍、祕書監、鎮南都護等職,與李白、王維等友誼深厚。天寶十二載 ***753*** ,晁衡返日探親,途中遇大風,傳言被溺死。李白作此詩哀悼他。而據考證,晁衡並沒有遇難,而是隨風漂至海南,輾轉回到長安,繼續任官,直至大曆五年 ***770*** 卒。

  2 .基本解讀

  這首詩表現詩人失去好友後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別的真摯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辭帝都”以賦筆點出晁衡辭官返國。

  次句“征帆一片繞蓬壺”由眼前聯想到晁衡旅行之遙遠和艱險。“征帆一片”形象傳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樹葉一樣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謂險象環生。據《十州記》,蓬萊山對著東海東北岸,周遭五千裡另有圓海繞山,圓海水黑,人稱為冥海,無風之時尚且洪波萬丈,人不得往來,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飛仙才能通過。此句聯想景物,為下文抒情作了鋪墊。

  第三句“明月不歸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寫晁衡之遇難。明月,是說晁衡高潔的人品如明月般皎潔。而晁衡之遇難,正如皓月沉於湛藍的大海,所比自然貼切,帶出末句無限惋惜和悲愁。

  末句“白雲愁色滿蒼梧”抒發詩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難,在詩人眼中不僅是朋友們的悲痛,連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層層白茫茫的愁雲籠罩在海上的蒼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處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寫白雲有愁來寫詩人自己之愁,將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蘊藉。

  3 .鑑賞要點

  此詩表達了與日本友人晁衡之間跨越國別的真摯友情。

  全詩格調清新,想象豐富,含蓄而又飄逸。詩人寄悲情於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詩人採用了比喻手法來寫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樣清高皎潔。這樣的友人遇難,正如明月沉海,讓人該生多少痛楚 !

  擬人手法的運用。第四句中的“白雲愁色”是擬人手法,通過寫白雲有愁來寫詩人自己之愁,將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蘊藉。這樣,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三***丁都護歌

  1 .寫作背景簡介

  關於“丁都護歌”的來源,《宋書·樂志》記載說,彭城內使徐逵之被魯軌殺了,宋高祖 *** 即宋武帝劉裕 *** 派府內直督護丁旰去處理後事。徐逵之的妻子是宋高祖的長女,她叫丁旰到她的府閣下,親自詢問殯殮之事,每問一句,都嘆息“丁督護 ! ”語聲很哀切。後人根據她的悲嘆聲進一步推衍成這支歌曲。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所儲存的《丁督護歌》都是詠歎軍旅生活的艱苦和思婦的哀怨的。

  李白是運用樂府舊題,另創新意,寫縴夫的悲苦,並寄予深切的同情。

  雲陽,即今江蘇丹陽,秦時稱曲阿,唐天寶後改為丹陽,屬江南道潤州 *** 今江蘇鎮江 *** ,是長江下游商業繁榮區,有運河直達長江。當時,太湖產多孔石,建築需求大,唐人已非常珍視。雲陽地近太湖,官吏驅民把開採的石料通過運河運往中原供園林建築之需。

  2 .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縴夫們夏日拖船之苦,表達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主旨***

  “雲陽上徵去”六句寫暑天拖船之苦。炎炎夏日,縴夫們逆水拖船,艱難地行走在兩岸都是商賈雲集的地方,對比之強烈令人震撼,拖船之苦況尤為觸目驚心。熱天最為難耐的便是口渴,而縴夫們只能就河中取水而飲,但河水混濁,一壺水中競有半壺為泥土。通過這六句,讀者似乎看到一群襤褸的縴夫,背牽著纖,喘著氣,低著頭,一步一步地行進在江邊……

