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解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背影》是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它描寫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喪之後與父親在車站上別離時的情景。對於這個作品,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解讀方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朱自清《背影》解讀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朱自清《背影》解讀***一***

  一個最突出的鏡頭——父親的背影。通過對父親背影的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抓住“四次背影、四次流淚”在文章中的出現、作用以及所表達的感情,引導學生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從而體察那種深厚而動人的父子深情,激發學對父母的愛。本文打算從以下幾方面來解讀。

  一、四寫背影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故全文以“背影”為線索。文章中,“背影”時時寫到,前後出現過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寫作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開頭,略寫背影。

  惦記背影:開篇點題,表明父親背影在“我”心靈留下的深刻印記——虛寫背影。

  第二次是車站送別中父親買桔子時,詳寫背影。

  刻畫背影: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和兒子的感動——實寫背影。

  第三次是告別後,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時,略寫背影。

  惜別背影:再次寫父子分手的離情別緒,催人淚下——實寫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結尾,詳寫背影。

  再現背影:與文章開頭呼應,表達對父親的思念之情——虛寫背影。

  二、四次流淚

  文章所以感人,除了父親的言行之外,“我”的情感也是重要的,其中我的四次眼淚有力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一次流淚:趕到徐州跟父親一起奔喪,見 “滿院狼藉”,觸目傷懷時的淒涼悲愴的淚。

  這次流淚是悲哀,為後文寫“背影”渲染了悲涼哀愁的氣氛,對後文人物情感的變化起到了成功的鋪墊作用。

  第二次流淚:分別前,父親老態蹣跚地去為“我”買橘子時的盈眶熱淚。

  這次流淚是感動,用眼淚表現出背影的感人,著力刻畫出父子間的感情,有力的烘托父親的愛,渲染了真摯的感情。

  第三次流淚:分別後,目送父親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時的潸然淚下。

  這次流淚是留戀和不捨,表明我領悟到了父親深沉的父愛,也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別緒,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第四次流淚:文章結末,眼前再現的父親的“背影”時晶瑩的淚光。

  這次流淚是傷心之淚,與文章開頭回環呼應,表達了我對年邁的父親無限思念的感情,使文章格外悽切動人,情長綿綿。

  三、分析構思

  1.文章第2、3節有何作用?

  交待了這次分別時的家境:祖母去世,父親失業,變賣家產,借新債辦喪事。這是送別時的背景,渲染了全文悲涼的氣氛,既為下文人物流淚作了自然鋪墊。又使後文字裡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2.在南京“勾留”了一日,為什麼一點都不介紹這一天的活動?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敘寫的主要內容,既不能寫背影,由於中心無關。

  3.在寫“背影”前,作者還簡單寫了一些父親猶豫要不要親自送兒子、照看行李、揀定座位、囑託茶房等瑣事,有何作用?

  寫父親對我細心照料,關愛倍加,為下文具體描繪“背影”作了鋪墊。

  4.年紀大走路蹣跚的父親為什麼要親自去買橘子,而不讓“我”這個身強體輕的兒子去買?

  父親是傳統的,那時的父親不會對兒子直說自己的情感。他想通過買橘子來表達自己對兒子的關愛。

  5.父親買橘子和返回時的情景為什麼不詳述?

  買橘子和返回時父親的背影描寫不到,父親返回時過鐵道、爬月臺的情景與區時異樣,為避免了重複不再複述。

  6.父親去買橘子為什麼特別感人?

  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年紀又大,步履蹣跚,穿過鐵道很費事,這一刻是父親最費勁的,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所以來回買橘子使感情真摯而灼熱,達到了最高點。

  因為年老父親穿行鐵道爬上爬下相當費勁,我擔心父親的艱難。此時我的情感也達到了高點,有力地感染讀者。

  7.父親買好橘子後,“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鬆似的”。父親是輕鬆嗎?

  父親這種輕鬆的心情一方面是真的。父親買好橘子,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關愛,能為孩子盡心盡力,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裡感覺踏實滿足。

  另一方面,父親這種輕鬆的心情是裝出來的。母死、失業、家破產,父親不可能輕鬆,但怕兒子難過,父親是故意顯出輕鬆的樣子,所以原文還加了“似的”。

  8.對人的描寫,從正面寫比較好刻畫人物,為什麼作者著力描寫的卻是背影?

