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孫臏的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孫臏,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被齊威王任為軍師。公元前354年,指揮“圍魏救趙”之戰。馬陵之戰中,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撰寫《孫臏兵法》89篇,另附作戰圖4卷,久已失傳。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壯志不泯

  孫臏戰國時期的齊國,在遠離齊都臨淄的一個偏僻山村裡,晚年的孫臏深居簡出,潛心於軍事理論的研究和著述。時值深秋時節,這一天,孫臏從堆滿簡牘的几案上抬起頭,望著窗外瑟瑟的秋

  風中紛紛飄落的枯葉,目光不由地轉到了那雙殘廢的雙腿上,昔日那些艱難坎坷、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彷彿又一幕幕浮現在他的眼前。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後人就稱他為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臏是孫子的後代,孫子死後一百多年而有孫臏。

  孫臏在青年時期,曾和魏人龐涓一起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這鬼谷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隱士,有通天徹地之才。他精通數學,日星象緯,佔往察來,言無不驗;又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莫口難當;還精通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導引,祛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佈陣列兵,鬼神莫測。據說,他的弟子眾多,戰國時代著名兵家尉繚和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出於他的門下。孫臏為人淳樸厚道,謙虛謹慎,加上學習勤奮刻苦,頗得鬼谷子的器重。一天,鬼谷子對眾弟子說:“我夜間討厭聽到老鼠的聲音,你們輪流值宿,替我驅鼠。”這天夜裡,輪到孫臏值宿,鬼谷子將孫臏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一卷文書,對他說:“這是你的祖先孫子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當年你的祖先曾將它獻給吳王闔閭,闔閭用其策,大破楚軍。後閹閭惜此書,不欲廣傳於人,乃置於鐵櫃,藏於姑蘇臺屋楹之內。自越兵焚臺,此書不傳。吾向與汝祖有交,求得此書,親為註解;行兵祕密,盡在其中,未嘗輕授一人。今見子心術忠厚,特以付子。”並告誡道:“得此書者,善用之為天下利,不善用之為天下害。”於是,孫臏攜歸臥室,晝夜研習。3日之後即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谷子逐篇盤問,孫臏對答如流,一字不遺,並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發揮。鬼谷子很是驚訝,高興地

  孫臏說:“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孫武先生後繼有人了。” 誰知,此事後被龐涓所知,龐涓對孫臏頓生嫉恨之心。此人本來就生性奸詐,嫉賢妒能,怎能容忍孫臏超過自己。然而,他非常善於偽裝自己,曾與孫臏結為兄弟。一天,弟子們下山汲水,聽到路人傳說魏國厚幣招賢,訪求將相,龐涓心動,欲往魏應聘。鬼谷子見貌察情,早知其意?便放龐涓下山去了。下山前與孫臏相約,此行倘有進身之階,必當舉薦孫臏,同立功業,如若失言,當死於萬箭之下。孫臏感佩莫名,揮淚與其告別。

  時值戰國中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爭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統天下。當時戰國七雄裡頭要數魏國最強。魏惠王聽說有個自稱鬼谷子的弟子前來應聘,便欣然接見了他。龐涓拜見魏惠王,指畫敷陳,傾倒平生所學,惟恐不盡。魏惠王問道:“我們的東邊有齊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邊有韓國、趙國、燕國。周邊都是大國,我們怎麼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跟呢?”龐淚大誇海口:“大王要是讓我做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都不難,還用得著怕他們嗎?”要是辦不到,我情願受罰。”魏惠王很高興,便拜龐涓為大將,另兼軍師之職。他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都當上了。這一批“龐家將”整日操練兵馬,雄心勃勃。不久,便率軍進攻較弱的衛、宋等國,屢屢獲勝,還擊退了前來進犯的齊國。一時間,龐涓名聲大噪,魏惠王也更加信任龐涓了。

  龐涓在魏國受到重用後,並沒有實現邀請孫臏下山的諾言。後來魏惠王聽說孫臏很有才能,就讓龐涓寫信邀請,龐涓只得照辦。

  孫臏接到龐涓的信後,感念龐涓的舉薦之恩,立即打點行裝奔赴魏國。龐涓見到孫臏後,假意歡迎,並盛情款待。然而不久,龐涓便偽造書信,設計陷害孫臏。在魏惠王面前詆譭孫臏,說其私通齊國。惠王一氣之下,要處死孫臏。龐涓為了騙取孫臏所學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學的面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變成了臏刑。挖去了孫臏的雙膝蓋骨,又用針刺面,然後以墨塗之。孫臏變成了一個廢人,天天依靠著龐涓過日子,老覺得對不起人家。

  孫臏為了報答龐涓的恩情,他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筒上。 孫臏每天都忍痛拼命抄寫。在一旁侍奉他的童僕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看清了龐涓的真面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龐涓控制著,膝蓋已去,兩腿無力行走,好不悽慘。但孫臏是個意志非凡的人,並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裡。他一方面與龐涓巧妙周旋,—方面在努力尋找時機,儘早擺脫龐涓的監視,心想有朝一日馳騁縱橫,報仇血恥。他開始裝瘋,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一片一片地燒燬,一會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張目亂叫不絕。來人驚恐萬狀,急忙將此事告知龐涓。龐涓親自察看,只見孫臏痰涎滿面,時而伏地哈哈大笑,時而又嚎啕大哭起來。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將他拖人豬圈中,孫臏披髮露面,倒身臥於糞穢之中。龐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則較從前大為鬆懈了。孫臏整日狂言誕語,或哭或笑,白日混跡於市井之間,晚間仍歸豬圈之內。數日後,龐涓始信其瘋。