  “一唱都護歌”二句寫縴夫的心情。他們拖著船,唱著號子,歌聲悽切哀怨,故口中唱,心中悲,淚水更是如雨一樣零落不止。

  “萬人系磐石”二句,場面更為讓人驚心動魄,磐石大且多,即使有萬人之力拖曳也難以達至江邊。此句照應了“拖船一何苦”,極言行役之艱鉅。

  “君看石芒碭”二句由眼前所見聯想到更遠的將來,石芒碭,是指石頭又大又多。這樣的石頭採之不盡,輸之不竭,而縴夫之苦足以感傷千古,沒有盡頭。

  3 .鑑賞要點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關注民生疾苦的可貴情懷。最後一句深化了主題,詩人由眼前景想到將來,縴夫們的痛苦何時才能到頭呢 ? 正是“落筆沉痛,含意深遠,此李詩之近杜者”。 *** 《唐宋詩醇》卷三 ***

  全詩採用了白描手法,如“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的直白描繪,震撼人心。

  4 .問題探究

  關於“芒碭”的解釋: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認為“芒碭諸山實產文石。意者是時官司取石於此山……為數甚多,無由即達江滸……謂芒碭產此文石,千古不絕,則千古常為民累。有心者能不睹之而生悲哉 ? ”即“芒碭”為山名,而程千帆不認同此說,他認為“芒碭”既非舊說的山名,也非芒碭文石,而是大、多之意,與“旁唐”、“沆碭”、“莽蕩”、“曠蕩”意同。 *** 《李白《丁都護歌》“芒碭”解》,南京師範學院學報 1979 年第 2 期 ***

  ***四***越女詞五首 *** 其三 ***

  1 .寫作背景簡介

  《越女詞》是李白在越地所寫。謝靈運有《東陽溪中問答》詩,應是此五首詩之所本。謝詩:“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雲間,迢迢不可得。”“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為 ? 月就雲中墮。”

  2 .基本解讀:此詩寫越中採蓮少女活潑可愛的神情動態。

  “棹”、“人”二詞入神之筆。“棹”指搖船的動作。搖船時還唱著歌,可見行船之輕鬆歡快;“人”是“笑”著划船鑽入荷花裡面,欲出不出,假裝害羞,天真活潑之態,歷歷在目。

  3 .鑑賞要點

  此詩風格清新自然,體現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風。

  杜甫詩五首

  一、作者介紹

  杜甫出生於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堯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詩歌憂國憂民,真實感人,安史之亂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其詩中都有反映;他的詩歌還提供了戰亂時期生動的社會生活畫面,故稱“詩史”。杜甫在詩歌創作上各體兼工,遣詞造句,精工巧妙,藝術成就極其突出,後人稱為“詩聖”。

  二、課文簡析

  ***一***月 夜

  1.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 ***756***。當年六月,安史叛軍攻入潼關,接著進入長安,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在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陝西延安***,準備趕至靈武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軍所俘,擄往長安。因杜甫原無官職,便未受囚禁。一個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這首詩。

  2.基本解讀:

  這首詩通過寫詩人陷於長安時對家中親人的思念,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主旨***

  首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設想妻子望月懷人的憂心。詩人本是在長安望月,但他憂心的不僅是自己困居長安、生死未卜的處境,而且是掛念遠在鄜州的妻兒。自己獨在長安,當然是“獨”看月,而妻子有兒女在身旁,為何也是“獨”看呢 ?下聯緊承而出。

  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緊承上聯,是流水對,直寫兒女之“未解”,是“不憶而憶”,翻進一層。詩人不寫自己對妻兒的牽掛,也不寫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卻寫小兒女因為太小,他們還不懂父親不在身邊的悲苦,這就更加令人可憐。“未解憶長安”有雙重含意:一是兒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父親,一是兒女們不理解望月思親的母親。

  頸聯“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通過想象,形象地寫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憶愈深,特別是在如此兵荒馬亂之時,想到丈夫陷賊於長安,該是怎樣的憂心如焚 !

