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閱讀模擬練習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9日

  閱讀題在語文考試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

  孟暉

  在我們這個犬儒的時代,像曹丕《與吳質書》、江淹《恨賦》這樣的文章,是很難被人理解的。

  《與吳質書》中,曹丕直視死亡的勇氣首先就讓我們陌生。談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親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況,他竟然用了這樣的語句:“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而此諸子,化為糞壤”。我們不得不承認,魏晉人觀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們太不一樣了,他們固執地堅持真相,堅持直視死亡。他們似乎對死亡這個主題異常執著,一次次地,他們談論著各種各樣的死亡,談論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們常說魏晉時代是一次生命意識的覺醒,其實,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這時代同時也是死亡意識的覺醒。

  隨著文章的深入,我們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層的痛苦。一方面,他對人間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難以抗拒的孤獨感;另一方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對朋友吳質,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歲漸長,都使他對人生產生了極端的焦慮感,以至急得終夜難以成眠。可是,這種焦慮並非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在接下來的一段傾訴中,我們能夠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沒有年輕時的“志意”了,還沒有白頭,就已經在精神狀態上成了“老翁”,這是在譴責自己喪失了朝氣;同時,他更對自己的功業、成就,以及整個的人生狀態感到不滿。在痛切的自責之後,他得出的感慨卻是“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應該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時光,來努力創造豐盛的人生!直視死亡,並沒有讓魏晉南北朝士大夫們畏縮,相反,這成了讓他們無比眷戀生命的最大動力。與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晉精神,恰恰是“未知死,焉知生”。

  在活著的時候,沒有盡情展現生之美麗,沒有實現抱負和理想,沒有達到人之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無限遺恨。這個主題,也是我們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脫,這樣豈不是不夠達觀嗎?可是,魏晉南北朝人好像不知道“達觀”是怎麼一回事。《恨賦》滿篇的悵恨之情,皆因生命沒有得到充分的表達,生命不能自主。這種想法讓我們驚異;一種觀念早就深深地浸透了我們的血液:這就是所謂“知天樂命”的人生觀。魏晉人是“知天”的,在這一點上,他們遠比我們要更達觀得多,所以,他們才不迴避死亡,才把死亡當作返照人生的一個座標。但是,他們“知天”,卻不肯“樂命”,恰恰相反,他們“恨”命,並且在文章中反覆吟嘯著這種恨意。

  也許,在這個時代,佛教還剛剛傳入,道家也還在成形之中,中國人還不像後來那樣,有那樣多的退路,那樣多自我解脫的方式,於是,他們的生命熱情就像火一樣熾烈,燃燒著他們自己。因此,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不肯“苟活”,“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在江淹看來,正因為人生的註定不能圓滿,因此,人之死,就無一例外地成為一種痛苦的結局。但這痛苦不是因為死的來臨,而是因為在死亡到來之前,沒有讓生命如花綻放。

  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歡《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賦》,當然是有原因的,因為逍遙和隱逸,更合乎我們的犬儒態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彷彿已經是很久了,知天樂命、寵辱不驚的達觀精神,就支配著我們的靈魂,也支配著我們的散文寫作。像《與吳質書》和《恨賦》中這種直面死亡因而對生命絕不苟且的態度,不僅為我們所陌生,而且也讓我們難以接受。然而,這種態度的存在,正證明了中國思想從來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一。是不是已經到了這樣的時刻,我們終於厭倦了把散文當作犬儒精神的傳聲筒,而重續起中國文學史上另一種精神的散文寫作?

  18.通觀全文,文末“犬儒精神”和“另一種精神”分別指什麼,試作概括。***4分***

  19.結合文意,說明為什麼說“像曹丕《與吳質書》、江淹《恨賦》這樣的文章,是很難被理解的”。***4分***

  20.文中 “知天”“恨命” 在曹丕身上如何體現,試分條概述。***6分***

  21.下列是對文章的分析和鑑賞,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以曹丕和江淹的兩篇文章為引子和線索,在對魏晉精神的肯定和讚揚中中肯而委婉地批評了當代某些人身上的犬儒精神,對改變這種精神寄予了熱切的希望。

  B.第六段中“把死亡當做返照人生的一個座標”的比喻含義雋永,突出了魏晉時代人們對死亡意義的深刻認識。

  C.本文結構上由總而分,再由分而合,章法嚴謹;寫法上對魏晉精神的分析,由表及裡,層層深入;語言上,質樸與絢爛結合,風格多樣。

  D.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之語並加以翻新,準確揭示了魏晉士人看透了死亡的本質,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義所在,因而也就更加珍視生命的心態和精神實質。

  A. 作者將《五柳先生傳》、《歸去來賦》與《與吳質書》、《恨賦》相比較,肯定了後者直面死亡因而對生命絕不苟且的態度,而否定了前者的逍遙和隱逸。

  答:[ ] [ ]

高考現代文閱讀模擬練習題
李商隱詩兩首同步練習題及答案
相關知識
高考語文閱讀模擬練習題及參考答案
高考語文閱讀模擬練習題
高考語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帶答案
高考語文閱讀專項練習題附答案解析
高考語文閱讀強化練習題及答案
高考語文閱讀強化練習題附答案
高考語文衝刺模擬練習題
高考語文閱讀專項練習題附答案
高考語文衝刺模擬練習題附答案解析
高考語文閱讀專項練習題:一莖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