  後來,齊威王派辯土淳于髡到魏國去拜訪魏惠王。孫臏乘人不備,祕見齊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陳詞,打動了齊使。於是,淳于髡偷偷將孫臏帶離魏國,回到了齊國臨淄。

  :田忌賽馬

  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後,把他推薦給田忌。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也很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招他為賓客,以上禮待之,言聽計從。當時,在齊國的王室貴族之中,流行一種賽馬遊戲。

  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時勝少負多。孫臏在場觀察了多次,發現雙方出場的馬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水準,每一種水準的馬力相仿,於是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我可以使獲勝,賭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非常高興,和齊威王賽馬“逐射千金”。比賽當天,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讓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最後再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田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的賭注。這就是“田忌賽馬”故事的來歷。這個小故事揭示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在戰爭中要從全域性著眼,善於統籌,為了總體的勝利,可以犧牲區域性利益。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就可以從全域性上看處於劣勢的—方,採取出奇制勝的戰術,做出某種讓步,而最終取得全面的勝利,達到的以弱勝強的預期目的。正因為“田忌賽馬”這個小故事裡蘊含著真理的核心,所以一直傳為佳話,流傳深遠。另外,孫臏在“田忌賽馬”中所採用的方法,也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其實,對孫臏來說,幫助田忌在賽馬中獲勝不過是略施小計,田忌卻由此對孫臏更加折服,並把他正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和他交談兵書戰策,孫臏盡吐平生所學,兩人談得十分投機,齊威王認為孫臏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真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立即拜孫臏為軍師。這樣,通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個“刑餘之人”一躍而成為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群雄角逐這個動盪的大舞臺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魏龐涓發兵8萬,以突襲的辦法將趙國的都城邯鄲包圍。趙國抵擋不住,意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欲派孫臏為大將,率兵援趙。孫臏辭謝說:“我是受過刑的殘疾人,帶兵為將多有不便,還是請田大夫為將,我從旁出出主意吧!”齊威王想想也好,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8萬,前往救趙。大軍既出,田忌欲直奔邯鄲,速解趙國之圍。孫臏不贊成這種硬碰硬的戰法,提出應趁魏國國內兵力空虛之機,發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軍奔趙回救。這一戰略思想,將避免齊軍長途奔襲的疲勞,而致魏軍於奔波被動之中,立即為田忌採納,率領齊軍殺往大梁。

  魏軍好不容易將邯鄲攻陷,卻傳來齊軍壓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訊息。龐涓顧不得休整部隊,除留少數兵力防守邯鄲外,忙率大軍馳援大梁。沒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齊軍包圍。魏軍長期勞頓奔波,士卒疲憊不堪,哪還頂得住以逸待勞的齊軍?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逃,連主將龐涓也被活捉。到頭來,魏國只好同齊國議和,乖乖地歸還了邯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之戰。其實,也是孫臏對龐涓的重重一擊。但孫臏並沒有殺龐涓,只是訓導他一番,又將他放了。

  桂陵之戰10多年後,即公元前342年,龐涓又帶領10萬大軍、1000輛兵車,分3路進攻韓國。小小的韓國抵擋不住龐涓的進攻,一時形勢危急,遂接連派出使臣,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叢集臣商討對策,有主張坐山觀虎鬥的,有主張發兵救援的,相互爭執不下。孫臏一直沒有說話。齊威王見狀便說:“先生是不是認為這兩種意見都不對啊?”孫臏點頭說:“是的。我以為,魏國以強凌弱,如果韓被攻陷,肯定對齊國不利,因此我不贊成見死不救的主張。但是,魏國現在銳氣正盛。如果我們匆忙出兵,豈不是要代替韓軍承受最初的打擊?”齊威王說:“那麼,依先生的意見怎麼辦好?”孫臏說:“我看可以先答應韓國的請求。他們知道我們能出兵救它,必然全力抗擊入侵的魏軍;而魏軍經過激烈拼殺,人力物力也會大大消耗。到那個時候我們再發兵前去,攻擊疲憊不堪的魏軍,拯救危難之中的韓國,就可以用力少而見功多,取勝易而受益大,不知陛下以為如何?”齊威王十分讚賞孫臏的諫儀,當即採納。一年後,當魏韓兩軍交戰更為激烈,雙方實力已大大削弱的時候,齊威王才決定派兵出戰,仍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於是,孫臏與龐涓又一次相逢在戰場,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生死較量。
 

孫臏是屬什麼生肖的
財神節的由來及各地習俗
相關知識
關於孫臏的典故
關於七夕的典故
關於成語的典故大全
關於成語的典故精選
關於西施的典故
關於陳平的典故有哪些
關於白酒的典故
關於阿膠的典故
關於馬超的典故_關於馬超的故事
孔子臨終遺言_關於孔子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