  尾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回到詩人眼前望月場景,表達詩人對戰亂局勢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當想到以上情景,特別是妻子深夜難眠,為自己的處境而憂心時,詩人不免傷心落淚。詩人希望儘早結束這種兩地思念的痛苦生活,“雙照”而淚痕才幹,那麼“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再明白不過了。

  3、鑑賞要點:

  這首詩雖只寫親情,但具有廣闊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抒發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詩中寫個人遭際,與親人離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寫夫婦、父子之愛已與憂君愛國、憫時傷亂之情融為一體,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亂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葉燮《原詩》所言:“杜甫之詩,隨舉其一篇,篇舉其一句,無處不可見其憂君愛國、憫時傷亂,遭顛沛而不苟,處窮約而不濫,崎嶇兵戈盜賊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詩人抒發的不僅限於自己與妻子之間的離別之情,而且包含了戰亂之中廣大人民共同的心聲。詩人在半年後所寫的《述懷》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 ***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由此不難看出,在詩人“獨看”的“淚痕''裡,浸透的是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詩人對四海昇平的理想。在字裡行間,時代的脈搏無時不在跳動。

  4、藝術特點:

  ①煉字精準。一二聯中,“憐”、“憶”與“今夜”、“獨看”聯絡起來看,則意味相當深厚。明月每月可見,特寫“今夜”,又是“獨看”,可以想見有往日的“同看”和將來的“同看”。將來的“同看”由結句點明,而往日的“同看”通過這二聯和相關材料的分析可以瞭解清楚:安史亂前,杜甫曾困守長安十年,其間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共同度過的。這期間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過明月,留下的記憶應是很深刻的。當長安淪陷後,一家人逃到羌村,與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會回憶起在長安時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勝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獨看”明月又是“憶長安”,這“憶”不僅是辛酸,更是憂慮和驚恐的。那麼,往日與妻子在羌村看月而“憶長安”,儘管百感交集,但畢竟二人團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獨看”月而“憶長安”,“小兒女”們又天真幼稚,哪能為其分憂解難呢?此一“憐”字,可謂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藝術構思巧妙。以“月”為線索,採用了暗示手法,將“獨看”和“雙照”作為全詩詩眼,虛實結合,表達主題效果顯著。

  ***二***哀江頭

  1.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春天。當時詩人沿長安城東南的曲江行走,感慨萬千,哀慟欲絕,寫下這首名詩。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在安史亂中獨行昔日繁華之地曲江的感受,通過今昔對比,表達詩人憂時傷亂的哀思。***主旨***

  全詩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前四句,寫長安淪陷後曲江的荒涼景象。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少陵野老,杜甫自稱。少陵是漢宣帝許皇后的墓地,在長安東南,詩人曾在此住過,敬自稱。曲江,又叫曲江池,在長安東南十里處,為人工挖掘的屈曲湖池。唐玄宗在開元年間大加修建,宮殿樓閣連綿起伏,奇花異草四處種植,是皇室貴族和文人們的遊覽勝地。安史亂前,這裡一到春天遊人如織,車馬繁華。安史亂中遭受嚴重破壞,遊人稀少。一個明媚的春日,詩人前往曲江,偷偷行走在一個僻靜的角落,看到眼前荒涼破敗之景,不禁吞聲忍氣,暗暗哭泣。這就是如今的曲江的遊人 !行人稀少,哭泣也不敢大聲哭,只能吞聲而哭。,重複用一個“曲”字,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心中愁腸百結、紆曲難伸的感覺。這兩句,寫出了曲江的蕭條和氣氛的恐怖,因為當時江山易手,安史叛軍已掌控長安。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詩人在曲江所見到的又是什麼樣一番景象呢?“千門”,極言宮殿之多,可以想見當時的繁華;但加一“鎖”字,便將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蕭條巧妙地構成對比。“細柳新蒲”,又是一個春天到來了,只見細柳嫋嫋,茵茵蒲芽,生機盎然。“為誰綠”三字陡然一轉,以樂景襯哀情,含有肝腸寸斷的悲痛:江山易主,舊的主人倉皇出逃,如畫江山淪入敵手。面對國破家亡的現實,詩人不禁心中大慟,對往日的回憶自然而然地轉入下段“憶昔”。

