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畢業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臨床醫師就是醫院直接接觸病人並給予診療的醫生。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臨床醫生如何避免醫患糾紛

  摘要:近年來,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推進,患者對於就醫的質量逐漸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就醫權利以及就醫的法律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這些需求對於醫生的要求也在逐漸的提高。醫患糾紛是臨床醫療工作中常見的一種醫患關係,本文將對臨床醫療工作中常見的醫患糾紛進行分析,進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此提高臨床醫療工作的質量,建立醫患之間和諧的關係。

  關鍵詞:臨床醫生;醫患糾紛

  在臨床醫療工作中,醫生是與患者接觸較多的醫療工作者,也是醫療活動中的直接參與者,由於醫生自身法律意識的缺乏,技術不過硬,責任心不強等原因經常造成醫患糾紛的發生。醫患糾紛的發生,輕則為醫療工作帶來麻煩,重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重大影響,甚至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醫療工作中,充分認識到容易發生的醫患糾紛,進行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夠有效的減少醫患糾紛的產生,提高臨床醫療工作的質量。

  1 臨床醫療工作中常見的醫患糾紛

  醫生工作馬虎,缺乏責任心,而造成的醫患糾紛;

  醫生與患者之間缺乏溝通,或者是在溝通過程中不注重語言和方式而產生的糾紛;

  醫生服務態度生硬、冷淡而導致醫患糾紛的產生;

  病程記錄不夠及時,沒有全面對醫療工作的過程進行記錄而產生的糾紛;

  醫療工作中忽略了對患者隱私的保護而引起的糾紛;

  對於醫療工作中的安全隱患沒有及時發現和排除而引起的糾紛;

  藥品和器械的使用不夠安全,當患者發生意外時不能及時進行救治而引起病情的延誤,甚至造成患者死亡而引起的糾紛。

  2 臨床醫療工作中發生醫患糾紛的原因

  醫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責任心。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全國範圍內的普法教育已經是人們的法律觀念逐漸的增強。然而,仍然有個別醫生缺乏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工作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知情權認識不夠;缺乏對患者隱私的保護意識;工作中出現違規操作;由於責任心不強,病程記錄不完整;在搶救病人的過程中,不注重場合和方法;對於需要特殊護理的老年患者和精神症狀的患者缺乏適當的保護措施,造成患者墜床或者發生其他事故而引起醫患糾紛。

  缺乏有效溝通。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在醫療服務中,以人為本的人性化醫療理念也被廣泛的引入到醫療工作中。患者入院時,希望見到的是醫務人員的微笑,而不是冰冷的面孔。醫生由於工作量大,往往忽略了與患者的溝通,對患者態度冷漠,缺乏耐心,說話時語氣生硬,這些都會造成患者以及家屬的不滿,而引起醫患糾紛。

  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執行不嚴格。醫療工作面對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在臨床醫療工作中,有的醫生僅僅依靠經驗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不按照規章制度的規定進行操作,而引起醫患糾紛。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開醫囑時不夠認真,開錯藥;第二,交接班時間不清晰,交接班時對病情傳達不清晰;第三,觀察不周,對患者的病情變化觀察不仔細,當患者病情發生惡化時,不能及時發現,錯過最佳搶救時機;第四,對於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準備不充分而造成患者病情嚴重惡化甚至死亡,是醫患糾紛中最為嚴重的情況。

  醫療技術不過硬,工作不夠細心。有些醫務人員,尤其是剛開始加入醫療隊伍的醫生,本身理論知識基礎不夠紮實,又缺乏醫療工作的實踐經驗,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往往手忙腳亂,影響患者的搶救。另外,對於器械性操作沒有進行細心的清點,造成器械遺留在患者體內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醫務人員態度惡劣引起患者不滿。雖然我國加強了對醫務人員的素質培養,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醫務素質低下,有些醫生由於忙於各種醫療活動,忽略了對患者的關心和友好的服務,對患者冷言冷語,對於患者的詢問沒有耐心,這就造成了患者對高質量的醫療工作失去信心,產生醫患糾紛。

