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贈汪倫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贈汪倫這首詩寫出了朋友之間的情深義重。那麼你欣賞這首詩,有何心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篇二

  李白坐船正準備出行,忽然聽到岸上的以腳踏為節拍的唱歌聲。桃花潭的水深達千尺,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深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作於詩人在安徽涇縣一帶的漫遊途中。在涇縣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倫,他常常預備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離開桃花潭時寫下了這首贈別之作。前兩句敘事,詩人正要乘船出發,忽然聽見岸上傳來歌唱聲,原來是老朋友汪倫特意趕來送他;後兩句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篇三

  李白是一名非常著名的詩人,人們都把他叫作詩仙。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一喝酒,就詩興大發,可以寫出一首首好詩。

  一天,李白來到汪倫的家鄉—安徽涇縣。因為汪倫早已得知他的大名,聽說李白要來,就非常高興。等李白一到,就急急忙忙的將他請進自己的家裡,用美酒和美食款待他。

  因為李白已在汪倫家住了好久,已經和汪倫成了時時不離的好兄弟。

  一天,李白對汪倫說:“我不能再給你添麻煩了,我要走了,再見。”說完,就起身走了,但是,他剛剛上船,還沒有來得及走的時候,忽然,他聽見遠處傳來了一陣優美的歌聲,仔細一看,原來是兄弟汪倫,特意為他趕來送行的,於是,李白對船伕說:“先別開船呢,我要對我的兄弟汪倫說幾句話。”於是,李白下了船與兄弟汪倫緊緊握住雙手說:“汪倫兄弟,天下沒有不別之事,下一次,我還會來看你的。”汪倫說:“這桃花潭裡的水很深,你可要小心那。”李白取下紙和筆寫了一首名叫贈汪倫的一首詩送給他又說:“咱們的友情比這桃花潭裡的水還深。”說完,李白就拾起紙筆上了船走了,汪倫站在河岸邊靜靜地看著李白遠遠離去的身影。
 

小學古詩分類大全_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梳理
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相關知識
李白贈汪倫讀後感
贈汪倫讀後感作文
二年級贈汪倫讀後感
李白贈汪倫詩意
李白贈汪倫古詩的毛筆書法作品
小白的選擇讀後感範文
白雪公主讀後感作文
李漢榮散文讀後感
小白的選擇讀後感作文
白楊課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