  第二部分為接下來八句,寫安史亂前春日曲江繁華盛景。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總寫往日繁華。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在開元二十年 ***732***,從大明宮到南苑,修築了複道夾城,帝室權貴可通過夾城直抵南苑。詩人想起當年御駕遊苑時,霓彩旗幟飄揚,車駕豪華奢侈,珠光寶氣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絢麗無比。“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這幾句具體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遊苑的情景。“同輦隨君”用班婕妤典故,與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形成對比。當年漢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明皇做出來了;班婕妤不屑於做的事,楊貴妃卻自鳴得意地做了。言下之意,暗諷唐明皇荒淫好色。接下來四旬寫楊貴妃的驕縱得意之態。“才人”是宮中女官,她們身著戎裝,騎著有黃金勒口的白馬,帶著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雙飛的鳥兒,楊貴妃為之嫣然“一笑”。“一笑”二字頗有言外之意。妃子“一笑”,唐明皇能不開心?聯絡周幽王為博妲己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典故,這“一笑”之中又有多少諷刺之意!

  第三部分為後八句。寫詩人在滄桑鉅變之前的哀思,總結了全篇,且照應了開頭。

  “明眸皓齒今何在 ?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訊息。”這幾句寫對李楊二人自食惡果而釀成悲劇的感慨。“明眸皓齒”既是寫“一笑”的情態,又引出了楊貴妃那令人感慨萬千的悲劇。楊貴妃在馬嵬坡遭兵變而縊死,然而長安已是淪陷於敵手,血汙的遊魂也難以回京了。楊貴妃死後埋葬在渭水之濱的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嶇難行的劍閣古道,生死別離,彼此之間音容渺茫,難通訊息。詩人以“同輦隨君侍君側”與“去住彼此無訊息”、“一笑正墜雙飛翼”與“血汙遊魂歸不得”的今昔對比,揭示了李楊二人的荒淫無度與大禍臨頭之間必然的因果關係,寫得驚心動魄,引人深思。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生總是有感情的,詩人觸景傷懷,淚水奪眶而出;而大自然是無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開,它們不管人世多少滄海桑田,亙古如此,未有終極。這裡以無情襯有情,更見傷痛之情深。此時天已黃昏,胡騎出動,揚起了滿天灰塵,給人一種高壓恐怖氣氛。這樣,開頭寫的詩人為何要“潛行”、“吞聲哭”便有了答案。詩人憂憤交迫,心急如焚。末兩句有兩種解釋:一是詩人想回到城南住所,卻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煩意亂竟辨不清南北方向;一是詩人明知住所在城南,卻駐足眺望城北,翹首盼望官軍的到來,因為唐肅宗此時在靈武,靈武在長安以北。詩人同時寫的《悲陳陶》一詩中有句“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含意相同。陸游《老學庵筆記》雲:“北人謂‘向'為‘望'。”可見“望城北”即“向城北”意。

  3.鑑賞要點

  全詩憂時傷亂的主題至為沉痛。詩人潛行曲江,今昔對比之中,寄託了深深的哀思。

  全詩結構緊緊圍繞主題而展開。由眼前翻到從前,又從回憶轉回現實。紆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層次感。先是寫哀,觸景傷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寫極度之樂,回憶李楊二人荒淫無度的豪奢生活;爾後又寫樂極生悲,寫出時代變幻的深哀巨痛。

  對比手法的運用。詩中樂與哀因果轉換,對比效果強烈,在今昔對比中,蘊含了詩人無盡的哀愁。這裡既有詩人憂國憂民的真誠,也有對蒙難君王的傷悼。哀其不幸蒙塵,諷其荒淫誤國。這是李唐王朝衰敗的悲歌,也是詩人為國破家亡而泣,可謂句句傷心,字字血淚。

  ***三***蜀 相

  1.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憂心忡忡,苦悶彷徨。這段時間,他創作了一系列讚揚諸葛亮的詩篇,《蜀相》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基本解讀

  這首詩通過詩人對丞相祠堂的尋訪,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詩人深沉而複雜的感慨。***主旨***

