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醫學類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動物醫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動物基礎醫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動物體正常和異常結構及功能實驗、檢查、疾病預防、診斷、治療技術的基本訓練,具有動物保健、臨床診療、動物防疫檢疫和獸醫衛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斷奶仔豬腹瀉防治

  摘 要

  斷奶仔豬腹瀉在養豬業中危害居首,導致仔豬成活率降低,飼料報酬降低,生長緩慢,生長髮育停滯;同時由於腹瀉導致體質下降,免疫力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弱,容易繼發感染其他疾病,嚴重威脅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從生理、病原、飼料、應激、以及環境等因素出發,分析了早期斷奶仔豬腹瀉發生的原因,從免疫、飼料營養、飼養管理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綜合性預防措施,對提高斷奶仔豬生產效能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仔豬 早期斷乳 腹瀉 防治

  據統計,斷奶後8-13d,仔豬腹瀉率高達32%,14-17d增至41.4%,到22-28d降到

  8.4%,斷奶後仔豬死亡率高達20%-30%。如何降低斷奶仔豬腹瀉成為當前養豬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引發仔豬腹瀉的因數

  1.1 生理性因數

  通常將出生到20千克的豬稱為仔豬。仔豬階段是豬的生長髮育和養豬生產的重要階段。

  仔豬具有不同其他階段的豬在消化生理、免疫機能和體溫調節的特點。這些特點成為仔豬營養需要和飼養技術獨特性的重要機制,也是引起仔豬早期斷乳腹瀉的基本原因。

  1.1.1 消化生理

  仔豬的消化系統特點決定了仔豬在斷奶期間容易發生腹瀉。

  1.1.1.1 胃腸酸性低 出生仔豬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遊離鹽酸,一般從20天開始才有少量遊離鹽酸出現,以後隨年齡增加。仔豬至少在2-3月齡時鹽酸分泌才接近成年水平。仔豬分泌胃酸的能力很弱,但胃內pH值低於4時才有利於蛋白質的消化,能使大量病菌滅活。母乳中含有豐富的乳糖,可被胃中乳酸桿菌分解成乳酸,成為哺乳仔豬胃酸的主要來源。所以儘管哺乳仔豬分泌胃酸能力很弱,仍消化良好。而仔豬斷奶後,乳酸來源終止,胃酸分泌仍然很少,仔豬胃內酸度不足,使胃蛋白酶原的啟用受到限制,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影響飼料特別是蛋白質消化,消化不良的飼料為小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其它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條件,而乳酸桿菌的生長則受到抑制,導致仔豬消化不良,腸內滲透性紊亂而發生腹瀉。

  1.1.1.2 消化道和消化腺發育不完善 3~4周齡的仔豬胃黏膜的體積重量和胰腺體積重量均未達到發育成熟期,其微結構也未發育成熟。如:小腸絨毛長度、上皮凹陷深度及絨毛面積和淋巴細胞密度等均正處於發育階段。

  1.1.1.3 酶系發育不完善

  初生仔豬乳糖酶活性很高,分泌量在2-3周齡達到高峰,以後漸降,4-5周齡降到低限。初生時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的活性很低。蔗糖酶、果糖酶和麥芽糖酶的活性到1-2周後開始增強,而澱粉酶活性在3-4周時達到高峰。因此,仔豬特別是早期斷奶仔豬對非乳飼料的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很差。而斷奶時由於日糧變化大,與之不相適應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分泌不足,澱粉酶活性較低,造成早期斷奶仔豬對植物飼料蛋白不能很好消化,到4~5周齡時,乳糖酶降到最低限度,而其消化系統仍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夠的消化酶。仔豬斷奶,本身就是一種應激,會使消化酶分泌環節受到影響,使消化酶含量減少、活性降低。斷奶仔豬從吃母乳為主轉到以採食植物性飼料為主,兩種營養源截然不同,所需消化酶差異很大,加上又給以高能高蛋白飼料,終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瀉。

  免疫機能

  初生仔豬沒有先天免疫力,因在胚胎期,母體的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生後仔豬隻有靠食入母乳,最為重要的是初乳。母豬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達7%,佔幹物質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新生仔豬腸壁通透性好,能完整地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獲得被動免疫。隨著時間推移,初乳中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在產後不斷下降。因此,仔豬自初乳獲得的被動免疫力,蛋白質在生後第1周最高,到第3周已降到最低水平,而自身免疫系統在第4周才開始明顯發生作用。因此,在第3~4周是仔豬抗病能力最弱的時期,斷奶應激可降低迴圈抗體水平,抑制細胞免疫能力,引起仔豬抗病力差,導致拉稀、生病等。

