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語文課譜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語文課多有詩意,讓我們忘記憂傷。讀完詩意語文相關文章,大家有哪些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隨著自己教齡的增長,反而發覺語文課是越來越難以教授了,怎樣教才能讓孩子們接受,理解呢?葉聖陶先生說,教本中的文章就是例子,我怎樣把這些例子讓孩子們明白呢?要是有一種方法能像白居易的詩歌一樣簡單如話,詩意如話該多好啊!帶著這樣的困惑,我走進了書店,翻閱了n本教育書籍而鬱悶之時,《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課堂實錄與品悟》讓我眼睛一亮,我被裡面的文字所吸引,我領會到了什麼是“迫不及待”、什麼是“如飢似渴”,直到全部閱讀完畢,我都無法相信自己是近乎“一字不漏”的看完了這本書。我感覺我不是在“看”,更像在聆聽大師在與我談古論今、談天說地,那信手拈來的名詩名句,對文學著作的別緻見解,無不讓我為他的學識所折服,精彩紛呈的教學例項、文字細讀的獨到解讀,更是讓我“膜拜”於他“登峰造極”的教學魅力。

  “人的底蘊就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階的生命能量。沒有底蘊,或者底蘊不厚實,哪怕你學會了全套的降龍十八掌,那也還是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底蘊從哪裡來?唯一的途徑就是讀書。讀書是我的愛好,讀書是我可以全身心投入的愛好。”為己讀書,天天讀書,隨性讀書,成堆的書籍讓他比別人多了一雙發現的眼睛,多了一份對教材的思考,也造就了精彩的課堂。如《楓橋夜泊》,王老師從陳小奇《濤聲依舊》歌詞入手引出鐘聲,寫到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禎、500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詩人陸游一直到1200多年前的張繼都寫過這樣的鐘聲。寒山寺的鐘聲從一千多年前傳來,穿越時空,撞擊著每一位學生、每一位聽課者的心靈。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體現的詩的文化、詩的價值是什麼呢?從“春風“這個自然意象中還有什麼不一樣的文化意象呢?……幾個文字的解讀我們只有讚歎的份――大師就是大師。

  行走在優美的文字內,暢遊於詩意的教學中,感受大師的智慧與靈性,我想起了一句歌詞“像一陣細雨撒落我心底,那感覺如此神祕”。是的,《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典課堂實錄與品悟》帶給我的更多的是甜蜜,“我滿心歡喜”。因為前行的路上明燈高照!

  篇二

  拓展閱讀:詩意語文

  尤屹峰先生是我最敬仰的人之一。他既是我的同行,又是我的老友,相交相知三十餘載。上世紀80年代我在西吉回中教書時,他已是西吉縣教師進修學校很有名氣的教師,我經常在教育報刊上讀到他的文章,得到他教研成果公開展示的訊息。他中等身材,臉瘦得有稜有角,鼻翼上架著一副瓶底一樣厚的眼鏡,睿智的目光不時從“瓶底鏡”射出來,顯得溫文爾雅,是典型的傳統文人的氣質。談起學問來,滔滔不絕;作起詩來,詩情勃發;著起文來,倚馬可待。

  後來因工作關係,才有機會與尤先生更近距離地接觸過多回,並有幸聆聽過他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教誨,總會從他那裡取回真經,得到很多教益和精神的鼓勵。

  尤屹峰先生是一位學者型教師。多年來始終站在語文教學的前沿,從事語文教學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工作。他像一位只知勞作不問收穫的老農,一心一意地辛勤耕耘,踏踏實實地侍弄自己的一畝二分地,奉獻給我們的卻是皇皇四五十萬字構築的一座波瀾壯闊的教育畫廊-----《詩意語文教育觀》。四十年堅守,孜孜以求,且毫無倦色,在眼下這個浮躁的時代,恐怕很難有人企及。

  《詩意語文教育觀》這本書,起初我是把它當作一本純教育學術著作來讀的。然而,書中不乏大篇幅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經典課例、寫作範文,這些從瑣碎與無奈中剝離出有價值的思想,從而超越教學生活的重複與枯燥。為我們一線教師語文教學與研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第一手資料。透過這部新著,我們約略能追尋到,尤先生一路跋涉、一路歌吟的足跡,並見證他是如何延展編織著一部龐大恢巨集的全景式當代語文教育史詩的。

  尤屹峰先生是以一個思想家的姿態站在語文教育前沿的,他不固守語文教育理論的陳規,是作為一個引導者、探索者、實踐者走在語文教育的研究道路上的。他認為,“在僵化的語文教育理論指導下,語文被社會和學生‘邊緣化’,處於一種尷尬的窘境,早已是不爭的事實。詩意語文從思想到教學實施都在盡力讓語文教育教學走出這種窘境。”於是,他潛心於對中學語文教學最高境界的探求:他提出了“詩意語文”教學理論並構建了靈動的“詩意語文”教學模式。