  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設為問答,以尋訪丞相祠為由,點出諸葛亮廟在成都城外,為高大繁茂的柏樹所遮掩。丞相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約二里處。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裡主持國政二十餘年,創下了令後人景仰的勳業。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後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何處尋”,口氣急切,表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追慕;錦官城,即成都,成都在漢代織錦業發達,朝廷曾在此設錦官專管,故有“錦官城”之稱。“柏森森”,以蒼松翠柏之茂密暗含人們對諸葛亮的景仰,透出一種肅穆、安謐的氣氛;杜甫在夔州時寫有《古柏行》一詩,其中有句“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可為“柏森森”三字作一較好註腳。“森森”,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進一步寫丞相祠堂幽靜的環境,表現了詩人追懷諸葛亮的寂寞之心。這裡有把臺階都映得發綠的碧草,有藏在深樹枝葉後鳴囀的黃鸝。“自春色”,寫出春草茂盛之態,“空好音”,寫遊人稀少,鳥兒鳴聲婉轉,但並不引起遊人的注意。丞相廟宇如此幽靜、寂寞,先賢的功績漸漸被人遺忘;詩人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為同調,這是多麼寂寞的懷古之心啊 !其中亦可見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對世無賢才的深深失望之情。此聯還命有碧草與黃鸝並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對於這兩句,杜詩的評註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確切地說,這兩句應看成“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託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婉,就是生動的一例。

  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以凝練的筆墨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和才德。這裡突出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一是三顧茅廬,定天下鼎足三分之大計;二是輔助劉備開創蜀漢政權;三是輔佐後主劉禪鞏固帝業。詩人最為羨慕的是諸葛亮能與劉備的君臣際會,共創大業,一生才學得以施展。“天下計”,天下大計。指《隆中對》中所言:“東連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劉璋”。“老臣心”意指諸葛亮功成不居、忠心謀國之心。《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病篤,謂亮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日:‘臣敢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後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此聯既是對諸葛亮高尚人格的讚美,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時、抱負難施的隱衷。

  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抒寫自己對諸葛亮一生遭際的沉痛感慨。諸葛亮一生對蜀漢政權耿耿忠心,最後於後主建興十二年 ***234***病逝軍中。這年春天,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與魏司馬懿軍在陝西渭南對壘,相持百餘日,終因操勞過度,八月於五丈原離世,年五十四歲。“出師未捷身先死”指的就是這段史實。諸葛亮雖未能伐魏功成,卻踐行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崇高精神和品質光照千古,千百年來後人無不為此感動流淚。“英雄”,應是指千古以下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而赴湯蹈火之人,其中尤其如杜甫這樣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之人。此句隱含著詩人感時傷亂之意。

  此詩感人肺腑,浦起龍《讀杜心解》雲:“後來武侯廟詩,名作林立,然以列舉一事為句。始信此詩統體渾成,盡空作者。”

  3.鑑賞要點

  本詩題目為蜀相,卻直寫諸葛亮,景中含情。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其間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和政治理想,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詩人對憂念蒼生、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其崇敬景仰,希望在當時安史之亂中也能有諸葛亮這樣雄才大略而又忠心為國之人出現;詩人對自己不能拯時濟世而潦倒一生深感遺憾。

  結構嚴謹,起承轉合,天衣無縫。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體渾成,富有藝術感染力。

  4.問題探究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聯,可有不同理解。一種理解是認為此聯為襯托諸葛亮廟的荒涼並抒發詩人的感傷之情。“映階碧草”,“隔葉黃鸝”原應娛人耳目,但加上了“自”、“空”兩字後,感情色彩為之大變。原來詩人意不在賞景,而在憑弔古人。他對諸葛亮的出師未捷、齎志而歿深感遺憾,因此祠前雖有滿目“春色”,盈耳“好音”,他也無意欣賞,反而覺得它們都是多餘的,表達了詩人惆悵寂寞的心情,故宋代王安石評此二句曰:“此止詠武侯廟,而託意在其中” ***《鐘山語錄》***。特別是“自”、“空”二字。春草青青,黃鸝婉轉,本是美好之物,但加此二字,頓生傷心。另一種理解是春草青青,卻無人踐踏;黃鸝啼叫,無人驚動,一“自”一“空”,寫出了包括詩人在內的拜謁蜀相的人們那種虔誠肅靜之心。