  1.1.2 體溫調節

  初生仔豬體溫調節機能發育不全,對寒冷的抵抗能力差,容易發生腹瀉。

  1.1.2.1 物理調節能力有限 仔豬對體溫的物理調節主要靠皮毛,肌肉顫抖,豎立運動和擠堆等方式進行。

  1.1.2.2 化學調節效率很低 仔豬初生時大腦皮層發育不全,對各系統機能的協調能力差。因此,當物理調節不能維持體溫時,雖然體內也能通過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的分泌來提高物質代謝,主要時提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來增加產熱,但效率很低,6日齡前特別突出。7-20日齡期間逐漸得到改善,到20日齡才接近完善。

  因此,初生仔豬臨界溫度高達35度,如處在13-24度,仔豬在初生第一小時可降低1.7-7度,尤其在生後20分鐘,降低更快,0.5-1小時後開始回升,而全面恢復需要大約48小時。生後絕食或長期處於低溫環境中,體溫下降很快。

  1.2 病原性因素

  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斷奶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常見有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腹瀉;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主要有輪狀病毒感染、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研究表明:輪狀病毒和特定的大腸桿菌菌群的聯合感染才是腹瀉最主要的病因。

  1.3 飼料性因素

  1.3.1 飼料中植物蛋白所佔的比例過高

  由於仔豬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種類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所以仔豬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不易過高,否則會引起消化不良而腹瀉,但可利用高消化性的動物性蛋白質。

  1.3.2 脂肪過高

  脂肪的消化水解速度緩慢,加之在仔豬時期,胰脂肪水解酶的分泌遠遠不足,對脂肪水解的能力很低。當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特別是動物性脂肪過高,很容易引起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生。

  1.3.3 飼料中含有抗營養因子

  飼料中某些抗營養因子亦會引起仔豬斷奶後腹瀉,如植物凝集素、抗胰蛋白酶營養因子會降低仔豬對大豆產品的利用率。未經過恰當處理的大豆蛋白含有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可引起早期斷奶仔豬過敏。當仔豬腸道發生過敏性反應時,其結構和功能將發生損傷性死亡,出現絨毛萎縮、隱窩增生,影響養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現營養性腹瀉。

  1.3.4 飼料中缺乏某些營養因子

  仔豬飼料中維生素需要量雖然不多,但是必不可少,如煙酸和維生素B12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代謝過程中重要的輔酶,缺乏會導致消化不良而腹瀉。此外還有一些微量元素***硒、鐵、鋅***的缺乏也會導致仔豬的腹瀉,如缺鐵或缺銅會引起仔豬貧血,結果使機體對大腸桿菌敏感,進而引起併發性腹瀉。

  1.3.5 飼料中纖維素含量過高

  日糧中新增適量的纖維素物質,可促進仔豬消化器官的發育及維持正常的微生物區系平衡,有效防止仔豬腹瀉,但仔豬對纖維素的消化能力較差,過高的纖維素不但影響其對飼料的消化率,且會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機械損傷而引發腹瀉。目前關於斷奶仔豬日糧中纖維素的作用已引起了動物營養學家的重視。纖維素如何在斷奶仔豬日糧中發揮積極作用,關鍵是如何確定日糧中纖維素的新增量以及纖維素的品質問題。

  1.4 應激因素

  引起仔豬腹瀉的應激因素有很多,仔豬的斷奶應激分為心理應激、環境應激和營養應激,營養應激***斷奶後突然改為幹飼料***常常造成仔豬血糖、胰島素、生長激素水平下降、肝糖原降低、胃PH值和遊離脂肪酸水平升高,表現為生長緩慢、採食量少、胃酸不足、肝糖原和體脂動用以維持生存等。在仔豬斷奶前隨周齡的增長,仔豬胃、腸、胰中消化酶活性幾乎成倍增長,但斷奶後1周內的各種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斷奶前水平的1/3,經兩週恢復後胰脂肪酶仍無增長或增長很少,基本保持剛斷奶時的水平。早期斷奶不僅引起胃腸道內消化酶活性降低,實際上胰腺內消化酶活性也降低,胰腺的發育趨緩慢。

