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作品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郁達夫的作品情感色彩濃重,而且對人生的感悟也深刻。讀了之後,大家得到哪些啟示?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郁達夫散文》在表達真摯、沉痛的感情時,往往還插入一些舊詩,以補充散文裡沒有說盡的餘意,沒有抒發的情愫,使文章顯得跌宕多姿,更富感情色彩。本書集結了郁達夫“閒書”、“屐痕處處”、“孤獨人生”、“風雨故人”共四部分近百篇散文。除了展現作者豐富的想像力、深刻的鄉土情懷,並透過攝影鏡頭在我來說是頭一次,沉浸在郁達夫的散文裡,好象到了杭州,到了富春江……真是享受啊!

  在此我不得不提及我第一次接觸郁達夫的文章,那是《故都的秋》,據說那是抗戰後郁達夫沉寂幾年後寫的首篇散文,當時只覺得文章寫得好美,把秋天寫得那麼美,“北國的秋,卻特別得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就如他的文章給我的感受來的清,來的靜,給我不斷的沉思。雖然提示上說文章跟抗戰呀,愛國的有什麼關係,但我覺得散文只是寫了寫作者的感受,孤獨的秋,是作者記憶中最美的,最溫柔的,在抗戰中的中國,作者孤寂的在杭州生活了幾年,經歷了家庭的變故,他的親人在這一時期中死去,他妻離子散,他的生活經歷一系列的變化,而首篇作者寫的就是故都的秋。秋天在許多作者筆下是頹唐消極的,而在郁達夫筆下更多的是溫柔與親切。一個人懶懶的坐在衚衕院子裡,看著槐花蕊掉下,鋪在石板上,滿滿的一地,看喇叭花開,聽秋蟬的鳴叫,數著透過屋簷的樹隙漏下的一縷縷陽光。生活是懶散的卻又是如此的踏實。可以說經歷了此段時期,郁達夫的創作有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他的後期作品更多的偏向於愛國方面。

  夏衍先生曾說“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郁達夫在文學創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胡愈之先生曾對郁達夫的一生作這樣的評價: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郁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

  篇二

  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就寫到“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使整篇小說透出一種悽清的氛圍。奠定了一種悲的基調。小說以第三人稱敘述,主人公“他”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作為一個留日中國學生的代表。透過他的經歷和思想感情使我們生動的看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留日華人的心理狀態和對祖國的失望的情感。他是一個支那人,自始至終都有這樣的自卑陰影籠罩在他身上。正是這樣長期的壓抑造成他性格的憂鬱,心理的變態。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學來對他講一些閒話,但同時,他又認為他們是仇敵,這樣一種充滿矛盾、掙扎的心理。日本人對支那的仇視、欺侮終使他發出感慨:“中國呀中國,你怎麼不富強起來,我不能在隱忍過去了。”強烈的表達了希望祖國富強起來的感情和對祖國現狀的不滿和失望。

  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虛幻的,聊以自慰。每被別人欺侮時,總把自家家兄拿出來作比,且把兄長待他刻薄的事細細回想,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彷彿內心就能獲得一種安慰,舒暢起來。“他覺得悲苦的中間,也有無窮的甘味。”這不禁讓人想起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而造成這種變態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國積弱的現狀,使他遭受歧視,同時它自身的自卑和憂鬱也導致了心理的殘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來減輕自卑,從中緩解苦悶。

  而小說中作者對於性的描寫也顯得大膽而開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窩裡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體,到最後去妓院,是一種沉淪。“我已經變了一個最下等的人了。”他早年在中國接受傳統文化及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對性帶有罪惡感,然而同時,性慾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間掙扎。作者在此處抨擊了封建的禮制對人性的扼殺,向封建發出挑戰。

  而他對於自然有著近乎變態的迷戀,與世隔絕,與他人決不相容。更加導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對身處異鄉的他,個人的苦悶感和寂寞感代表了當時一群留日知識分子的心理,然而這之中又夾雜了他們想要衝破苦悶、擺脫寂寞的抗爭以及對人生的思考。然而這些青年又有著樸素的愛國主義思想。