  ***四***又呈吳郎

  1.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作於大曆二年 ***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當時,杜甫住在灢西一處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幾棵棗樹,西鄰的一個貧窮的寡婦常來打棗,杜甫從不干涉。後來,杜甫將草堂讓給一位吳姓親戚***即詩中吳郎***,自己搬到十餘里外的東屯去了。不料這位吳郎一來就在草堂外圍插上籬笆,有意不讓打棗。寡婦向杜甫訴說,杜甫便寫了這首詩去勸告吳郎。此前杜甫給吳郎寫過一首詩,所以此詩題為《又呈吳郎》。吳郎年輩比杜甫小,杜甫不說“又簡吳郎”,而有意用“呈”字,是為了讓吳郎易於接受詩中所勸。

  2.基本解讀

  這首詩中,詩人通過勸告吳郎讓老婦人打棗這樣一件小事,表達了詩人對戰亂中的人民真切的關心和深摯的同情。***主旨***

  首聯“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開門見山,直敘其事。“撲棗”即“打棗”,“打”字顯猛烈,而用“撲”字,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任”,放任不管。原因正在於“無食無兒一婦人”。這句詩充滿同情意味,口氣自然,似乎直接面對吳郎說話。

  頷聯“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緊接上聯,進一步說明“撲棗”的原因。“困窮”正在於上句所言。意謂如果不是窮得萬般無奈,她又哪裡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 ?正由於她撲棗時心懷恐懼,所以我們不僅不應干涉,反而更應顯得和善些,讓她安心打棗才對。以上四句是詩人自敘以前之事,用以啟發吳郎。

  頸聯“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任真”直接說到吳郎的行為。前句主語是寡婦,“防”,提防,心存戒備。“遠客”指吳郎。“多事”,多心,多慮。後句主語是吳郎。此聯意謂,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未免多心,但你一搬進草堂就插籬笆,卻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 !

  言外之意在於:這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有點不近人情。她本來打棗時就提心吊膽,你不表現親善一

  些,反而一來就插起籬笆了 !此兩句措辭委婉含蓄,如果話說得太生硬、直接,可能會引起吳郎的反感。

  尾聯“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勸說強有力的理由,蘊含著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前句是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這位寡婦、同時也是廣大人民窮困的社會根源在於官府的剝削,即“徵求”。這也為寡婦的行為作了進一步的開脫。後句說得更遠更深,詩人想到持續了十餘年的安史之亂,不禁涕淚橫流。而這也正是廣大人民窮困的又一深刻時代根源。以此來點醒、開導吳郎,讓他看得遠一些,多一些同情心。

  3.鑑賞要點

  此詩富有強烈的人民性,是詩人憂國憂民精神的具體例證。詩人由二件普通的打棗小事,聯想到廣大人民尚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現實,併為此涕淚橫流。同時也是向吳郎、向廣大尚處於戰亂中的人們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此艱難歲月之中,人們更應該互敬互愛、同甘共苦,共渡難關。

  此詩以詩代簡,詞語明白如話卻又委婉含蓄。詩人用了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承接關聯,如“不為”、“只緣”、“已”、“正”、“即”、“便”、“雖”、“卻''等,這樣既有律詩的格律韻味,又具散文的靈活性,讀起來抑揚頓挫,令人回昧不已。

  ***五***登岳陽樓

  1.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 ***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所見之景,表達了自己衰暮之年仍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主旨***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即緊扣詩題,點明登臨之意,只是感情複雜,不知是喜是悲。洞庭湖水方圓五百餘里,蔚為壯觀。詩人以“昔聞”入手,寫出自己早已對之嚮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殘之年方得以登臨。杜甫一生懷才不遇,路途坎坷,但從未放棄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只是此時已值衰年,萬事成空,所有的願望即將化為泡影,在今昔對比之中,抑鬱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流露無遺。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登臨所見。廣闊無垠的洞庭湖,浩浩蕩蕩,好像把東方的吳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為二,連日月星辰都漂浮於湖水之中。此句寫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氣象和詩人博大的胸襟。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轉而寫自己之悽苦情狀。這十字可謂字字辛酸:親朋絕少而音訊難通;年老體衰而又病魔纏身;生活艱難,唯有一葉小舟順流漂泊,困頓潦倒之狀令人悽然。