  1.5 環境因素

  當舍內溫度晝夜溫差超過10℃時,可導致腹瀉率上升25%~30%,溼度過大也可使腹瀉發生率升高。據試驗證明,舍內溫度在26~28℃,相對溼度65%~75%是最適宜於仔豬生長髮育的壞境,可有效降低腹瀉發病率。另外,衛生條件狀況也是影響斷奶仔豬腹瀉的重要因素。 總之,早期斷奶的仔豬由於離開母豬後的一些應激、環境變化、飼料改變以及胃腸道微細結構不成熟,酶類缺乏和活性低等不適應因素而導致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質和未被吸收的氨基酸進入大腸,在細菌***特別是大腸桿菌***的作用下,腐敗分解產生***如屍胺、腐胺、酪胺、組胺***等毒素,對腸壁產生刺激或損傷腸壁或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導致結腸吸收水分減少,並刺激腸蠕動和分泌增強而引發腹瀉,毒素進入血液後,會引起組織水腫和組胺休克,導致仔豬突然死亡。大腸桿菌利用進入大腸中被消化吸收的飼料蛋白質又可大量增殖。大腸桿菌增殖釋放出不耐熱的致水腫因子和耐熱的類似內毒素因子,可引起呈神經症狀,後肢麻痺,眼瞼水腫,結腸繫膜膠凍樣水腫以及胃腸道急性出血性炎症等變化的水腫,乃至內毒素性休克。

  2 仔豬早期斷奶腹瀉的表現

  仔豬早期斷奶首先給仔豬帶來的影響是生理上及營養方面的應激,如採食量下降和不規律,飼料利用率降低和體重增長慢,以及精神狀態和外貌不佳。如繼續發展,可導致腹瀉 、水腫病及內毒素性休克發生。腹瀉是最常見的表現,尤其在斷奶後7~10d發生率最高,病毒最重而且常有復發。患豬表現食慾減退、飲欲增強、排黃綠色稀糞,腹瀉開始時尾部震顫,但直腸溫度正常,耳部發紺,死後剖檢見全身脫水,小腸脹滿。仔豬水腫病主要發生在斷奶後的第2周,發病率一般為5%~20%,但病死率很高,可達100%,患豬表現震顫,呼吸困難,運動失調,數小時或數天內死亡。死後剖檢可見胃內容物充實,腸繫膜淋巴結腫大,眼瞼和結腸繫膜水腫,血管充血及腦腔積液。內毒素性休克多發生在斷奶後1~2周內,患豬多為體大健壯,發育良好,並突然發生,表現抽搐、頭後仰、四肢運動不協調、盲目行走,間歇性痙攣等神經症狀,病豬病程迅速常突然死亡。 3 仔豬腹瀉的防治措施

  3.1 預防

  3.1.1 疫苗接種 為了控制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生,可根據豬場實際情況,進行免疫接種。如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苗、豬輪狀病毒弱毒苗、豬流行性腹瀉滅活苗等,在懷孕母豬產前30d及15d各接種一次;母豬產前45d及15d各注射一次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苗2mL/頭。通過母乳中產生的抗體來影響仔豬,使仔豬獲得良好的被動免疫。

  3.1.2 補酸化劑

  因仔豬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胃的PH值上升,直接影響消化酶的活性,不利於胃蛋白酶原的啟用,即影響飼料蛋白的吸收利用,又使原先存在腸道里的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等乘機大量繁殖併產生毒素,導致腹瀉發生。因此,應用酸化劑,保持胃內的一定酸度,既適合有益的乳酸菌的生長繁殖,提高飼料蛋白質的利用率,又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維持腸道菌群平衡,這對控制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3.1.3 補酶製劑

  因斷奶仔豬內源酶分泌不足,適當新增外源酶有助於飼料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所以使用酶製劑可彌補斷奶仔豬體內消化酶的不足,提高消化率,提高斷奶仔豬的增重,並減少營養性腹瀉,典型的酶製劑有植酸酶。拌料投喂益生菌類藥物或中草藥粉劑,也可以增強消化功能,防止發生腹瀉,常用的有乳康生、乳酸菌、雙歧桿菌製劑等。

  3.1.4 提高早期斷奶仔豬的免疫力

  近年來,不少研究報道,維生素E在保持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據報道,高出NRC規定需要量6~20倍水平的維生素E可提高豬免疫力、消化酶活力。採用牛初乳及其中的免疫球蛋白飼養仔豬,可提高免疫力和成活率。

  3.1.5 補鐵

  根據仔豬在3~4周齡時易引起缺鐵性貧血的生理特點,提前給初生仔豬補充外源性鐵元素可有效防止仔豬貧血性腹瀉的發生。一般在仔豬出生後3d內就應補鐵,使用右旋糖酐鐵,每頭注射2mL/頭。

