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散文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郭敬明是80後著名的作家。讀完他的散文,大家是怎麼看待他的書的?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小時候的郭敬明很喜歡讀書,郭敬明的記憶力特好,有的故事,母親講一遍他就能夠背誦,郭敬明在陌生人面前膽識也很大,從不害羞,每當有客人來到家來時,只要叫郭敬明講故事,郭敬明便眉飛色舞地講起來。但父母從來沒有刻意地要培養郭敬明,總是給郭敬明一個自由的學習生活空間,讓他在自由和興趣中漸漸長大,盡情發揮自己。特別是從郭敬明懂事後,父母更由其選擇,就算是買書,他們不會主動為郭敬明挑些什麼書,每次帶著郭敬明去書店,都是讓他自己去挑選,每次買書回來,郭敬明就要一口氣把它們讀完,甚至於父母叫他吃飯,他都不捨得放下自己的書。

  郭敬明的文字功夫在暗暗地增長.他寫文章速度很快,而且文章寫得很好。

  從小學到初中,郭敬明的視野更開闊了,他開始廣泛地閱讀名家的小說和散文。父母從不干預和制止,他們認為,那是孩子在學習之餘的一種有益放鬆,既調節了自己,又增長了知識。

  上了高中,學習時間更緊了,但郭敬明沒有放棄自己的讀書寫作愛好,他天天記日記,合理安排時間:一必須保證課堂學習,二學習決不念及寫作,寫作決不念及學習。郭敬明高二、高三時,連續獲第三、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

  可是,有些人說郭敬明寫的《夢裡花落知多少》是抄襲莊羽寫的《圈裡圈外》,可是,我覺得郭敬明寫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只不過是有一些語言跟《圈裡圈外》差不多,這也完全不算是抄襲。

  在我眼裡,我認為抄襲跟模仿是不一樣的!模仿的意思是跟某篇文章寫的差不多,而抄襲的意思是跟某篇文章寫的一模一樣,一字不漏的抄下來。

  為什麼我覺得是這樣呢?是因為:我記得,我在二三年級時寫過的一篇作文,王老師覺得寫得好就念出來了,有的同學說我寫的那篇文章跟尖子生上的一篇作文差不多,可是,我沒有抄襲這篇作文,王老師問我是不是模仿那篇文章,我說是。

  可是,我們班上有位同學抄襲了被人的作文,被老師發現了。老師說他抄襲別人的作文。下次不能在這樣了!

  所以,我才會覺得郭敬明寫的《夢裡花落知多少》不是抄襲莊羽寫的《圈裡圈外》的,而是模仿。

  篇二

  “願風裁去每一粒微塵,願靈魂抵達記憶的盡頭…”《願風裁塵》是郭敬明十年心路投影的散文集。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郭敬明對親情、友情最直觀的感受。在這本書中真實的刻畫了郭敬明的成長足跡,漸漸長大後,對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寄予。

  書中說;“要經歷夢想才能看清現實,要經過痛苦才能嚐到幸福。”是啊!跌倒再次堅強的爬起!人生的道路中免不了受到挫折,但是在一次次挫折中一次次爬起,這才能更加深沉的感悟人生,感悟幸福。讓內心被堅強包裹!在書中讓我印象作深刻的是,郭敬明的作文水平是班裡最優秀的,但是作文報上一次都沒有登過他的作文。他因此自暴自棄,把自己的內心封閉,把外表裝的很強大。這些時也曾經發生在我的身上,我選擇的同樣是逃避,封閉自己的內心,偽裝自己的表面。但是越是這樣越是孤獨、無助。直到最終勇敢的面對自己、面對生活、面對社會,交出自己的內心之後,才明白什麼叫“越挫越勇”。

  這本書在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同時,也揭露了每一個正處在青春時代的人的內心:那是一個想把時間欺騙、狡詐扼住,想把失落、絕望摻合,沒有自如哭顏偽裝,沒有豐滿羽翼翱翔,沒有勢利和庸俗,沒有憤怒和揮霍的內心。一個單純、脆弱的內心,一個需要呵護的內心。

  這些年來我們曾經在嘲諷中走過,在掌聲中奚落。也曾經在巔峰之處被羨慕、被讚美…在這透著高貴和華麗的一段段優柔文字中,讓我明白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身邊的美好。願衣錦帶花,願歲月風平。是這本書讓我舔平自己的傷痕,重新站在寒冷的高原,是這本書叫我去感受身邊的幸福和永恆的存在,讓我的人生充滿了美好的寄予,讓社會再我心中充滿了溫馨,讓那些愛在我生命中永恆的存在…