  來自患者以及患者家屬方面的原因。由於有些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醫學知識的匱乏,同時對醫院的管理制度不瞭解,比如醫院為了給患者提供安靜整潔的休息環境,對於探視和陪伴等制度都做了規定,而有些患者家屬由於認識不夠,或者存有不良的動機而對醫務人員無理取鬧,引起醫患糾紛的發生。

  3 預防和加強醫患糾紛的措施

  增強醫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臨床醫療工作有其獨特的特點,因此開展有些法律和安全管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必須的。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對病房內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引導醫生在醫療過程中對於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排除,同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減少或者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嚴格按照規範進行操作。醫療操作規程以及各種規範制度都是經過長期的臨床醫療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如果醫生不能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則會為或患者帶來傷害。因此,在醫療工作中應當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對醫療工作中每個環節都嚴格的控制,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加強醫患溝通,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醫生應當將人性化的醫療理念時刻融入到醫療工作中,對待患者要熱情和真誠,保護患者的隱私,減少與於自身言行不慎而引起的醫患糾紛。同時,醫生要不斷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也要具備高超的實踐經驗,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醫療工作水平,避免醫患糾紛的發生。

  提高對醫生隊伍的管理。發生醫患糾紛的主要原因歸納起來,一是醫生責任心不強,二是工作經驗不足。因此,醫院要加強對醫生隊伍的管理,採用老醫生和新醫生相互配合的排班制度,及時交流工作經驗,使新醫生能儘快勝任醫療工作。同時,定期對醫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學習,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在醫療工作中始終以人性化護理觀念作為指導思想,不斷提高醫療工作質量,增強醫患之間的溝通,建立起和諧醫患關係。

  參考文獻

  [1] 吳明菊,朱敏楠.護患糾紛發生的原因及其防範措施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誌,2009,***02***

  篇2

  淺談臨床醫生的創新

  醫學是一門仍在探索的科學,人類對自身和疾病的認識,至今還是處於“童年階段”。面對充滿未知的醫學世界,醫生們只有不斷探索,才能獲得或發現新的認識。一部醫學史,充滿了探索與發現,才成就了今天的醫學。我們臨床醫生現在所學習、認識、掌握和應用的醫學,無論西醫還是中醫,無論內科還是外科,無論手術還是用藥,都是由無數“醫學哥倫布”先驅們為我們所探索、發現和揭示的。探索與發現的起點有時清晰,有時模糊,卻永無止境。

  臨床醫生們身邊的病例和診療工作中有著許多未知與疑難的問題,帶著疑問去查詢文獻資料,求教老師或同仁,參與會診討論,上網發帖求助,使出渾身解術利用各種渠道來尋求解決辦法,這就是在探索。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奧祕,找到了新的、好的診療技術、方法或術式,甚或會有小小的創新與發明,這就是發現。看似很普通,很平常,卻深刻地反映出科學活動的思維認識過程,目的是找到客觀存在的事物或規律,以幫助醫生們戰勝疾病。

  然而,世事都有兩面性,探索就意味著冒風險。最近幾年,國內的醫患關係比較緊張,醫生“帶著鋼盔開著坦克”行醫,自我防護意識越來越強,該做的手術不做了,該冒的風險不冒了,該創新的不創新了。臨床醫生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寧願做“太平醫生”。在醫患關係和諧的年代,醫生的失誤往往能夠得到患者的理解,這才促使醫生不遺餘力地為患者治病,從而加快醫學的進步。對於現在的醫患關係緊張狀況,大多數臨床醫生的內心都充滿了矛盾與苦悶。我們既希望探索醫學禁區,又害怕患者無理取鬧,使本來單純的醫學問題,最終上升為法律糾紛。為此,許多醫生不得不選擇“無為而治”。

  一代名醫張孝騫曾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形容現在國內從醫的謹慎。醫生面臨的病人個體差異巨大,診療過程時刻存在犯錯誤的可能。因此,有些醫生感嘆,如果把每個醫療過程倒過來分析,多數都能發現一些治療過程中的某些不足。為此,美國醫學會於1999年發表了著名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公告,指出:公眾必須認識到醫生也是人,也會犯錯誤,把所有醫療缺陷的責任都歸結在醫生身上是不公正的。有資料顯示,即使在醫療技術更發達的西方國家,醫療缺陷的發生率仍高達10%~15%,比一些惡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都多。