  3.1.6 提高氨基酸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

  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越高,斷奶仔豬越易發生營養性腹瀉。但是單純降低飼料中的蛋白水平勢必影響增重。國外採用提高賴氨酸水平、降低粗蛋白的做法,既可減輕斷奶仔豬的消化負擔,有利於增重,又可預防和減輕斷奶仔豬的腹瀉。

  3.1.7 合理加工處理飼料原料

  飼料原料需通過適當的加工處理,才能飼餵斷奶仔豬。如膨化,它不但可去除植物性蛋白的抗原性,而且能提高飼料的適口性和蛋白質的消化率,對防治斷奶仔豬腹瀉十分有益。

  3.1.8 減少應激

  首先要做到提前補飼。一般在7日齡開始補飼,提前鍛鍊仔豬胃腸道,促使相關酶的分泌,可使仔豬斷奶後消化系統能適應植物性飼料,胃腸消化機能得到加強,從而減少營養性應激的影響;其次斷奶應逐漸過渡,移母留仔。在斷奶前1~5d,逐日減少哺乳次數,直至斷奶,以減少心理應激影響。斷奶最後2d夜間將母豬移舍,同一窩仔豬留在原舍飼餵3~5d,待適應後再進行並欄,以減少環境應激影響;斷奶後還應適當控制飼餵量,少喂勤添,逐步換料。斷奶後1~3d應限食。第1d為正常採食量的1/3,第2d為2/3,第3d為3/4,少喂勤添,3d後自由採食。仔豬斷奶後第1周仍餵乳豬料,第2周喂2/3乳豬料、1/3仔豬料,第3周喂1/3的乳豬料,2/3斷奶仔豬料,最後全喂斷奶仔豬料。

  3.1.9 加強環境控制

  保持舍內一定的溫度和一定的溼度,避免溫度忽高忽低。夏季要注意防暑,舍溫不超過300C,冬季要注意保溫,舍溫不低於200C,溼度保持在60%~80%。斷奶前後提供較高的環境溫度有利於防止腹瀉的發生。樑顯錫***1995***報道,斷奶仔豬舍溫升高20C~30C,腹瀉率下降4.92%。平時應保持豬舍內的乾燥、溫暖。溼度越大,就越易引起斷奶仔豬下痢。因此在潮溼寒冷的季節,除消毒外,不要隨意沖洗,以清掃為主。 定期消毒是預防斷奶仔豬腹瀉發生的重要手段。仔豬剛斷奶,免疫系統低下且未完善,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害,如果豬舍未嚴格消毒,衛生狀況差,病原微生物就會大量繁殖,這就為腹瀉埋下了禍根。仔豬舍在進豬前5~7d進行一次徹底消毒,包括飼槽,用具及飲水器等。豬舍在飼養仔豬期間,每週帶豬消毒一次,使用無毒、廣譜、無刺激的消毒藥。

  3.2 治療 斷奶仔豬腹瀉的治療原則:一抗病原消炎,二補液,三整腸健胃,四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3.2.1 抗病原消炎

  抗病原藥種類很多,具較廣譜的抗病毒藥有病毒唑注射液。抗菌藥選用高敏廣譜抗生素,主要採用針對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進行治療,必要時可通過藥敏試驗,選取敏感藥物。常用的藥物有:氧氟沙星、恩諾沙星、慶大黴素、痢菌淨、土黴素、丁胺卡那等。另外磺胺類藥物對革蘭氏陰性菌也有抑制作用。治療時應交替用藥、穿梭用藥,避免產生耐藥性。同窩中有1頭豬發病必須全群、全窩給藥防治,治療時最好能聯合用藥,這樣既能提高療效,又能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3.2.2 補液

  腹瀉造成仔豬的死亡,一般是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所致,補液是減少死亡率的一項關鍵措施。但常規的靜脈輸液療法,麻煩費力又無法大面積應用,因此可選用畜禽口服補液鹽***水1000ml、葡萄糖20g、氯化鈉3.5g、小蘇打2.5g,氯化鉀1.5g***,讓仔豬自由飲服,具有補充水分、電解質、調節酸鹼平衡和供給營養的作用。同時加入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可提高療效,加入氟哌酸等抗菌藥物,供仔豬自由飲用效果更好。

  3.2.3 理腸健胃

  提高斷奶仔豬腹瀉病的治療效果,關鍵是改善和調節腸道內環境。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藥配合敏感抗生素清理腸道內的有害菌群及其毒素,再新增益生素等,以促進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建立良好的內環境。阿托品是M-膽鹼受體阻斷藥,它能抑制胃腸道平滑肌的強烈痙攣,從而減少下痢次數,延長常規抗菌藥物在體內的停留時間而提高其治療作用。因此,用阿托品配合抗菌素治療仔豬腹瀉,並同時採取腸道收斂保護措施,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恢復期使用的健胃藥有人工鹽、硫酸鈉、硫酸鎂、大黃蘇打片等,按量灌服或投於水或料中,日服2次,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