  從背影這種視角寫人,構思新。而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開拓了想象空間,更好地引起感情的激盪。

  著力描寫背影,可以忽略人物本身,抓住父親“背影”集中筆墨描繪,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強烈地表現父愛,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印象,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

  四、語言描寫

  本文父親只有五句語言描寫,通過體會語言描寫,感悟話語包含的感情。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其實父親遭受的打擊遠超過了我,但卻還寬慰我。表明父親關心兒子超過關心自己,體現父愛的無私。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父親急於謀事,但是為了兒子,最後還是由自己親自送,儘管兒子已經來回過幾次。表明兒子在父親心目中遠遠高於自己。體現父親的愛的體貼和深摯。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執意去買橘子,說明父親為了兒子,心甘情願自己勞累和不便。還生怕兒子跟著出來,忘了行李,自己買好橘子找不到兒子。體現出父親的關懷無微不至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自己必須離開,可心裡又不願意離開,於是父親說了這句話。寫出父親離別時的擔心和依依不捨。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父親的摯愛躍然紙上。

  5.進去吧,裡邊沒人。

  父親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裡還是惦記著兒子。父親要兒子先轉身,其實是想多看兒子幾眼,可當時父親又不能體現這種兒女情長。所以父親這麼說。表現父親對兒子的依依不捨。

  五、主題思想

  通過對父親在車站給兒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關愛,抒發了兒子對父親的思念,體現了父子之間的深情。

  朱自清《背影》解讀***二***

  一部文學作品往往會有多個主題,即所謂的多元主題傾向,經典作品亦是如此。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不乏有這樣多元主題的經典之作。但由於方便教學,增強教學的可操作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都把作品的主題簡單地總結概括為一到兩個,最多不超過三個,因而在有些時候會對作品的理解造成偏差。針對這種現象,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為例,對作品進行了多元主題的分析,主要參考了各文獻中關於《背影》主題的理解,對《背影》主題做了一個綜合性的歸納。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糾正人們在教學過程中對作品單一化的解讀,多角度思考作品主題,還原作品本真。

  一、愛

  人教版的語文書中,編者將《背影》分入主題為“愛”的單元中,課文導讀中也點明這是一篇寫父愛的文章。其實這裡的愛,不僅有父愛,也有子愛。

  首先是父愛。一提到《背影》,想必許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個矮矮胖胖的艱難地爬月臺的中年男子的身影。朱自清先生對細節的描寫甚是入微,以至於這個象徵父親的背影已深深地住進每個人的心中。“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父親”是一個胖子,再加上年紀大了,爬月臺這樣的事情自然就顯得有些難度了,不過“父親”還是堅持要去。接下來,朱自清先生便用了文字照相法,把父親攀爬月臺的這個場景用文字細膩地描繪出來,像電影的特寫鏡頭。“蹣跚”、“慢慢”地“探”、“攀”、“縮”、“微傾”一系列精準的動詞讓父親“努力的樣子”躍然紙上。當父親買回來橘子,撲撲衣上的塵土,露出心裡很輕鬆的樣子時,不禁讓人覺得那滿滿一袋的橘子裝的是父親沉甸甸的愛,紅彤彤的,是父親愛子的赤誠之心。

  其次是子愛。文章中作者有四次流淚。第一次是因為家境慘淡,祖母去世而流淚;第二次是望父買橘而留下的感激的淚水;第三次流淚是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流露的惜別的眼淚;第四次是讀到父親的家書,潸然而下的百感交加的淚水。作者的四次流淚,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脈絡,也是作者對父親之愛的最好體現。親人之間總是這樣,“正面相對時交鋒的總是矛盾,愛意深濃時卻彼此背過身去”。在寫《背影》的那些年裡,朱自清父子之間發生了許多恩怨,還曾有過一段時間較長的冷戰。1925年,父親寫下了文中的那封家書。朱自清先生讀後百感交集,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至此,兩人心中的冰山終於融化,言歸於好。冷戰的解凍,除了朱自清父子逐漸忘卻彼此的不是,惦念起對方的好之外,我想還有朱自清先生的成長吧。在長達數年的冷戰期間,朱自清先生也由一個血氣方剛的少年成長為人父,歷經風霜,更懂得了父親的艱難與不易。對父愛的理解更深刻了,兒子對父親的愛也就更為複雜而深厚。