  《詩意語文教育觀》一書脈絡分明、框架清晰,讀者一目瞭然。全書分為四部分:“詩意語文教育”,詳盡而系統地表述了詩意語文教育理論的內容,由表及裡、由理論到實踐,可謂書之精髓。“詩意語文教學”,主要闡釋了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緊扣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這個根本,通過科學而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詩意。“詩意語文例項”,收錄了作者多年來在常態環境下的語文教育科學實驗,有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備考方略,又不乏文字個性化質疑批判與個性解讀品賞等,這些難得的實錄性第一手資料,可引領我們走過一個語文教育智者和行者的堅實足跡。“詩意語文延伸”,是作者在教學間隙撰寫的教育隨筆及下水文,或如實地記敘自己的經歷和成長曆程,將生活最“本真”的面目展示給人們;或敘述自己人生的酸辣苦甜和獨到的感悟。這些情感充沛的優美文字,不但可以提高人的寫作水平,也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生的境界。

  他提出的“詩意語文”教學理念,是對傳統語文教育觀的整體性超越,必定給予一線語文教師醍醐灌頂的思想洗禮。“詩意語文”是一個意蘊複雜的概念,對這一概念的定義和闡釋也是見仁見智,雖都呈現出它的一些本質特點,但都是詩性化的描述而不是科學的定義,且帶有很大的模糊性,在一定層面上很難使人真實把握和具體操作。而尤屹峰先生站在語文教學的前沿,在尊重他人研究探索的基礎上,對“詩意語文”這一概念進行大膽地匡正和補充,使這一教學理念在語文界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和深入。這不僅體現他對語文教學理論前沿的純熟把握,還體現在他博雅開放的思想和兼收幷蓄的胸懷。

  尤老師認為“‘詩意語文是一種用美的形式教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活動和境界’;如果細而說之,‘詩意語文就是教師採用一切美的教學手段和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與策略,引導、激勵、幫助學生滿懷興趣、輕鬆愉快地學習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形成能力、積澱文化素養、提高人文品質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境界’。” 他認為,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民主式、開放式、對話式的教學理念,注重學法指導,注重培養創新能力。正因為此,尤屹峰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中提出了“六變”“六為”觀點,即變“講堂”為“學堂”,變“教本”為“學本”,變“裝知識的容器”為“學習主人”,變“知識傳授”為“創造性學習能力培養”,變“講師”為“導師”,變“知識擁有者”為“終身學習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指導者、激勵鼓勵者”。他曾這樣闡釋:“‘詩意語文’要求教師做一個智慧的哲學家,動用一切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手段和各種美的形式,盡最大可能地發揮學生學習主人的作用,自能自願自動地去學習語文。” 其基本做法是,緊扣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這個根本,以培養語感和思維能力為核心,以自能閱讀、讀寫互動、文字對話、課內與課外連結為手段,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他執教的《我獨自漫遊,猶如一朵雲》《智取生辰綱》《報任安書》等課,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思維活躍;教師不固守預設,一切都在對話中生成;注重自悟,擯棄浮躁;學生提出問題,給予充分“悟”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思考、議論,從而變“要我說”為“我要說”。由於教師能把學生當作“知識源”,而非盛知識的容器,所以對話是活潑的、深入的、有效的。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置身於一種合作的氛圍中,實現了“潛在文字”向“現實文字”的轉化。讓課堂真正變成了詩意的天堂。

  教育的意義在於喚醒靈魂。“詩意語文”教育觀,打破了應試教育的束縛,讓語文拒絕程式,迴歸本真;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和創新活力,使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是一項創造性的審美精神活動。

  有人說,尤屹峰是語文教育界的“思想者”,有人說他代表了語文教育界的自省與反思。他卻自謙地說:“‘詩意語文’的功夫既體現在課堂,更體現在課堂之外。‘詩意語文’需要‘詩意老師’的實施,也需要詩意學校、詩意社會的合力營造。““我只不過多多少少地充當了一個倡導者、實踐者的角色。”

  拜讀他的詩意語文教育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時閃現的迷茫和困惑,漸漸於頭腦中清晰起來,而這既是作者令人敬佩不已的智慧閃光,也是當下許多一線語文教師渴求的精神營養。

  尤屹峰先生不僅自己喜歡讀書,而且是一位文章高手。他飽受經典文化的浸潤,自如地穿梭遊走於古聖先賢的思想體系中,古老的中華傳統智慧,與鮮活的當代教育事件,在文章中相互參悟,互為表裡,不時迸出奪人心魄的耀眼火花。無論是他的科研論文、教育隨筆、教學案例,還是文學作品,都充滿著理性的光彩,字裡行間湧動著睿智的思想與生命的能量。如《走向草原》***發於《當代教師詩歌選》***、《春之夢》《站在樹下》***發於《寧夏日報》***、《品讀自我》***發於《中國教師文學》***等,描寫細膩、情感濃郁、議論警策,充滿思辨色彩。