  我們目前對醫療缺陷還缺乏理性對待的態度,醫生對自己的醫療缺陷有種神經質的忌諱。與此同時,我們國家對醫療缺陷缺乏一個切實可行的應對辦法,飛機失事,國家有一套賠償標準來安撫家屬,可是對醫療缺陷卻沒有明確的賠償標準,於是醫療糾紛中的爭執和天價賠償屢屢見諸報端,這更加劇了醫務人員對醫療缺陷的逃避。

  如此,在面臨患者質疑的時候,就把醫德、規章拋在腦後,通過修改病歷來“保命”。而我國法律規定的醫生“舉證責任倒置”,也使我們醫生處於不利地位。而且,當前醫生和醫院的隸屬關係,使得某個醫生的過失,成為某個醫院的過失。一旦發生了賠償,一般也需要醫院承擔大頭。在這種情況下,醫院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會不遺餘力地為醫生修改病歷創造條件,甚至敦促、指導當事醫生修改病歷。

  相比起來,國外醫生的獨立執業的管理方式就顯得合理些。在很多國家,醫生儘管和某些醫院發生工作關係,但其利益是獨立的,其和保險公司直接掛鉤,病人找醫生看病,然後到保險公司報銷,包括醫療缺陷,也可能由保險公司來買單。

  可是一旦某位醫生經常遭到患者投訴,賠償超過一定數量的時候,保險公司就可能和該醫生解約,而醫生一旦失去了保險公司的支援,就意味著病人找他看病沒有保險公司報銷,那麼一般也就很少有患者會找他,他也很難和醫院簽訂工作合同。這種醫生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模式,既可以增強醫生的責任感,也可以避免醫院和醫生因為利益關係,玩“貓膩”共同應付患者的情形。面對醫療缺陷,如何讓醫生相對獨立出來,應該是當前醫療改革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沒有失誤也可能失敗,沒有失誤並不意味著成功。沒有錯誤就等於完美無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更何況,從來不犯錯誤的醫生是沒有的。醫生們的這種“無為而治”,不僅阻礙了醫學進步,也損害了患者的根本利益。醫生應該怎麼辦?醫學應該怎麼辦?

  醫生這個職業,是相當特殊的職業。因為人命關天,所以,對這個職業的要求更高一些。就拿大學本科來說,正規的醫科大學的學制要比普通大學多上一年。畢業以後,必須要當相當長時間的住院醫師,要有相當長時間的實踐,才有可能真正當上醫生。但是,醫生又是個高風險職業。除了確實因為醫術不高或因為疏忽可能發生人命關天的問題外,來自病人家屬的誤會也不得了。因為醫生接觸病人,而沒有一個病人不希望自己儘快好起來,醫生又不能保證每個病人都儘快好起來,這樣,勢必會發生醫生和病人的摩擦,經常聽到的新聞是某某醫院某某醫生又受到了病人家屬的攻擊。受攻擊的醫生中,應當有不少人是無辜的。不是他們不想治好病人,而是他們回天乏術。這個回天乏術不是醫生的手段不高強,而是病人已經病入膏肓。

  醫學有很大的侷限性,因為醫學的特點是研究人類自身,而人類自身的未知數是最多的。醫學的侷限性在於認識的侷限,而認知也是相對的,也許是片面的,過後是錯誤的。醫學原理也會如此。科學並不會說“我什麼都知道”,科學只知道一部分。“包治百病”肯定是謊言。醫生對病人說話一定要留有餘地。什麼都能治,就意味著什麼都不能治;沒有任何副作用,就意味著沒有作用。醫學的侷限性還在於方法的侷限性,100年前沒有輸血、沒有抗生素、沒有真正的麻醉。疾病不可能被人類征服,它們總是伺機反撲,或者“提升水平”,把人類推向陷阱。

  醫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患病的人的體驗上,而不僅僅集中到疾病的過程本身。治療並不意味著治癒某種疾病,有時候意味著體恤,減輕痛苦而已。2004年4月《英國醫學雜誌》曾刊登這樣一段話:對於有些“病”***至少60餘種***,沒有必要採取什麼方法去治療,沒有確鑿的證據說明有什麼方法有效,也許不治療比用什麼方法去治療更好,也許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治療。