  3.2.4 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黃芪多糖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作用,能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提高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對於各種藥物及不同的應激模式下的免疫功能降低,均具有明顯的免疫增強作用。黃芪多糖為中藥提取精製而成的中藥製劑,它可以通過對免疫細胞功能的促進和誘生多種細胞因子來增強動物機體的免疫。

  4 小結

  斷奶仔豬的生理特點、病原入侵、日糧變化、應激反應和環境改變等因素都會造成斷奶仔豬的腹瀉。因此,在防治時,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養防結合、防重於治”的原則,加強斷奶仔豬的營養供應、疾病防疫、環境衛生、清潔消毒等工作,同時發現仔豬腹瀉要儘早治療,只有採取標本兼治的綜合措施才能取得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閔長莉.斷奶仔豬腹瀉的病因及其綜合防治[J].皖西學院學報,2003,19***5***:131-133.

  [2]段佐華.淺談斷奶仔豬腹瀉綜合症的防治[J].畜牧獸醫雜誌,2005,24***6***:60-61.

  [3]張勇.仔豬腹瀉病的綜合防治[J].山東畜牧獸醫,2000***2***:22.

  [4]楊向東.仔豬斷奶後腹瀉原因及防治[J].陝西農業科學,1999***4***:26-28.

  [5]郭芳彬.早期斷奶仔豬腹瀉的研究概述[J].當代畜牧,1996***1***:68.

  [6]徐世文,王偉,李守君.斷乳仔豬營養性腹瀉的病因和綜合防治措施[J].飼料博覽,1999***6***11:29-31.

  [7]許國華,林祥洪.斷奶後仔豬腹瀉的防治措施[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5***1***:48.

  [8]王勇,儲汝紅,何萍等.斷奶仔豬日糧中新增高鋅抑制腹瀉試驗[J].雲南畜牧獸醫,2002***1***:32.

  [9]韓春梅,高慶華.高鋅對斷奶仔豬效果試驗[J].養豬雜誌,1997***3***:8-9.

  [10]周幫會,姜國均,王純德.斷奶仔豬腹瀉的防制措施[J].當代畜禽養殖業,2003***5***:36-37.

  [11]常德新,李鳳玲.斷奶仔豬腹瀉的原因及防治[J].飼料廣角,2004***13***:37-39.

  [12]樑顯錫,李瓊華.仔豬早期斷奶後升溫對生長效果的實驗[J].養豬雜誌,1995***4***:21.

  [13]李連敏.斷奶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及防制措施[J].今日養豬業,2006***1***:39-41.

  篇2

  仔豬水腫病的綜合防治

  摘要:豬水腫病又稱腸毒血癥,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其臨床特徵為組織器官水腫、神經症狀、低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剖檢胃壁和腸繫膜顯著水腫。該病主要侵害斷奶後5-14天或剛轉入肥育群的斷奶仔豬。從病源、流行醫學、診治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豬水腫病;血清型;發病機理;臨床症狀;流行特點;防治

  前 言

  仔豬水腫病***又名仔豬腸毒血癥***,是斷奶仔豬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對養豬生產的危害越來越嚴重。本病是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種急性腸毒血癥。多發於1-2周後的仔豬。發病率10%-25%。致死率高達90%以上。病豬以全身或區域性麻痺、共濟失調和眼瞼水腫為主要特徵。一時發病,很難挽救,是養豬生產中重要的凝難病症之一。目前,對仔豬水腫病的病理機制尚完全明瞭。一般認為,本病與飼養管理及氣候變化有直接關係。致病大腸桿菌在哺乳期間即有少量存在仔豬腸道內。但在哺乳條件下並不致病。在適當誘因的作用下,如斷奶或飼料突然改變,以及天氣驟然變化,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腸道內正常微生物之間的微生態平衡破壞,促進了溶血性大腸桿菌的增殖,產生大量腸毒素,導致了水腫病的發生。