  拓展閱讀:郭敬明散文節選

  一個仰望天空的小孩

  我是一個在感到寂寞的時候就會仰望天空的小孩,望著那個大太陽,望著那個大月亮,望到脖子痠痛,望到眼中噙滿淚水。這是真的,好孩子不說假話。而我筆下的那些東西,那些看上去像是開放在水中的幻覺一樣的東西,它們也是真的。

  音樂

  一直以來我就是個愛音樂的人,愛得排山倒海,骨子裡的堅持在別人看來往往是不可理喻的。

  在天空清澈的夜晚,我總會在CD機中放進一張民謠。我總是喜歡揚琴丁丁冬冬的聲音,像是一個滿腹心事的宋朝女詞人的淺吟輕唱。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雨打窗臺溼綾綃。而我在沙發溫暖的包圍中,在雀巢咖啡低調而飛揚的香味中,清清楚楚地知道,窗外的風無比的清涼,白雲鑲著月光如水的銀邊,一切完美,明日一定陽光明媚,我可以放肆得無法無天。

  然而大多數夜晚我的心情是不好的。寂寞。蒼涼。和一點點呼之欲出的恐懼。而這個時候我會選擇張楚,或者竇唯。我總是以一種抗拒的姿態坐在客廳牆角的藍白色沙發裡,像個寂寞但倔強的小孩子。滿臉的抗拒和憤怒,卻睜著發亮的眼睛聽著張楚唱“上蒼保佑吃飽了飯的人民”以及竇唯的無字哼唱。我是個不按時吃飯的人,所以上蒼並不保佑我,我常常胃疼,並且疼得掉下眼淚。我心愛的那個藍白色沙發的對面是堵白色的牆,很大的一片白色,蔓延出泰山壓頂般的空虛感。我曾經試圖在上面掛上幾幅我心愛的油畫,可最終我把它們全部取了下來。空白,還是空白。那堵白色的牆讓我想到安妮寶貝掌心的空洞,以及我內心大片大片不為人知的荒蕪。都是些曖昧且疼痛的東西。而一旦音樂響起,我就會在牆上摸到華麗的色彩,凹凸有致。

  張楚總是讓人想到烈日當空照的悶熱長街,大群大群遊手好閒的赤著上身穿著拖鞋的人從發燙的地面上走過,目光呆滯,像是一頭頭溫馴愚蠢的羊。而有個孩子卻穿著黑色的長衣長褲站在浸滿瀝青的黑色馬路上,以炯炯的目光宣告他的寒冷。冷得骨頭出現一道一道裂縫,像個易碎的水晶杯子。那個孩子叫張楚,他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他說螞蟻沒問題。

  而竇唯總是給人一股春末夏初的味道,每次聽到他的聲音我都能敏銳地感受到懸浮在空氣中大把大把的水分子,附到睫毛上便成了眼淚。竇唯的聲音總會激起一股穿堂而過的黑色的風,風中盛開大朵大朵黑色的寂寞,灼灼的光華燒疼了我淺灰色的瞳仁。竇唯總是給我一種向後退的感覺。一退再退。一直退到有個黑色的角落可以讓他依靠,他才肯發出他春水般流淌的聲音。孩子通常都具有抗拒的天性,我不知道竇唯還算不算個孩子,反正我是個孩子。我總是坐在圖書館的角落裡,營造並且守候那個角落裡我的小幸福,熱血沸騰或者全身僵硬怎麼都無所謂,總之我不想有人靠近。

  音樂真的是一種很好的鎮痛劑,對我而言,它像一個可供一隻四處流浪常常受傷的野獸藏身的洞穴,我可以在裡面舔舐我的傷口。

  朋友說她可以在音樂裡自由地飛翔,一直飛過太陽飛過月亮,飛過滄山泱水四季春秋,飛過綿延的河流和黑色的山峰,飛到烏雲散盡飛到陽光普照。

  我想我沒有那麼自由,我只能在音樂中將身子蜷縮得緊一點更緊一點,我好沉沉睡去,一直睡到我睜開眼睛的時候一切煩惱統統消失不見。

  那樣我就會很快樂,我就不會再在黑夜裡一個人流下眼淚。

  那些如天如地如夢如幻如雲如電如泣如訴如花如風如行板如秦腔的歌/我的黑色的輓歌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_莫言講故事的人讀後感
讀余光中散文觀後感
相關知識
郭敬明散文讀後感
肖復興散文讀後感_讀肖復興散文讀後感
周作人散文讀後感
勵志散文讀後感
白楊禮讚散文讀後感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
張小嫻散文讀後感6篇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範文
學生散文讀後感
荷塘月色散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