  醫療也有很大的風險性,因為醫療的特點是在獲的人體上實施診斷和治療。醫療的風險性存在以下幾種,診斷風險:誤診、誤傷。用藥風險:毒副作用、劑量耐受差異、過敏。手術風險:麻醉、出血、損傷、感染。風險在於疾病的複雜、認識的侷限、技能受阻,也有責任心和 經驗不足。醫療是服務性行業,卻是特殊的、極大風險的服務。醫學是一輛行使在高速路上的破車。各種媒體電臺將醫學推向尷尬,使醫生陷入無奈。醫生的手謹慎而顫抖。醫生只能以“儘可能”“盡力而為”的表達得到理解。

  作為 臨床醫生,要有為科學、為患者獻身的精神。一名醫生如果不願冒險,就只能成為“修機器”的匠人,而不能成為醫學大師。醫生的冒險精神不僅來自於對真理的追求,也來自於對患者的感情。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醫生深懷仁愛之心,患者都是通情達理的。當然,患者理解醫生也是有條件的。在臨床中,儘管誤診是客觀存在的,但醫生不能以此為藉口,無視生命的尊嚴,隨意讓患者付出無謂的犧牲,承受無謂的痛苦。患者可以寬容正常的失誤,卻無法寬容因敷衍塞責、草菅人命造成的失誤。

  中國古代 政治家、 哲學家說:做事要“通天理、近人情、達國法”。作醫生也當如此,對醫生而言,天理即為自然規律、疾病的發生、 發展過程。人情即為人的思想、意識、情感和意願。而國法即為診治的原則、規範、技術路線、方法技巧和政策。臨床醫生在日常診療 工作中探索的本質就是排除錯誤,不斷進步,服務病人。“先病家之憂而憂,後病家之樂而樂”,充分體現了醫學仁愛的真善美精神,這種精神正深深地植根於現代醫務人員之中。無論時代和社會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仍然是中國醫學的主流。

  科學不是萬能的。認識無限,而我們認知的程度和探索的範圍總是十分有限的。疾病的診治要遵循兩個原則:科學原則與人文原則。科學的原則是針對病情而言的,需要對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療方法和技術路線而採取科學謹慎的原則;人文原則是針對人情而言的,需要對病人的 心理、意願、生活質量、個人與家屬要求而採取人文關懷的原則。

  現今的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醫生要將科學與人文交融:有完備的知識基礎,優秀繁榮思維品質,有效地工作方法,和諧的相互關係,健康的身心狀態。醫生與病人和病人家屬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是診斷、治療、醫學發展和醫療糾紛防範的關鍵環節,也是醫德的表現。新時代的臨床醫生必須是細心的觀察者、耐心的傾聽者和敏銳的交流者。

  臨床醫生們的探索與發現之路就是一條臨床醫學研究之路,是理論 聯絡 實踐、修煉求道、功成自然之路。臨床科研的土壤就在臨床診治的病例、病案之中,關鍵是善於發現問題,要有思維、學術的敏感性,抓住問題就去研究、去探索,在探索中產生創造性。臨床醫生在工作中的探索與發現之路更是一條深入雲端的羊腸小道,需要咱們臨床醫生們具備一種執著的獻身精神,一種事業激情,一種睿思智慧和一種行動習慣,不是為了尋求功利,而是為了選定的目標和使命而去苦苦探索的。真正使醫生能力和智慧提高的是病人。

  病人是病理現象的展現者。只有這時***在病人面前,而不是在書本上***,醫生的雙眼才能煥發智慧。病人是醫生真正的老師。專業和技能的學習和提高是必要的。人文修養和哲學理念具有根本性、終身性。不要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狹窄的領地內,我們需要學習的更多的知識。

有關臨床醫生的論文
臨床獸醫學論文
相關知識
臨床醫生畢業論文
臨床醫學畢業論文範的文
臨床醫學畢業論文範本
臨床醫學畢業論文範文
臨床用藥畢業論文
臨床醫學專業論文綜述
臨床護理畢業論文
臨床醫生畢業自我鑑定
臨床醫學生畢業論文
臨床醫學畢業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