  一、仔豬水腫病病原血清型

  血清型E.coli抗原結構比較複雜,主要出菌體***0***抗原,鞭毛***H***抗原和莢膜***K***抗原組成。按照菌體抗原組成成分的差異,可分為若干血清型,再根據莢膜和鞭毛抗原組成分為若干亞型。迄今,已確定的大腸肝菌O抗原有171種、K抗原80種、H抗原56種。雖然已知的E.coli血清型可達上萬種之多,但致病性的大腸桿菌血清型數量卻非常有限。引起豬水腫病的血清型一部分與仔豬黃痢相同,常見的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但表面抗原有所不同,大多數菌株能溶解綿羊紅細胞。

  二、發病機理

  致病菌及其毒素引起豬水腫病的致病性大腸桿菌主要是產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其常見O抗原群以O139最常見,尚包括O8、O138、O139、O141、O149等[5.9-14.37] 。

  產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毒力因子包括F18ab***F10***菌毛和類志賀氏樣毒素n型變異體SLT-IIV、TL、Sta、STb和STx2e致水腫毒素。致水腫大腸桿菌產生的水腫毒素***水腫因子,EDP***是一種血管毒素,EDP是一種熱不穩定蛋白,能夠引起典型的水腫病的神經症狀和動脈管病變及腦水腫。

  三、臨床症狀

  在疾病暴發初期,常見不至症狀就突然死亡。臨床症狀主要與神經和血管損壞有關,臨床檢查可以發現在出現神經症狀之前就有眼瞼水腫、結膜充血。偶爾在臨床上可見下領、胸腔、腹腔、會陰部位等皮下水腫,有時可見軀幹腹部的面板不規則發紅。由喉頭水腫導致聲音嘶啞,瀕死其表現出嚴重呼吸困難,個別豬在疾病早期會發熱,被感染豬通常表現便祕,但若大腸桿菌病原株產生腸毒素,在水腫病症狀出現之前1-2d會出現腹瀉。

  最急型:發病突然,發病初期病豬食慾廢絕,精神沉鬱,共濟失調,行走搖擺,很快倒地,四肢呈游泳狀態。眼結膜高度充血,叫聲嘶啞,心跳加快,一般幾小時內死亡。

  急性型:病豬在眼瞼、頸部、耳部、鼻部發生水腫,嚴重的引起全身水腫;最典型的症狀是肌肉運動失調,導致蹣跚樣步態,它可發生在後肢、前肢或兩者。

  可發展到共濟失調、麻痺和倒臥,共濟失調的豬通常表現為顫抖或痙攣跑動或四肢划水運動,肌肉震顫,不時抽動,似游泳狀;體溫一般不升高。有的病豬作圓圈運動或盲目亂衝,呼吸快而淺表,心跳每分鐘150次以上,後期張口呼吸,嗜睡或昏迷,病程1-2b,極少數能存活。亞急性型:食慾廢絕,精神沉鬱,體溫大多正常。

  眼瞼、鼻、耳、下頜、頸部、胸腹部等水腫,其中耳朵水腫為最為明顯。皮膚髮亮,指壓有窩,重症豬水腫時上下眼瞼僅剩小縫隙。但65日齡病豬水腫不明顯。行走時四肢無力,共濟失調。左右搖擺,站立不穩,形態如醉,盲目前進或作圓圈運動。倒地後四肢呈游泳狀。有的病豬前肢跪地,兩後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跑。很快出現後肢麻痺、癱瘓,臥地不起。有的病豬出現便祕或腹瀉。觸診面板異常敏感,叫賣嘶啞,皮膚髮紺,體溫降到常溫以下,心中加快,最後因間歇性痙攣和呼吸極度困難衰竭而死亡。

  四、病理變化

  病理剖檢出於該病病程短,病豬面板貧血蒼白,有時發紅。牲性病變是胃壁、結腸腸繫膜、眼瞼和麵部以及頜下淋巴結水腫。

  ①眼瞼水腫,水腫液為無色透明的膠腖狀。有時於顳部、下頜間、後頸、股前及腹股溝等皮下也能見到水腫。鼻黏膜有散在出血點,鼻黏液增多。

  ②胃腸壁水腫,水腫主要發生在幽門附近的胃大彎部,嚴重的可擴充套件到食道和整個胃底部。少數病例水腫面積較小,僅有五分硬幣大小或更小。水腫部胃壁顯著增厚,可達1-2cm,漿膜平滑有光澤,剖開時自切口處流出水腫液,切面上見到水腫液浸潤於黏膜與肌膜之間顯著增寬,呈灰白色或黃色透明的膠腖狀。大結腸和盲腸也常見同樣的水腫,小腸水腫發發率低且程度也輕。部分發病豬不表現明顯的胃壁水腫,而表現為急性胃腸炎變化,在臨床上出現下痢,剖檢胃腸黏膜分泌的黏液顯著增多,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出血點。隨後可逐漸出現胃腸壁水腫。

