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人們的趣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5日

  宋朝文人夏日如何歡飲作樂?不少士大夫就用蓮瓣作酒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碧筒杯的典故出於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依書中之說,早在三國時代,名士鄭愨在宴客的時候將大荷葉連帶著長長的莖梗一同採下,架放在原本用於盛硯臺的硯匣裡,在荷葉上倒入足足三升的米酒,然後,用簪子刺破荷葉的蒂心,形成一個與荷葉的長梗相通的孔洞。由於荷梗內部天然為貫通的空腔,所以,將長梗向上拉起,如舉起的象鼻一樣彎成“S”形,就成了天然的吸管!飲用者以嘴含住荷梗的端頭,用力吸吮,荷葉內的酒液就會順著荷梗內部的通道流動,湧入吸酒者的口中。這種帶梗鮮葉製成的一次性酒杯被命名為“碧筒杯”,其妙處在於能令酒水染上荷葉的香氣,予人勝冰賽雪的清涼感。

  從文獻與文物遺留的線索來看,在聚會現場臨時折斷鮮翠荷葉製作“碧筒杯”,其實是唐代士大夫的發明。到了宋代,這一妙法依然為文人喜愛,如李綱曾做《西軒小池荷花盛開,與賓客酌酒其上,以荷為杯,引滿徑醉》一詩,林希逸也有詩題為《六月十日晩飲,呼行祖共吸荷杯》。因此,葛立方與友人們於宴聚時利用碧筒杯勸酒,在當時並不算稀奇的做法。

  更有趣的是,葛立方隨即“席間再作”了一首《卜算子》,把滿池嫋嫋的紅蓮花比喻為“盈盈女”,然後詠雲:“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所謂酒船乃是一種船形的酒杯,為宋人敬酒時專用。由之可知,筵席上還曾把一瓣又一瓣的紅蓮花瓣當作酒杯,注酒其中,敬奉於賓主之前。

  宋人“勸酒”有一套獨特的形式。筵席主人需準備成套的酒杯,往往為九或十隻,這一套酒杯不僅材質不同、造型不同、寓意不同,而且容量也由大到小依次遞減,最大者甚至能容一升,最小者僅供啜飲一口。往往是由藝伎捧著酒杯向客人勸酒,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規律次第更換酒杯。重要的是,藝伎勸酒時必須唱歌助興,歌詞最好是席上才子現場即興之作,如葛立方的兩首《卜算子》便是典型的勸酒詞。

  因此,當時的過程大致如此:葛立方援筆成詞之後,熟練的歌伎稍加吟哦便能將其完整演唱。以池內新摘大翠荷葉製成的碧筒杯被安置在大盤或小盆內,滿注佳釀,送到某位來客席前,然後,玉人麗聲宛謳:“明鏡蓋紅蕖,軒戶臨煙渚……”

  碧筒杯容量大,正好作為酒席上的“巨觥”。然後,次第減小的酒杯輪流上場,到最後,從池內折來盛開的紅蓮花,將其片片輕瓣作為最小的酒杯,置於臺盞之上,傾一點酒液在其中。歌伎一手將團扇掩在脣前,一手捧著臺盞,這次則是囀唱葛立方剛剛作就的第二首《卜算子》:“嫋嫋水芝紅,脈脈蒹葭浦……”

  無論大荷葉杯還是小蓮瓣杯,均材質柔軟,稍不小心就會將酒傾灑出來,依酒律這是必須受罰的。所以快樂就在於如何設法將這兩種清芬之杯中的美酒悉數***,不出事故,也在於一旦杯子歪側導致汁水淋漓之後的歡笑鬨鬧。宋人很會玩,這從他們宴會上的娛樂方式中就可看出。正因為如此,也就不難理解,何以宋詞中一旦寫到不得不獨自喝悶酒時,情緒便會是那樣難捱的寥落。

  宋朝的簡介:

  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舉南侵,造成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趙構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佔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歸德軍駐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後改為東京***今河南開封***,並設陪都西京***今河南洛陽***。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統一全國。

  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 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他的弟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趙光義即位,即宋太宗。趙光義穩固統治地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五月,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丟擲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趙光義先後逼死太祖之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貶黜趙廷美到房州,兩年後趙廷美就死於謫所。趙光義長子趙元佐也因為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趙元僖暴死,最後襄王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趙光義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趙光義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趙光義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型,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他的親題。

宋朝喬氏與韋氏的趣聞
宋朝寡婦柴氏的趣聞
相關知識
宋朝文人們的趣聞
清朝皇帝們不為人知的趣聞
清朝皇帝們不為人知的趣聞
宋朝文人生活是怎樣的
清朝劉坤一的趣聞
唐朝韋皇后的趣聞
唐朝安祿山的趣聞
西遊記不為人知的趣聞
明朝錦衣衛的趣聞
宋朝官員寄賀卡的趣聞