  二、懺悔

  細讀《背影》,我們可以發現裡面有三個重要的角色:過去少不更事的“我”、年長的父親和現在年事稍長的“我”。而隱藏著的現在的“我”事實上是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作品的故事是通過現在的“我”的敘述而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讀者跟隨著現在的“我”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體會這一事件。因此我們會看到文章中這樣的字眼,“我心裡暗笑他的迂”、“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真是太聰明瞭”是作者對年輕時自己的嘲諷。之所以會這樣講,是因為現在的“我”正是處於過去的“我”與父親之間的位置。也許作者當時並沒有飽經風霜,所經歷的也沒有父親的多與曲折,但此刻的“我”已經以一個孩子父親的身份出現,再也不是那個年輕的莽撞的小夥子了。“我”開始瞭解處世的不易,明白了個人在世界中的渺小,努力在命運中的無奈。“我”開始理解父親老境的頹唐,也不再嘲笑父親的迂,而是反過來嘲笑自己,為自己當年的幼稚無知感到可笑與深深地懺悔。文章中表現類似懺悔、愧疚的地方還有幾處,雖然語句不多,但還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懺悔、愧疚之情。作者的這種慚愧與由此產生的對父親的認同甚至仰視、崇拜,是作者逐步告別昨日的“我”而走向父親的一個標誌。

  三、懷念

  這篇描寫父愛的溫暖文章寫在父子冷戰時期,從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的婚姻,父子生隙,到1922年父子間真正的冷戰,再到1925年父親寫信給兒子。時間磨光了所有銳氣,卸下了父子身上的利刺。待到時間洗盡鉛華,父親寫下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時,那些矛盾、不和都已不再重要。兩個人血脈裡流動的親情,是無論如何也不可分割的吧。既然是彼此摯愛的親人,為何還要再互相傷害呢。朱自清先生在《關於散文寫作——答編者問》中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來信裡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裡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背影》所寫的不僅僅是父親深厚的愛,還有“我”對父親的回憶與懷念。

  四、哀怨

  《背影》開篇便交待背景:正是父親的差使交卸,家裡禍不單行的日子。變賣典質只夠償還虧空,喪事還要借錢才能操辦。父親雖然鎮定地勸“我”“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但是路在何方?結尾寫“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這是很內斂而有深味的文字。父親曾經“少年”謀生,“獨立”支援,做了“許多”“大”事,絕非庸碌之輩;而“我”,北京大學畢業,受了中國最好的教育。但何至於均“東奔西走”之後,家境還是“一日不如一日”了呢?如果民眾靠智慧和誠實艱辛的勞動都換不來幸福美滿生活的話,那就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了。文章的寫作年代是在1925年10月,當時的中國,正是軍閥混戰之日,北洋軍閥各霸一方,他們在日、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的支援下,互相爭奪地盤,國家戰禍連年,經濟破壞,生靈塗炭,廣大人民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雖然看似作者只描繪自己一家的情況,但實際卻是當時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人們哀,哀社會給人們造成的不幸;人們怨,怨給人們造成不幸的社會。人們無力改變現實,進而轉變成對所遭遇的不幸的哀怨。這樣的哀怨,是人們對黑暗時世的不滿和消極的無力的反抗。

  有人說,一部作品是由它的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在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像《背影》一樣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從“父愛”到“生命”,關鍵在於你的角度。無論是教學還是作品賞析,我們都應以多元主題的視角去審視作品,體味作品,理解作品的深意。

餘秋雨描寫景物的散文
名家精美散文片段
相關知識
朱自清背影解讀
歡樂棋牌炸金花遊戲下載朱自清背影閱讀答案
朱自清背影讀書筆記
朱自清背影教學設計_朱自清背影賞析閱讀
朱自清背影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背影課文預習習題
朱自清散文的讀書筆記
朱自清作品的讀書筆記
朱自清散文綠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集讀後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