  ③結腸袢腸繫膜呈透明膠腖樣水腫,充滿於腸袢間隙。全身淋巴充血水腫,有時還有出血,以腸繫膜淋巴結的水腫為最嚴重。

  ④臨床有神經症狀的豬腦幹部有腦軟化灶,並且兩側對稱發生傾向。軟化灶呈灰黃色,切面上秒顯凹陷。有時軟化灶多髓質延伸至尾狀核,還有一側性分段狀或兩側灶性分佈的情況。

  ⑤有時可見心外及呼吸道黏膜處有少數出血點,肺充血水腫,腎周圍組織水腫。

  五、流行病學

  5.1傳染源

  細菌多在帶菌母豬和感染的仔豬腸道記憶體在,在一定條件下大量繁殖,隨糞便排出體外,汙染飼料、飲水和周圍環境。

  5.2易感動物

  主要發生於42-105日齡斷奶前後的仔豬,有時小至數日齡,大至4月齡也偶有發生。體格健壯、生長快的仔豬最為常見。

  5.3傳播途徑

  病菌通過糞便被排出體外,汙染飼料、水和環境,通過消化道感染健康仔豬。

  5.4流行特點

  該病病死率較高,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只限於個別豬群,不廣泛傳播,有時散發。在豬群中發病率為10%-35%,但各群、各時期有差異。春秋產仔季節發生較多,般每年3-5朋為發病高峰期,以後逐漸減少。同年8-10月又有所回升。在仔豬群中,部分仔豬常突然發病,迅速死亡。在某些豬場觀察,大多是體格健壯、營養良好的仔豬發病。總的趨勢是發病率差異較大,致死率高***50%-90%***,一般不廣泛傳播。集約化飼養、氣溫變化、飼養條件改變、免疫狀態和其他感染因素的存在可誘發該病。

  六、預防措施

  1、每批仔豬轉入前和轉出後,應把豬舍、門窗、牆壁、地面等用水衝乾淨,再用2.5%的氫氧化鈉噴灑消毒,以噴溼為宜。母豬轉入產仔舍前3天,用0.5%的高錳酸鉀或者1:600百毒殺噴灑消毒。母豬產仔後每天清理一次糞尿,保持產仔舍的乾燥與清潔,每隔2天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一次,有利於殺滅圈舍及周圍環境的致病菌。

  2、在母豬臨產前40天和15天,分別肌肉注射仔豬大腸桿菌K88、K99、987P三價滅活苗,每次每頭2毫升,以增強母豬血清和初乳中大腸桿菌的抗體。懷孕母豬臨產前第7天和第2天,分別肌肉注射豬水腫抗毒注射液10毫升,可確保所產仔豬85.71%得到保護。加強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並在飼料中新增0.2%的金黴素飼餵。仔豬斷奶前後皮下注射K88和K99基因工程苗三分之一頭份,可明顯降低腹瀉及水腫發病率。

  3、仔豬生後哺乳之前,給仔豬口服0.1%的高錳酸鉀2毫升-3毫升,以後每隔5天再喂飲一次。在仔豬3日齡-4日齡肌肉注射富鐵力1毫升或牲血素1毫升,0.1%亞硒酸鈉2毫升,能有效補充鐵和硒的不足。3日齡-5日齡飲用淡鹽水,7日齡被食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飼料,以促進器官發育,適量增加粗纖維飼料。

  4、仔豬35日齡-40日齡斷奶為宜。斷奶前1天-5天漸減少餵乳次數,嚴禁突然斷乳。調整飼料配方,增加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3周齡內蛋白質不高於19%。飼料應多樣化,保持飼料新鮮潔淨。斷奶初期補料要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斷奶後限喂一週青飼料,逐漸增加精飼料。

  5、斷奶後一個月內,每 100 公斤飲水或飼料中加 1 公斤~2 公斤食醋或檸檬酸,以提高胃內酸度。定期給予金黴素、土黴素、痢特靈、喹乙醇、磺胺類、亞硒酸鈉、維生素 B 粉等藥物,對防治仔豬腹瀉和水腫病有明顯效果。

  七、治療方法

  1、慶福注射液按每公斤體重 0.2 毫升;或強力水腫消注射液,每公斤體重 0.5 毫升,肌注,每天 2 次,連用 2 天~3 天。

  2、5%恩諾沙星注射液,按每公斤體重 10 毫升,肌注,每天 2 次,連用 2 天~3天。病重者用 5%葡萄糖鹽水 300 毫升~500 毫升,維生素 C10 毫升,一次靜注。