  在繁忙緊張的教學工作之餘,尤屹峰先生一直是手不釋卷,他正是從文學經典中汲取營養,在閱讀寫作中不斷地超越著自我,豐富著生命的厚度。

  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熱愛語文,熱愛讀書。假期,他教過的學生返回母校,在談起高中的學習生活時,深有感觸地說:“高中三年最大的收穫是紮紮實實地讀了幾年書,養成了一個好的讀書習慣,真的很懷念老師帶領我們在唐詩、宋詞、元曲的世界裡遨遊的那些日子。”在他的影響下,使學生找到了心靈的皈依與靈魂的棲息地。

  閱讀,是寫作最為豐富的資源庫,唯有閱讀積累豐厚者的寫作活動才可能持久。科學研究表明,閱讀與寫作雖然有著各自的規律,但恰當地把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相互促進,更快更好地提高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可以說,進行語言閱讀積累與表達訓練就是牽住了語文教學的“牛鼻子”。葉聖陶說:“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閱讀是一種吸收,寫作是一種表達,吸收是表達的基礎,從閱讀中獲取寫作資源和寫作技巧,在寫作中表現自己的閱讀積累和文化素養,可以反過來促進閱讀。”

  在“功利之心日熾,為學之心益冷”的現象普遍存在的語文教育界,在快餐式閱讀肆虐、各色經驗炒作橫行的當下,尤屹峰先生對語文教育現狀之憂患,於字裡行間迸溢而出。他認為,當下作文教學無效和低效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文字解讀與寫作脫離,背離了作文教學“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正道。鑑於此,在詩意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他總結出“自能+閱讀”訓練等十多種閱讀方式,這種著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寫作素材的積累和寫作技巧獲得的閱讀,不限於課本,不囿於課內,將課文、經典和學生的直接間接體驗引入寫作教學中,充分發揮課文的“例子”作用,在不動聲色的文字閱讀中,大容量、高密度地與學生讀寫互動。既有對傳統教學理念的堅守與繼承,又有創新精神的探尋和發掘。這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集中體現了他科學的教學觀和高潮的教育智慧。。

  在教育教學研究方面,尤屹峰先生更是行家裡手。1984年他在西吉縣進修學校任教。他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案,每一節課他都力求上成示範課;他還經常深入課堂,與同行一起研究課堂教學結構,探求教改新路。他的評課很有新意,一堂很普通的課按照他的建議改造,就立刻變為很有創意的好課,進修學校的很多老師都是得益於尤先生的幫助、提攜的。那幾年,只要是有老師要上公開課、競賽課,試教之時常常就要請他來指點,經他點撥的課,肯定就會得到很高的評價。

  尤屹峰先生是一個愛思考的人,他針對教師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調查研究,撰寫的研究論文《辦好縣級進修學校的思考》發表在《寧夏教育》雜誌上,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這種具有前瞻性的認識與思考,更加堅定了他進行教育教學探索與研究的信念和決心。1995年,他將美育引入課堂,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了課堂教學生機。他將這一實驗成果,寫成專題研究論文《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四十法》分期發表在《固原日報》。後來,他又自創了語文“三段三式三交融”教學法,他深入課堂,跟蹤研究,認真組織實施,效果顯著,被固原地區、石嘴山市等學校引進實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96年,他創制了中師語文“三式五環節滾動教學法”,此項實驗課題獲得中語會教學成果二等獎。2001年,他創制的高中語文“三學六讀”語言訓練教學法,獲得中語會教學成果一等獎。2002年,申報立項語文綜合素質教研課題《高中語文“讀寫聽說評探創”交融互進綜合素質訓練教學研究》和《學會真誠對話與創新寫作教學研究》,針對性強,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與操作性的特點,頗受廣大中小學教師、校長和教學研究人員的青睞。

  多年來,尤屹峰先生勤于思索,筆耕不輟。自創教學法7種,主持國家級規劃課題30多項,有多項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獲獎,100多篇論文在《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專業雜誌發表。

  我知道,對於一位名師來說,他的學術研究及其成果,就是他的生命存在方式。尤屹峰先生的語文教學及其教學研究真正地進入了“境”,一種詩意的大境界。沒有厚積就沒有薄發,尤屹峰先生之所以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有這樣斐然的成績,首先應歸於他長期不間斷地探索和積累的結果。

  我相信,他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研究,對一線語文教師的教學定能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我期待著!

 

讀後感

學生勵志讀後感
別了語文課讀後感作文
相關知識
詩意語文課譜讀後感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範文
六年級下冊語文匆匆讀後感
初中語文教學讀後感範文精選
小學語文教師讀後感
人教版高三語文課文邊城讀後感
小學語文新課標讀後感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白鵝讀後感5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白鵝讀後感5篇
論語公冶長讀後感參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