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杯冷炙的成語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導語: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

  “殘杯冷炙”這則成語中“炙”的意思是烤。原意是吃剩的酒食,現指權貴的施捨。

  這個成語來源於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勳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

  北齊的文學家顏之推,學識淵博,他有一部《顏氏家訓》傳世,內容是以儒家的傳統思想作為立身治家之道。這部著作,對後世不少學者為人處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顏氏家訓》中有一處告誡說,不能因為有點稱讚,你就去受權貴驅使;處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權貴施捨的屈辱。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有一段時間就被迫在顏之推提到過的這種悲辛的處境裡生活。

  杜甫從小聰明好學,志高務實,但一直沒有遇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直到三十五歲那年,早已盛負詩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長安的大道。考試完後,杜甫覺得文章寫得得心應手。但他哪裡知道,主持這次考試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選用賢才,而對有才能有膽識的人,一概採取排斥的態度。

  杜甫沒有料到自己會應試失敗,內心非常痛苦,對前途悲觀失望。從此,他流落長安,以“賓客”的身份出入於達官貴人之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他時常陪王公大臣宴飲,席間吟詩賦辭助興。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維持生計,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權貴們的推薦,求得一官半職。

成語一竅不通的故事
一丘之貉的故事
相關知識
殘杯冷炙的成語典故
殘杯冷炙的成語故事
關於殘杯冷炙的成語故事
殘杯冷炙的經典故事
抱殘守缺的成語典故解釋
風燭殘年的成語故事_風燭殘年的成語典故
炙手可熱的成語典故
自相殘殺的成語典故
杯水車薪的成語典故
杯水車薪的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