  總 的來說,通過主人公在留日的經歷,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近乎心靈獨白式的寫法把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我們看到人物內心的冷寂、灰暗、憂鬱。沉淪表現了一種對社會的黑暗的控訴。然而“沉淪”並非只是沉淪,更多的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性的覺醒和掙扎。

  篇三

  常常讀郁達夫的散文,特別是在無人的時候,一個人慢慢的讀,字裡行間透射出的淡淡的愁緒令我難以忘懷,總是會不斷的品嚼、回味、追想,從他的一個個字中,一段段話中找尋他的思索,他的心情。

  在他的文章裡,他總會時不時的透過語句告訴你他有著一定的憂鬱症。是的,一個內心細膩而敏感的人總會有一定憂鬱。不過這種憂鬱卻如一陣風撫過湖面,它攪起你心中陣陣漣漪,在你心靈深處觸動一下,它讓你重新去審視這個世界。

  有人說,郁達夫的小說和散文難以分清.他的文段讀上去似乎是他隨意從字典裡揀出一兩個字湊成一句話的。看上去如此的隨意卻讓你越讀越有味。“暮春三月底,偶爾在火車裡,看見了些淺水平橋,垂楊古樹,和幾群飛不盡的烏鴉。”短短的一句話,幾個遣詞造句,卻道出了一幅畫,它的簡約,它的清秀,和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卻讓我不得不陷入沉思,去感悟他筆下描寫的風景。

  瞭解郁達夫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風比較頹廢,特別是他的小說,好像就是從一個人生活片段隨便剪裁下一段,開頭令人莫名其妙,結尾更讓人莫名其妙。他不是向你說一個很深刻的道理,而是讓你從一個人生活中發現自己的生活,或是你如他筆下的主人公一樣,對生活充滿厭倦,一天只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或許比那個人還糟。大概除了特別的作品,如哲學家,思想家所作的,它的作品在於教育世人,大概對作家而言,他們的作品在於讓讀者從中找到自己的生活,讓讀者自己去找尋生活的意義。

  中國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狀況是危機四伏的,外面侵略者是虎視眈眈,內部軍閥割裂內戰不斷,或許這種對社會,對國家的擔憂化為了郁達夫的文風,埋藏在他文章裡的憂愁雖然是淡淡的,卻是那樣揮之不去,攪亂著你的心頭。他的散文,尤其是自傳部分,對他成長的描述雖充滿了孩子對世界的好奇,青年的壯志,求學奮進,但總會時不時地透露出作者的傷憂,他描寫他的出生,“在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的半夜,一出結構並不很而尚未完成的悲劇出生了……戰後的國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國民,當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和神經質的。”這種自嘲多少讓人感到傷感,而諷刺的背後不是鼓舞人心,而是更讓人憂鬱。對於他的孩提時期多是些對風景的描繪,節奏是輕快明朗的,只可惜演奏者是帶著憂鬱的心情演奏。他的求學從當地的私塾到乘船到杭州,嘉興,直到隨他大哥到日本,郁達夫的早期求學經驗是比一般的人成熟,家境笸籮,獨處他鄉,或許是這一切都造成他精神上的愈加孤獨。

  郁達夫散文的思想傾向,確實是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特的個性,他對於舊中國那種陰暗發黴的生活,充滿著一種強烈的憤懣情緒,用一種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的心態,大聲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其散文實在太豐富,有多少佳篇值得反覆地去咀嚼。從思想內容方面來說,可以通過這些作品理解郁達夫以及他所處的時代,可以看出他不少畸形和病態的情思,也正是被這社會陰狠和暴虐地迫害所致,至於從藝術技巧方面來說,則可以極大地有益於讀者審美情操的陶冶和昇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想再寫了,來抄一首辛稼軒的《醜奴兒》詞,權作尾聲:“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以人為鏡,可以正己身;以文為鏡,可以滌吾塵。多看,多評,多學,多想,讓我們共同享受其中樂趣……
 

張愛玲散文集讀後感
我有友情要出租讀後感
相關知識
郁達夫作品讀後感
郁達夫散文讀後感
郁達夫作品的讀後感
張曉風散文作品讀後感
葉聖陶作品讀後感
楊絳作品讀後感
嚴歌苓作品讀後感
王小波作品讀後感
外國文學作品讀後感
文學作品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