  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泅流”緊承上聯,顯出詩人博大的胸襟。詩人憑欄遙望北方,想到那長年不息的戰火和塗炭的生靈,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正表現了其寬廣的胸懷,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

  3.鑑賞要點

  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感人至深。

  氣勢恢弘的景物描寫,“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境界之大,寫洞庭詩句無出其右。

  即景抒情詩四首

  一、登幽州臺歌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陳子昂 ***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二十四歲中進士,因《諫靈駕人京書》一文為武則天所賞識,用為麟臺正字***祕書省屬官***,後任右拾遺。三十八歲時退職返鄉,不久被縣令段簡害死於獄中。

  此詩作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當時,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軍中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無將略”,不到一年兵敗,情況危急。陳子昂向武進言,請求遣萬人為前驅擊敵,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者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時人莫不知也。”

  ***盧藏用《陳子昂別傳》***

  幽州臺,又稱薊北樓、薊丘、燕臺,傳說為燕昭王為招納人才所築的黃金臺。燕昭王為戰國時燕國君主,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召來樂毅等奇士,國力大盛。但在《戰國策》、《史記》中皆未見築臺之事,漢末孔融《論盛孝章書》雲:“昭王築臺,以尊郭隗。”築臺之說始見於此。魏晉以後,始有燕昭主築黃金臺之說,但說法不一。薊丘,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詩人登上幽州臺時,想到自己懷抱曠世之才卻無用武之地並沉淪下僚,想象當年燕昭王何等禮賢人才,自己卻偏偏未能趕上,昔日的遺蹟已蕩然無存,惟有丘陵高樹而已。其《燕昭王》詩:“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悵已矣,驅馬復歸來。”詩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蒼穹、不禁悲從中來。此二句從時間角度著筆,“前”與“後”、“古人”與“來者”對舉,用兩“不見”相連,表現自己的孤獨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樣的賢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見;將來有,我亦不可見,千載而下,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憤填膺,發出了封建社會千千萬萬懷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聲,因而引起千百年人們的共鳴。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想到宇宙寥廓與綿長,個人卻渺小與短暫,更何況生不逢時,懷才不遇,於是傷感無限,涕淚交橫。“獨”字,正寫出了詩人寂寞淒涼的心境,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3.鑑賞要點:鮮明的宇宙意識和社會意識是本詩一大特點。

  全詩直抒胸臆,破空而來,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蒼涼悲壯的陽剛之氣。

  二、春江花月夜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張若虛 ***約660—720***,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其詩僅存兩首,而此篇被論者評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王豈運《湘綺樓論唐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

  春江花月夜》原為樂府舊題,屬於《清商曲·吳聲歌》,相傳創自陳後主。這一首卻完全突破宮體詩的藩籬,語言清新,敘寫了民間遊子思婦的相思離別之苦,面貌為之一新。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動人美景,對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敘寫遊子思婦的相思之情,表達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主旨***

  “春江潮水連海平”四句總寫春江月夜中壯麗景象。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之中最為動人的良辰美景。入題即是一幅壯麗的畫面:江海連潮,月共潮生。“生”,寫出了明月隨著奔騰的潮水噴薄而出的巨集大氣勢。月光閃耀千萬裡遠,又有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

  “江流宛轉繞芳甸”二句寫了令人心馳神往的江畔美景。江水彎曲著繞過雜花叢生的江邊沙地,月光傾瀉在花林上,如同撒上了一層白色的霜花。

  “空裡流霜不覺飛”四句寫江天一色的澄澈明淨之景。月光盪滌了世間的一切,這才有“流霜不覺飛”, “白沙看不見”。此處虛實結合,最後整個宇宙似乎只剩下一輪明月的清輝。這樣一輪獨自徘徊在空中的月亮,引發了詩人無限的深思和遐想。

