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種的歷史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刀耕火種是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刀耕火種的歷史淵源

  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屬於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後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晒乾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鬆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後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由於經營粗放,畝產只有50千克左右,俗稱“種一偏坡,收一蘿蘿”。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區早在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就採用刀耕火種、土地輪休的方式種植慄、黍·,雲南也早在公元前1260~1100年的商朝後期新石器時代就用此法種稻。

  戰國時期雲南土著民族廣泛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公元前l世紀以後,隨著移民屯田,滇中、滇西地區刀耕火種逐漸減少,但邊遠山區仍保留此種耕作方式。隨著生產工具由石刀、石鑿、石斧、木棒進化到鐵製刀、鋤、犁,種植作物由單一的稻穀演變為稻、玉米、豆、雜糧乃至甘蔗、油料經濟作物,耕作方式也隨之由刀耕火種、撂荒發展到輪耕、輪作複種和多熟農作制。1978年以來,由於增加農業投資,興修農田水利,實行固定耕地,禁止毀林開荒,邊疆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已基本廢除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

  刀耕火種的其他資訊

  說起刀耕火種,很多人的腦海裡會浮現出一幕遠古洪荒的景象,一群人身穿獸皮、衣不遮體,它們揮舞著大刀長矛,砍樹放火,然後用根木頭錐子在地裡扎眼,隨便撒點種子,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與之相關聯的是落後、野蠻、愚昧、生產力低下之類不大好的詞。當環保、生態之類的話語進入主流意識形態之後,刀耕火種又被作為破壞環境的因素之一而遭撻伐。“一面刀耕火種,一面青山常綠。”可以稱之為一種比較進貨的方式。***

  西盟的佤族,或者怒江流域的怒族、獨龍族,他們的刀耕火種已經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如果這種生存方式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按照進化論的觀點,早就被自然淘汰掉了!

  最典型的刀耕火種形態稱之為“無輪作輪歇型別”,一塊地只種一季就拋荒休閒,休閒期長達十年左右,這種型別的地被很多民族稱為“懶活地”,意思是不需要怎麼費盡兒,就可以獲得收成,所以是各個民族的首選。只是在人口增加,土地不夠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輪作輪歇型別”。刀耕火種並不是在原始森林裡漫無目的地放火燒荒,而是有著長時段的精心規劃。所以這種農業方式還要有相關的社會制度予以保證。比如,他們會以村寨為單位,把全村的懶活地分成比如十份,這樣才能一年種一份,十年一輪迴。在正常情況下,所燒的也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他們的“地”。山民們在當值的山地砍樹、燒荒、播種、收穫,每項工序都有傳統的規則。比如燒火前要清理防火道,專人把守,以免山火越界。砍樹時大樹留樁,小樹留根,以便來年春風吹又生。

  燒荒有很多好處。雲南的紅土多為酸性,草木灰為鹼性,可以改良土壤。大火把草籽和蟲卵燒熟,幾乎不需要除草治蟲。所謂刀耕只是一種象徵的說法,如果真的耕了,反而沒有好處。因為深耕會把草木灰埋到下面,並把土壤深處的蟲卵和草籽翻上來。燒地的時機也是專門的學問。燒晚了會誤農時,燒早了不能馬上播種,反而讓雜草得到機會。一塊地又砍又燒,只種一年,外人會覺得可惜。耕種時間越短,樹根就越容易復生,植被越容易恢復,水土流失越少。每年新燒的都是已經恢復了近十年的懶活地,可以保證地力常新。這樣,山民總是有地可以種,有山林可供採集狩獵,與自然形成良性的迴圈、

  種地也是學問,很多民族實施著不同的套種方案,一塊地裡既有空中吊的***陸稻、豆、粟等***,又有地面爬的***南瓜等***,還有地下鑽的***山藥等***,多達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充分地利用了陽光和土地。故又稱“百寶地”。尹先生指出,百寶地遠比固定耕地的綜合收益要高,同時所需的工時要比輪作的鋤耕和犁耕田要少一半兒,主要省在除草和殺蟲上。所以,這種生產方式是山民主動選擇結果。只有在耕地不足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採用輪耕的方式。在尹先生看來,刀耕、鋤耕和犁耕並不是三種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業方式,而是三種不同場合的農業方式。後兩者並不比刀耕火種先進,反而是人與自然關係緊張的結果。

  很多民族都知道在懶活地裡種植水冬瓜樹,水冬瓜樹是一種速生樹種,落葉多,並有根瘤菌可以固氮,有利於土地加強肥力。西盟佤族是在糧食收割播散樹種,盈江卡場的景頗族是將樹籽與陸稻種子同時撒播,怒江的獨龍族和怒族則是栽種樹苗。這種豐富的多樣性表明,刀耕火種並非是由於愚昧無知,恰恰是對於其所生存的自然有著深厚的“知”。

  中國依然擁有傳統尚存的地區。作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能力保護這些傳統,是一種恥辱。強行把這些地區拉入到工業文明體系中,無異於把古董用做了劈柴。這些依然存活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我們今天的財富,它們對於未來人類的價值,也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一方面,我們得以從中學習傳統的生存智慧,那種利用本地資源獲得可持續的生存,並且獲得快樂的生存的智慧。另一方面,當日瘋一日的工業文明體系崩潰的時候,那裡才是人類文明最為可能的方舟,也最有可能成為人類新文明的星星火種。

 

 的人還:

1.刀耕火種的成語接龍

2.關於2016的朗誦稿

3.刀字開頭怎麼做成語接龍

4.2016年世界六大探險勝地

5.關於森林防火打油詩

劍的簡介
馬湘蘭的人物生平
相關知識
刀耕火種的歷史簡介
大同刀削麵的歷史簡介
日本溫泉的歷史簡介
夏洛騰堡宮的歷史簡介
義大利麵的歷史簡介
安徽的歷史簡介
常熟的歷史簡介
楚國的歷史簡介
于謙的歷史簡介
衛玠的歷史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