  3、10%磺胺嘧啶鈉 20 毫升~40 毫升,肌注或用 50%葡萄糖液 500 毫升,紅黴素50 萬單位~100 萬單位,維生素 C300 毫克,一次靜注,每天 2 次,連用 3 天。

  4、氯黴素每公斤體重 40 毫克,慶大黴素 12 毫升,維生素 C20 毫升,558 注射液每公斤 0.2 毫升,糖鹽水 500 毫升,一次腹腔注射。

  5、50%葡萄糖液 20 毫升~50 毫升,氯黴素 250 萬國際單位,地塞米松 4 毫升,5%維生素 C 和 0.1%亞硒酸鈉各 2 毫升,一次腹腔注射。

  6、氯黴素注射液按每公斤體重 10 毫克,亞硒酸鈉維生素 B 按每公斤體重 0.1 毫升~0.2 毫升,肌注,每天 2 次。

  7、硫酸鈉或硫酸鎂按每公斤體重 1 克,大黃末 6 克,拌料喂服;同時按每公斤體重用土黴素 40 毫克,口服,每天 1 次,連用 3 天。

  8、新黴素 25 萬單位~30 萬單位,肌注,鏈黴素 1 克加氫化可的鬆 50 毫克~100毫克,口服;或 10 公斤體重用 0.1%亞硒酸鈉 2 毫升,抗病王 2 毫升,肌注。

  9、痢特靈按每公斤體重 10 毫克,內服,複合維生素 B10 毫克,肌注;維生素 C10毫升~20 毫升,10%葡萄糖液 500 毫升,一次靜注。

  10、阿米加註射液按每 10 公斤體重 2 毫升,地塞米松 4 毫升,亞硒酸鈉 0.1 毫升~0.2 毫升;或茜素按每公斤體重 20 毫克,肌注,每天 2 次,連用 3 天。

  11、鹽酸環丙沙星注射液按每公斤體重用 1 毫升;或奧星注射液按每公斤體重 0.1毫升,肌注,每天 2 次,連用 3 天。

  12、力克舒注射液 5 毫升~10 毫升加強力水腫靈注射液 5 毫升,分別肌注,每天 2次,連用 3 天;或豬水腫抗毒注射液按每公斤體重 0.1 克,肌注。 13、5%~10%氯化鈣和 4%烏洛托品 5 毫升~10 毫升,混合後腹腔注射。同時用鏈黴素 0.5 克,維生素 B12200 毫克,一次肌注。

  結 論

  根據致病菌菌特性、血清型,證實仔豬水腫病蚰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致病菌均能產生腸毒素,致病性極強,我們可以從臨床症狀初步確定病因,通過解剖病理變化進一步進行確診。

  對於未發病的情況,我們用2.5%氫氧化鈉溶液或用0.5%高錳酸鉀溶液等對圈舍、門窗、地面和周圍環境進行消毒,及時清掃圈舍保持圈舍乾燥或給仔豬肌注富鐵力和亞硒酸鈉,在斷奶仔豬的日糧中定期新增金黴素、土黴素、磺胺類藥物等抗生素,同時加強飼料管理如在日糧中新增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飼料,對母豬產前進行肌注仔豬三價滅活苗,同時加強母豬的飼料管理。

  對已發病的情況採取藥物治療的方法,嚴格遵循強心補液的原則,如口服補液鹽或5%葡萄糖,也可用痢菌淨、新黴素、恩諾沙星等藥物進行治療。

  通過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減少實際生產中的損失。

  參考文獻

  1、畢可東、宋春陽等,仔豬水腫病的診治,中國獸醫科技2000,***5***:35-36

  2、陸文富、韋建強等,幾種方法對仔豬水腫病的防治效果比較試驗,中國獸醫科技,2000,***3***:37。

  3、於書敏,寧章勇,劉聞菊等,仔豬水腫病的防治研究進展***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3,20***3***:18。

  4、大腸埃希氏菌“O”抗原定型血清使用說明書,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2003,3。

  5、徐建生、成大榮、黃維嘉等,選擇優良菌株用仔豬水腫病疫苗的改變***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2,24***4***:297-300。

動物醫學大專畢業論文
動物醫學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動物醫學類畢業論文
臨床醫學類畢業論文範文
臨床醫學類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類畢業論文
文學類畢業論文
臨床醫學系畢業論文
有關文學類畢業論文
藥學類畢業論文題目
醫學的畢業論文
臨床醫學生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