  “江畔何人初見月”六句是對自然的發問和對人生的思索。自古以來,明月在天,什麼人最先看到這一輪明月呢 ?明月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照耀人間的呢?古往今來,在亙古不滅的時空面前,人們或奮發圖強,或得過且過,或及時行樂,卻終有一死,無法與亙古的時空永遠相伴。但詩人由此出新,認為個體生命雖有限,但一代一代連續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生命的延續。不像這明月,永遠只是一個樣子。詩人以群體生命的延續回答了這個令人類永遠感傷的宇宙命題。接著寫明月在天,孤獨地在天空徘徊,像是在等待什麼人,卻又永遠難以等到。月光下是奔騰而去的大江急流。詩人讓詩情向縱深發展,以明月有恨而江水無情,很自然地將筆觸轉向下半篇的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上來。

  “白雲一片去悠悠”四句寫在此良辰美景之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相思之情。“白雲”飄忽,象徵了“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是地名,但這裡並不確指,是泛指離別之地,且古詩文中“楓”、“浦”本就是離別傷情之所。“誰家”與“何處”互文見義,由一家一處聯想到人間千千萬萬家的離愁別恨。一地相思,兩處離愁,往復迴環。這是一種詩意的痛苦,發自內心,纏綿悱惻,可謂不招自來,揮之不去。

  “可憐樓上月徘徊”四句寫思婦對遊子的思念。詩人將“月”擬人化,寫月之“徘徊”,既寫出了月的自然屬性,光影明滅,浮雲遊弋;又賦予月光人性,它好像憐憫思婦的孤獨寂寞,久久在樓上徘徊而不忍離去。月華灑落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可這反而令思婦更添相思之苦。她想“捲去”、“拂”走這有點惹人愁思的清輝,可是“卷不去”、“拂還來”。將相思之苦寫得如此形象逼真,生動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和迷惘之情。

  “此時相望不相聞”四句寫思婦對遊子的思念之深進而引起的無限遐思。月光引起的情思讓她難以入眠,想到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許也在望月思念自己,生髮託月傳情的痴心。“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可是鴻雁長飛,月華難遞;魚兒躍動,只見陣陣波紋。向來有傳信功能傳說的魚兒雁兒都無法傳情,那隻能借助夢境了。

  “昨夜閒潭夢落花”六句寫遊子的相思之情。詩人用春夢、落花、流水、殘月四種傷情的意象來烘托。夢境是那樣迷情惆悵:花落幽潭,春光將逝,人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帶走的不僅是易逝的春光,也是遊子思婦的青春和愛戀、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落下的是漸漸失望的思緒,隨之而來的又將是難以忍受的悽婉落寞。沉沉的海霧逐漸遮蔽了落月;而遊子思婦,碣石瀟湘,一北一南,天各一方,千里迢迢,相思不知又要增添幾重!

  “不知乘月幾人歸”二句寫在此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之中,不知能有幾人乘月回鄉;情人間的離情,伴著將落的殘月,灑落在江邊的樹林之上……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月華柔情、詩人之情相互交織,嫋嫋不絕,搖曳生姿,引人深思。

  3.鑑賞要點

  全詩寫景別具特色。詩中寫了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以“月”為主體。“月”是此詩的靈魂,是全詩結構的紐帶,也是情景兼具之物。在月華的籠罩下,江水、沙灘、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閒潭、鴻雁、魚龍、思婦和遊子構成了一幅安寧祥和的美景圖卷。其中虛實相生,濃淡相映,如同一軸巨幅的中國山水長卷,意境極為深邃而優美。

  全詩詩情、畫意、哲理融為一體。這首詩有別於傳統的單純寫景之作,也有別於一些單純的哲理詩和言情詩。詩中有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讚美,有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有對永恆人生哲理的探求,使得全詩景、情、理水乳交融,形成了清新而又邈遠的意境,讀後讓人心曠神怡,並進而去探尋更深更美的人生真諦。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孟子見樑襄王知識點
高中語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識點
相關知識
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唐詩宋詞知識點
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二單元知識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孔雀東南飛知識點
高中語文必修課本必背篇目
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成語大全
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文化常識彙總
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成語大全彙總
高中語文必修課本過秦論讀後感
高一語文必修一西地平線上知識點
關於高中語文如何快速有效掌握知識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