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育孩子書籍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作為家長,大家都會遇到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孩子的教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父母面對如是種種,往往困於其中而不得其解。此時,不妨學學古人的教子之道。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為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一飯三吐哺”

  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他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誡兒子說:“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髮,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

  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沒過幾年就把魯國治理成民風純樸、務本重農、崇教敬學的禮儀之邦。

  《命子遷》

  作者:司馬談***?—前110***,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子司馬遷。漢武帝時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後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儲存典籍文獻。這個職位是武帝新設的官職,可以說是武帝為司馬談“量身定製”的。因此,司馬談對武帝感恩戴德又盡職盡責。

  由於責任心極強,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並認為這是“大孝”,“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後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併,史記斷絕,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蹟,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惶懼不安。所以他熱切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大業。

  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

  《顏氏家訓》

  作者:顏之推***531—591***,祖籍琅琊臨沂,先世隨東晉渡江。他經歷南北兩朝,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全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書中許多名句一直廣為流傳,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父子之間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矣。”“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等等。

  《誡皇屬》

  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時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

  “每餐一食,則念耕夫”

  帝王家訓佔有特殊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誡皇屬》。太宗非常注重對皇子們的教育,經常告誡後代,應當遵守道德規範,加強道德修養,掌握治國之道。

  在《誡皇屬》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告誡“生於富貴,長自深宮”的皇屬剋制自己,珍惜財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

  在聽聞決斷的時候,不要先入為主,任憑自己的喜怒,要謙虛、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不要因為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他們,也不要因為自己有優點就恃才而驕,要把敢於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貞正吉祥。

  《包拯家訓》

  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譽。

  “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了一條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

  包拯的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範。

  《誨學說》

  作者: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

  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為節減開支,母親用蘆葦、木炭作筆,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歐陽修在家訓中希望兒子能繼續養成讀書的習慣,並從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於是他在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誨學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謝道韞詠絮
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相關知識
古人教育孩子書籍
古人教育孩子的書籍有哪些
教育孩子書籍排行_哪些教育孩子的書本比較好
古人教育孩子經典事例有哪些
古人教育孩子的智慧是什麼
教育孩子書籍有哪些
關於古人教育孩子的典故
古人教育孩子的故事
古人教育孩子故事
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