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行政區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唐朝疆域遼闊,初期將郡改稱州,長官複稱漢朝的刺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下領縣,實行州縣兩級制。但此時天下已經不是秦朝建國時的三十六郡的規模,州數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簡介

  ,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是 中國曆代行政區劃沿革中比較重要的轉折時期。在較長時 期內, 唐朝採用了“道州縣”三級制,但是“道”的實際許可權相互間差異很大,變革繁多,而且其基礎往往是 節度使的實際權力膨脹,所以這一體系常被稱為“虛三級”。而且唐朝疆域經歷了顯著的擴張到鼎盛到縮減的過程,後期逐漸趨向五代十國的分裂狀態,行政區劃的記載已經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設的“道”的概念,仍然影響了之後的 宋朝,併成為“路”的原形。

  :道

  627年*** 貞觀元年***, 唐太宗為省幷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勢劃全國為10道。這10道是: 關內、 河南、 河東、 河北、 山南、 隴右、 淮南、 江南、 劍南和 嶺南。73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由10道變15道,山南分置為東、西二道,關內道長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經玄宗改置,諸道的範圍漸成定製。

  太宗初設各道大致範圍:

  唐道下轄府、州,府、州下領縣。639年***貞觀十三年***,10道統領府、州358,縣1551;開元末年***740年***,15道統領府、州328,縣1573。此時,唐朝的疆域已超過漢武帝全盛時期。

  :府

  在唐代的行政區劃中,不但有唐太宗新開的“道”,還有唐玄宗新開的“府”。最早設府是在713年***開元元年***,玄宗升國都雍州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為河南府。以後,設定和改置的府增多,成為中的一個重要的單位。綜觀唐代諸府大致可分為三類:

  ***1***諸京都***包括陸續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駐蹕之地改置為府,以示不同於常州,如幷州改置為太原府,荊州改置為江陵府。終唐之世,此類府有10個:京兆府***原雍州***、興德府***原華州***、鳳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興唐府***原陝州***、河中府***原蒲州***、興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原幷州***、江陵府***原荊州***。

  ***2***在內地重要地區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當初專理軍事,不涉民政;晉始兼任刺史;北周時改都督為總管;627年***唐武德七年***改稱都督,兼理軍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區劃之一級,如揚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710年***景雲初年***,唐有都督府24,分轄國內各州,惟畿內諸州不隸。但不久即以權重而廢。

  ***3***邊地置都護府。都護之名起自西漢,當時在西域設有都護。唐太宗平定高昌後,始設安西都護府,其後漸次增置,至唐中宗時共有6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節度使

  其名起於魏晉,但僅是一個官銜名稱,並無管轄區域。711年***景雲二年***,唐以涼州都督充任河西節度使,此名稱才確定,並列入正式邊疆官制。至唐玄宗開元和天寶之間,已增至10個節度使: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節度使。它們都分佈於邊地。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制被濫用於內地,使這種原為邊關的軍事制度變成為內地實際的行政區劃單位,而且大者連州十數,小者亦兼三、四。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756—761年***唐肅宗時***節度使已有44;又據李吉甫《元和郡縣誌》所載,在806—820年***憲宗元和年間***唐全國有節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區劃單位——道,在此時***安史之亂後***已徒有虛名了。

  縱觀唐朝的行政區劃制度,應該說這是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史中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唐太宗創立了“道”,唐玄宗把“府”引進行政區劃中來,唐睿宗又把節度使變成正式建制;使唐代的行政區劃基本上成為三級制,主要是道—府***州***—縣。後期的道—節度使—府***州***—縣制,由於道已為虛設,實際上還是三級制。

唐朝女子服飾是怎樣的
薛萬徹和李世民是什麼關係
相關知識
唐朝行政區劃
夏朝行政區劃
秦朝行政區劃
八年級地理行政區劃教案
日本行政區劃是怎樣的
西晉行政區劃
世界上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什麼是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的特點
世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是哪個
簡述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